哈拉道口鎮[遼寧省建平縣哈拉道口鎮]

哈拉道口鎮[遼寧省建平縣哈拉道口鎮]
哈拉道口鎮[遼寧省建平縣哈拉道口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遼寧省建平縣哈拉道口鎮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東約50公里,是遼寧省朝陽市最西北的城鎮。

政區概況

名稱由來

哈拉道口之名的來歷有兩種不同的傳說。第一種傳說是:蒙古語地名。稱“哈日道赤”意為灰色,主要是指灰色岩石,哈拉道口的山多為灰色岩石(即玄武岩)。第二種說法是,哈拉道口是哈達渡口的諧音,赤峰原來亦稱哈達街,欲去哈達街從老哈河渡過,上下幾百里僅此一個渡口,即現在的哈拉道口渡口車站,在老哈河與英金河交匯處附近,溫泉子山腳下。所以後人稱現在的哈拉道口就是指原來說的哈達渡口。

行政區劃

1995年之前,政府所在地為哈拉道口鎮哈拉道口村東營子二組;1995年以後,政府搬遷至哈拉道口鎮哈拉道口村東營子、後營子、西營子交界之地,復興路 號。電話區號0421,郵政編碼122415.距建平縣城葉柏壽153公里,距朝陽市160公里,據瀋陽市500公里。

2011年末轄哈拉道口村,三合號村、四家村、雙豐村、上新井村、劉尺營子村、嘎岔村7個村民委員會,共49個村民組。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 1498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 860人,城鎮化率 5.8 %。總人口中,男性 7790人,占總人口 52 %; 女性 7190人,占總人口 48% 人;14歲以下 1947 人,占總人口 13%;15—64歲11684 人,占總人口 78 % 。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 14830人,占總人口 99%。2011年人口出生率 3.5‰ ,人口死亡率 9.1 ‰,人口自然增長率 — 0.53 ‰。

自然條件

地理環境

地處東經 119。32′,北緯42.08′-42.22′.鎮人民政府駐地在哈拉道口村東營子與西營子的交際處。東與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交界;南與建平縣燒鍋營子鄉接壤;西與建平縣老官地鎮毗鄰,北與赤峰市元寶山區隔河相望。

地形地貌

南鄰怒魯兒虎山,杯傍老哈河,地處怒魯兒虎山與老哈河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勢南高北低,梯此第降,南北長14公里,東西寬10.5公里。地形分兩個地帶:南部丘陵山區,有110平方公里,植被稀疏,溝壑縱橫,地面被交錯分割,地下水較深,是農、林、牧綜合發展的地帶;北部屬沖積平原地帶,有38平方公里,多為灰褐色的河埌土,成黑水粘質土,含有粗粒砂;地下水較淺,土質肥沃,草甸植被多,是哈拉道口的主要糧食地帶。境內主要山峰有封山、孩兒山、平頂山、敖色山等,最高山為雙豐村境內的平頂山,海拔1083米,最低點為嘎岔村的小嘎岔屯,海拔高度為 米。境內有老哈河從西向東經過,流經哈拉道口鎮四家、三合號、哈拉道口、嘎岔四個村,全長10.5公里。

自然資源

哈拉道口鎮內現已查明的地下狂藏有,玄武岩、花崗岩、集塊岩、英岩、石灰石、礦泉水、陶土、黃金、鉛粉等金屬礦藏和鉛粉等。尤以玄武岩儲存最多,總量有500萬立方米,現已開採300萬立方米;花崗岩與集塊岩儲量在1000萬立方米左右,主要儲存於上新井村西部;探明在大馬圈流域有一山泉,水質清澈,其味甘甜淳正,礦物質和對人體有益物質含量都很高,經化驗屬優質礦泉水;陶土質量上乘,儲量可觀且易開發;金礦,主要分布在崔杖子、劉尺營子南山和上新井村;石灰石、英石主要分布於嘎岔村、哈拉道口村和上新井;陶土主要分布於四家村南山;據華北油田勘察鎮內地下還有煤炭和石油等礦,儲存量不明。有林面積8.5萬畝,草地3萬畝;特產甘草藥材,屬全國八大甘草保護地之一,有甘草面積2萬畝;是有機雜糧基地,有雜糧面積3萬畝,主產小米、蕎麥、綠豆、芝麻等,年產有機雜糧1萬噸以上;有木本植物油松、楊樹、柳樹20餘種;有甘草、遠志、枸杞、黃芩等草本植物130多種;近年來大力發展中草藥種植,現種植以苦參為主的中草藥2.1萬畝。

