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ISBN:9787532130436 [十位:7532130436]
頁數:246 重約:0.261KG
定價:¥25.00
內容提要
我們總是習慣於把王朝的興衰、事業的成敗、歷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對錯都歸結為個人的原因,歸結為某個領袖人物和主導人物個人品質的優劣好壞。與此同時,歷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種簡單的善惡二元化論而無一例外地臉譜化了,中國歷史則變成了一個大戲台。但我們從來就不知道舞台上為什麼會有那么多白臉和白鼻子,也不知道紅臉和黑臉的什麼時候才能出現,因為我們不知道編劇和導演是誰。我們只能寄希望於運氣和等待,卻不肯承認每一次“善報”,往往也差不多意味著下一次“惡運”的來臨。
從天下大亂到諸侯割據;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一;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正史記錄,野史傳說,戲劇編排,小說演義;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評點;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眾說紛紜;成敗得失疑竇叢生;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先生站在平民立場,通過現代視角,運用三維結構;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生;一家之言品三國。
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英雄在那裡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
圖書目錄
開場白 大江東去
第一部 魏武揮鞭
第一集 真假曹操
第二集 奸雄之謎
第三集 能臣之路
第四集 何去何從
第五集 一錯再錯
第六集 深謀遠慮
第七集 先入為主
第八集 鬼使神差
第九集 一決雌雄
第十集 勝敗有憑
第十一集 海納百川
第十二集 天下歸心
第二部 孫劉聯盟
第十三集 青梅煮酒
第十四集 天生奇才
第十五集 慧眼所見
第十六集 三顧茅廬
第十七集 隆中對策
第十八集 江東基業
第十九集 必爭之地
第二十集 兵臨城下
第二十一集 臨危受命
第二十二集 力挽狂瀾
第二十三集 中流砥柱
第二十四集 赤壁疑雲
附錄一 心平氣和說空城
附錄二 我的歷史觀
後記
編輯推薦與評論
《三聯生活周刊》易中天訪談
“越是高級的東西越簡單”
三聯生活周刊:我們很好奇,你在“百家講壇”上的講課方式和你寫《品人錄》等作品的敘述方式,是經過特殊設計的么?
易中天:從1983年登上大學講台我就是這種講話方式,只是在小範圍受歡迎,有的學生能背下我課堂上講的話,我這方式經“央視”這強勢媒體一放大,就顯出效果了。面對電視機鏡頭的時候,其實不存在轉換,因為就是我平時的授課方式。我的寫作方式是經過調試的,口頭表述是一貫的。
三聯生活周刊:你在1978年考取武漢大學的研究生之前在新疆建設兵團,新疆的生活和1981年後的大學教師生涯對你今天成為大眾喜歡的學術明星起了什麼作用?
易中天:其實對我影響最大的不是新疆建設兵團,而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讓我們從理想、浪漫回到了現實。我開講漢代風雲人物的時候,我講這些人物的觀點是反對理想主義。要像魯迅先生一樣,不再盲目跟從傳統的“瞞”和“騙”的方式,把人物神聖化。這也是我目前被人批判的原因,因為我沒有用理想主義的眼光看世界。
具體說,新疆的生活讓我知道了說什麼,大學讓我知道了怎么說。我在新疆時候,很多領導幹部被打倒了,打倒後,就在連隊跟我們一起勞動。我發現,原來高高在上,一本正經的人,被弄到最基層之後,和我們沒什麼兩樣。大人物,當他變成普通人時也一樣。所以我覺得,人,不管是什麼人,都是一樣的,不管他地位多高,功勞多大,多么被人推崇都是一樣的。人性是不會變的,人性是永恆的。
三聯生活周刊:永恆的人性,這是你現在說漢代風雲人物、說三國的角度?
易中天:對。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不管什麼東西,最後一定落實到人性上來。曹操是被人妖魔化的,我要把他還原成正常的人,諸葛亮是被神聖化的,我也要把他還原成正常人。
三聯生活周刊:那么大學呢?
易中天:大學教師要做什麼?傳道授業,那必須要傳得過去啊。如果你上課沒有人聽,目的就沒辦法達到。要講課有人聽非常簡單,就是把自己看作是和他們一樣的人,不要高高在上,賣弄別人聽不懂的東西。而且我有一個基本的觀點,越是高級的東西越簡單,越是真理越明了。一個事情說不清,那就是你沒弄清。你自己都沒有弄明白的東西,就不要講給別人聽,你自己都沒有弄明白的東西講給別人聽,那叫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三聯生活周刊:你認為這是觀眾愛看你節目的根本原因?
易中天:其實我就是三要,三不要。說真話不說假話,說實話不玩虛套,說人話不打官腔。很多人說,他沒有什麼了不起啊,我也覺得我沒什麼了不起的。
三聯生活周刊:有很多人用“說書人”來形容你,覺得你的表達雖然好,但並沒有什麼新鮮的學術觀點?
易中天:“百家講壇”不是學術論壇,很多人分不清楚這個關係,它不是一個你有了什麼新的學術觀念拿到這裡來發表的地方。大眾傳媒,它面臨的是大量非專業人士,不是給專家聽的,專家來聽這個乾什麼呢?
三聯生活周刊:那么黃仁宇、李澤厚和吳思對你的觀念的影響在哪裡?