氣候

哈拉道口屬於遼西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由於內蒙古高原冷空氣入侵頻繁,又處於海洋性季風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區域內,屬半乾旱季風型大陸性氣候,降水量350毫米左右,降雨集中在七八月份,秋冬之際雨雪稀少。冬季長達150天,秋夏都在三個月左右,唯春季最短,為一個月。年平均氣溫7.5攝氏度,春季平均氣溫為7.4攝氏度,夏季平均氣溫21攝氏度,為全年最高氣溫期,秋季平均氣溫15攝氏度,冬季平均氣溫-8.2攝氏度,最冷為1月份,最低溫度-36.9攝氏度。無霜期為125天,最長達130天。地溫年平均6.8攝氏度。春秋兩季多風易旱,冬季寒冷風力較強,全年平均風速為4.6米/秒。

水文

境內有劉漢朝、朝陽溝、崔杖子三個流域及大馬圈流域。三條流域乾枯無水,如遇山洪洪水流入老哈河。劉漢朝流域流經劉漢朝村、嘎岔村,入老哈河,全長為11公里;朝陽溝流域流經上新井村、雙豐村、三合號村,入老哈河,河道長度為13公里;崔杖子流域流經哈拉道口村,全長9公里。

社會事業

交通運輸

有兩條縣級公路葉哈線、小葉線公路通過哈拉道口鎮,其中小葉線貫通境內上新井村、雙豐村、三合號村、哈拉道口村;葉哈線貫通境內四家村、三合號村、哈拉道口村、嘎岔村;總長度為34公里。赤通鐵路(赤峰至通遼)經過嘎岔村,有乘降所一處,每日上下午均有停車時間,年客流量為2萬人次;有通往內蒙敖漢旗的客車一輛、通往黑水的客車一輛、通往縣城葉柏壽鎮的客車四輛、通往赤峰的客車兩輛、通往朝陽市的客車一輛、通往瀋陽的客車一輛,年客流量達50萬人次。全鎮7個行政村實現“村村通”工程,全部硬化。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線路單程 公里,投遞點 個,鄉村通郵率100%,征訂報紙 份,雜誌 份,年業務費收入 萬元,。

電信企業有2家,分別隸屬於隸屬於建平縣網通公司和移動公司,電話交換機總數 台,固定電話用戶 戶,電話普及率 %,行動電話用戶 戶,普及率 %;光纜線路總長40千米,寬頻接入用戶 戶。

歷史文化

哈拉道口歷史悠久,早在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夏、商、西周時期,境內有戎族活動。春秋時期,屬山戎,後併入東胡。戰國時期,初期為東胡地,後燕國滅東胡,境內屬燕國領地。秦代,實行中央封建集權郡縣制,境內屬右北平郡。西漢時期,初為匈奴左賢王地,漢武帝時擊破左地,境內屬烏桓地。東漢時期,建安十二年曹操大挫烏桓之後,烏桓內遷,給鮮卑造成大發展的良機,境內屬鮮卑地。三國時期,鮮卑分成兩大部,境內屬東部鮮卑。晉、西晉時期,東部鮮卑逐漸分化為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三方勢力,境內屬鮮卑宇文氏。東晉時期,鮮卑貴族與漢族大地主聯合建立了一些封建政權,史稱“十六”國,境內先後屬前燕、前秦、後燕、北燕的平州昌黎郡。南北朝時期,北魏、東魏、北齊時,境內屬營州建德,冀陽兩郡的平剛、柳城縣。北周時,北齊營州刺史高保寧來降北周,境內仍為高保寧管轄。與契丹接壤。隋代,在舊置營州設營州總管府,開皇元年(581)唯留建德一郡、龍山一縣,後廢郡。十八年(598)龍山縣改為柳城。大業初,廢總管府,置遼西郡。境內屬遼西郡柳城縣,與契丹接壤。唐代,屬契丹松漠都督府。遼代,屬大寧府高州恩州恩化縣(開泰中置)。金代,承遼制,境內屬北京路大寧府惠州和縣。元代,至元七年(1270),改北京路為大寧路,二十二年(1285)改為武平路,二十九年(1292)改為大寧路。境內屬大寧路惠和縣。明代,初沿用元舊制。洪武二十年(1387)廢元制,置大寧衛。永和十二年(1414),在老哈河中游建老哈河衛。清代,建縣前,境內屬承德府建昌縣,光緒二十九年(1903),屬喀喇沁右旗,隸屬朝陽府。

中華民國,1914年取消清朝舊制,建熱河特別區。1928年隸屬、熱河省,1933年3月,隸屬朝陽六縣指揮署。1934年六縣指揮署撤銷,屬熱河省。1945年8月15日東北光復,屬中共領導下的熱河行政公署。10月屬中共領導下的熱河行政公署。1947年,熱遼行行政公署撤銷,隸屬熱河省人民政府。

1948年7月至1956年1月成立哈拉道口區,轄今哈拉道口村、老管地鎮、燒鍋營子鄉。1957年政府簡化為哈拉道口人民公社。

1985年改人民公社為鄉,1995年撤鄉建鎮至今,從建平縣建縣初始,一直隸屬建平縣人民政府。

自然災害

哈拉道口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多以風、雹、水、旱、蟲、霜等自然災害為主。旱災多發生於春季,也有春旱連伏旱加“秋吊”(秋旱,正在糧食灌漿時天旱,農民稱之為“秋吊”)。紫1512---2011年的600年中,共出現特大幹旱18次,30年左右重複一次。連續乾旱出現過2次,建國前一次即1916——1920年,建國後一次即1980——1984年。1958年,大旱100天,糧食絕收;1961年、1962年、1963年、連續3年乾旱,大部分糧田絕收; 1981年——1984年,連續4年乾旱嚴重,老哈河幾乎斷流。雹災在境內分為東西兩條線,東線嘎岔村、劉尺營子外連敖漢;西線三合號、雙豐、上新井,1935年6月5日的雹災,幾乎使該鎮的糧食達到顆粒不收;1955年6曰12日、9月8日,又遭受2次雹災,被砸地塊基本絕收。洪澇災害多為老哈河肆虐,1917年7月20日夜——26日連續降雨,老哈河北暴漲,劉尺營子、上新井、朝陽溝三個流域山洪爆發,使河流沿岸土地大部分沖毀,所剩無幾;1954年澇洪霜凍,全鎮371戶,1355人缺糧斷頓,最嚴重的133戶664口人靠吃野菜維持;1962年7月,連續降水七天七夜,房屋倒塌嚴重,農作物沖毀過半。風災,

哈拉道口長年風多、風大,但因風成災的情況不多,1988年7月19日,遭大風天氣,有40棵樹被大風颳斷,50多棵樹被大風連根拔起,受災農田2.100畝,實屬罕見。蟲災多為蝗災,1952年8月,發生夜盜蟲、蝗蟲,農作物減產5成左右。霜災,1954年10月1日,夜間降水結凍,造成糧食減少4成;1967年9月9日,旱霜突至,大部分作物凍死,造成大面積減產,是近建國後糧食減產最低的一年。

經濟狀況

農業

耕地面積8萬畝,人均耕地 5.3 畝,可利用草地面積 3萬 畝,林地面積 8.5 萬畝。有野生甘草2萬畝,是全國八大甘草保護地之一,農業總產值呈上升趨勢,2011年農業總產值1.9億元,比上年增加 20 % ,占GDP的比重 30 %。

糧食作物以玉米、穀子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 3萬 噸,人均 2噸;其中玉米 1.5萬 噸,穀子等雜糧 1.5萬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葵花、綠豆、蕎麥、打瓜等,其中打瓜為哈拉道口鎮特產,年產打瓜2000噸。

畜牧業以養豬、養羊、養牛、養雞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 萬頭,年末存欄 萬頭;羊飼養量 萬頭,年末存欄 萬頭;養牛 頭,年末存欄 頭,蛋雞 飼養量 萬隻,年末存欄 萬隻。畜牧業總產值 76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40 %。

截至2011年底,累計造林 萬畝,其中防護林 萬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 12 萬株,林木覆蓋率 %。

2011年,農民擁有大型農業機械 台。農民人均收入7400元。

工業

鄉鎮企業立足資源優勢,招商引資引進中電投東北新能源公司投資10億元的風力發電場一處,建設容量為 的機組33處,發電量為 ,年鄉鎮得返還利稅200萬元;引進投資5千萬元的中毅膨潤有限公司一處,年創利稅100萬元,解決了當地一部分農民就業;2011年工業總產值 億元,比上年增加 %,占GDP的比重 50 %。

商業外貿

2011年全鄉有個體工商戶 戶,從業人員 餘人,商品零售額超億元,比上年增加 %;農貿市場1處,集市貿易成交額上億元,比上年增加 %。

財政金融

2011年財政總收入1026 萬元,比上年增加9.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20萬元,比上年增加32%。

有信用社1所,隸屬於建平縣信用聯社,主要業務為儲蓄和貸款業務,2011年存款餘額達 萬元,貸款達 萬元,比上年分別增加 % %。

文化藝術

2011年末,有綜合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00平方米,文化站設有圖書閱覽室、多功能廳、微機室、教室等,藏書10000冊;有流動電影放映隊一隻,每年放映電影100場以上;有業餘演出隊一隻,演藝人員在10人左右,年演出場次100餘場;7個行政村村均建有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三個村建有文化活動廣場;每年定期舉辦歌詠比賽、詩歌朗誦、秧歌匯演、戲劇演出等文化活動,每年定期參見建平縣文化藝術節。

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剪紙、高蹺秧歌、二人轉等。

教育

2011年末有幼稚園3所,在園幼兒350人,專任教師30人;國小 5所,在校生 人,專任教師 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國中1所,在校生 人,專任 36 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 %,小升初升學率 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2011年教育經費達 550萬元。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 125 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375萬元,分別比上年增加7.8% 、6.5% 。

科技

全鎮共有科技人才95人,其中農業、林業、水利、農機、畜牧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56人,衛生、廣播、郵政、計畫生育等部門有專業技術人員44人,鎮政府設立科技協會,科協工作走上正軌。

醫療衛生

2011年有鄉鎮衛生院1所,病床 張,專業衛生人員 人,其中執業醫師 人,註冊護士 人,固定資產 萬元。有村衛生所9個,從業人員9名。

2011年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零,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 100 %,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2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人,參保率 %;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壽命 歲,其中男性 歲,女性 歲;孕產婦死亡率 ,嬰兒死亡率 ,新生兒死亡率 %

體育

2011年末有占地面積6800平方米的綜合文化廣場一處,上新井等三個村建設了村文化廣場。每年定期舉辦的體育活動有廣場健身舞、籃球賽、桌球賽,每五年參加一次建平縣舉辦的體育節。

廣播電視

2005年與建平縣網通公司合作在全鎮7個行政村開通了有線電視,建有廣播電視站,從業人員4人,鄉鎮到架設有線光纜30千米;2011年重新開設調頻高音喇叭,全鎮7個村26個村做到了全覆蓋。有線電視普及率達到50%,收看50多套高清晰的數位電視節目。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 戶,人數 人,年發保障金 萬元,城市醫療救助 人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 戶,人,年發放保障金 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 人。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 戶, 人,低保金 萬元,比上年增長 %;農村五保集中供養 人,支出 萬元,比上年增長 %,農村五保分散供養 人,支出 13.97 萬元,比上年增長8%,建區域性敬老院一處,占地面積 平米,集中供養院民 人; 農村醫療救助 人次 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 人,支出 萬元。

自然災害受災人口 人,用於春荒夏糧的社會救濟費 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 人,撫恤事業費支出 萬元。

新增就業人員121人,有69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 。

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 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民工 人,參加失業保險的 人,參加工傷保險的 人,參加生育保險 人。

風景名勝

名勝古蹟

花木蘭點將台遺址地處雙峰境內的平頂山上,。鎮人民政府也將此作為文化旅遊項目進行申報,上級文物管理部門作為文化旅遊項目立項審批,正在規劃建設中。

風土人情

哈拉道口鎮高蹺秧會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蹺高都在1米左右,多數在60—70公分,特殊角色的蹺高不受限制,最高可達1米,演員需坐在窗台上、房檐上綁蹺腿。因蹺高且富彈性,舞者為保持全身平衡,雙臂必須上下不停擺動,才能表演自如。 高蹺秧歌無論上裝還是下裝,以及孫悟空、豬八戒、唐僧、青蛇、白蛇、許仙、傻柱子、小老媽等戲曲人物,都要求角色形神兼備,扭起來誇張浪漫,大扇大舞。高蹺秧歌的服裝也很講究,基本是古裝戲服,上裝為彩裙、花襖,頭戴"花山";下裝則彩衣、彩褲、彩帶,以及小生道袍,頭戴狀元帽。手持道具是花扇和手絹,如果夜晚表演則手持花燈。每年的初五至十五,全鎮各村屯都要建起自己的高橋秧歌隊,每隊除了文武場烘托氣氛外,還要有小車會、劃旱船、舞獅子、舞龍、抬哥等表演形式,還要有傘頭,傘頭的任務一是調動高橋秧歌隊的起落與路線,二是為觀眾唱喜歌,喜歌的歌詞要求見景生情,隨時隨地自編自唱。高蹺秧歌會期間,各隊還要組織串聯,相互拜年,十五這一天,到鎮街區進行匯演。匯演期間,可謂觀者如雲,春節期間的節日氣氛達到高潮。

著名人物

盧東白,1899年生於哈拉道口鎮哈拉道口村,因家境殷實,自幼聰明,很早就步入私塾學習,15歲進入北平學校就讀,期間被新文化、新思潮影響,思想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不久,就與陳鏡湖、鄭丕烈、杜真生、韓麟符等人投身於革命運動。1926年與杜真生、鄭丕烈等人為熱河地區黨組織負責人,解放後在北平市公安局第二處管訓。後因韓麟符案,被北平市公安局認定為盧“一九三四年八月勾(結)鄭匪丕烈殺害共產黨員韓麟符”。 1951年4月9日被押解回熱河承德,1953年1月19病死於熱河省直屬第一監獄,享年五十二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