易中天:最早影響我的話語方式的就是李澤厚和黃仁宇,李澤厚的《美的歷程》和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是我研究生時期讀的。這兩部書讓我覺得,原來學問還可以這么做,原來學問就應該這么做。人文學科的著作沒有任何道理寫成木乃伊。它是鮮活有生命的。吳思的書我非常喜歡,他對中國歷史有非常獨特的發現。
“我大眾,因為我對學術制度失望”
三聯生活周刊:在旁人看來,你屬於那種能“趕得上時代”的人,比如,80年代美學熱的時候你在寫美學著作;90年代文化熱、城市熱的時候,你在從事泛文化研究和城市研究。現在又成為“學術演講明星”。
易中天:你說錯了,我恰恰是步步跟不上的人。媒體和批評者這樣講,純粹是胡說八道,好像我們都是投機分子。其實所有倒霉的事情都被我們趕上了。長身體的時候是三年困難時期,所以我們都要么瘦要么矮,正好是長知識的時候遇上山下鄉。好容易讀了個研究生,結果評職稱要考外語了,分房子要交錢了,生孩子要計畫了。什麼叫做步步趕上?其實就是步步趕不上。
《藝術人類學》是我1989年寫的,1989年是什麼時候?那時誰會認為人類學是時髦的東西,廈大人類學是中國最早的人類學系,結果拆掉了,我當時寫《藝術人類學》,完全是背時代而行。我那時就是想要做美學研究,但要弄清美和藝術的關係,必須要弄清美和藝術的起源,要弄清楚美和藝術的起源,就必須要弄清楚文化人類學。是這么一個學術思路過去的。並沒有想到後來有什麼城市大發展、城市熱,只能說是莫名其妙天上掉了餡餅,完全都是偶然的關係。
三聯生活周刊:《品人錄》、《讀城記》、《閒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與女人》這一套書在當時被命名為“隨筆體學術著作”的出版,被很多人視為你向大眾轉型的轉折點。當時有什麼背景?
易中天:當時,美學熱已經退潮了,我們建立了一個新的美學體系,但沒有反應,讓我對學術界非常失望。《藝術人類學》拿了獎,在學術界是受到好評的,但關注還是不夠。可以說,我對學術界越來越失望。體制和風氣都有問題。大部分人,真的不是做學問,而是用這個來贏得別的東西,我稱呼為“學官”,就是學術界的官員。在學術上出成果,可以當一個評審啊,什麼會長、理事啊。尤其是90年代中以後。制度有了問題,評職稱、評博導,要數位化管理。你有多少課題,有國家級經費。我總結了16個字:中央集權、計畫經濟、行政干預,等級觀念。我覺得這套管理方式是毀滅學術的。
三聯生活周刊:在別的學者看來,你也曾經是這套學術制度的受益者。我記得你在武漢大學畢業留校不久就被任命為中文系副系主任,這和你在1988年就出版了《〈文心雕龍〉的美學思想論稿》一書有關係么?
易中天:你把因果關係搞錯了。我擔任武漢大學中文系副主任,是因為當時劉道玉校長花了很大力氣把我留下來,他讓我做工作,我一定要做。其實這個事情讓我的著作推遲了兩年出版。當時,職稱兩年評一次,如果書是1986年出版的,我就能評上副教授,結果後來一直到1992年才評上。我怎么能是受益者?根本就是這個制度的受害者。
三聯生活周刊:所以到1992年你徹底對學術制度失望了?
易中天:對。我的第一本“隨筆體學術著作”就是《閒話中國人》,我寫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就是對學術體制失望——真正的作品寫得再好也沒有意義。
三聯生活周刊:你所說的意義到底是指什麼?
易中天:一個學說出來,總是希望有人關注吧,石頭扔到水裡還會響一聲呢。我看到很多朋友,自己從工資里貼錢,省一點錢來出版自己的書,為了評職稱,沒有辦法。一兩萬塊錢出的書,除了送給幾個朋友和同行之外,沒有別人看。其實即使同行也不看。這種書我寫它乾什麼?
三聯生活周刊:你還是希望學術能和現實聯繫起來,希望能經世致用?
易中天:我到廈門來,林興宅老師跟我說了一段話,他在80年代是風靡一時的人物,他當時就跟我說,你做學術研究,一定要有結果。要么對現實有作用,要么對將來有作用。兩個都沒有,做他乾什麼?我覺得這個話很對。能不能影響將來的學術發展,我不清楚,那我就面對現實吧。
三聯生活周刊:你覺得你的書對現實有作用,作用在哪裡呢?
易中天:我一直說,人文學科的終極目標是人的幸福,其中就包括當下正生活著的人的幸福。人文學科中,應當有一部分學者面對現實,為現實的人的幸福服務,我就給自己定位在這個地方。所以我第一本書就是《閒話中國人》。
三聯生活周刊:這種現實作用指的是學術普及工作么?為什麼“百家講壇”這樣的節目這么受歡迎?
易中天:其實我不喜歡普及這個說法,這個說法有居高臨下的意味。我認為我的工作是在努力實現“三個對接”:傳統與現代的對接、學者與大眾的對接、學術與傳媒的對接。學者在電視上開文史講座大受歡迎,說明大眾對了解歷史文化知識有強烈的需求。
三聯生活周刊:那你怎么看待余秋雨(余秋雨部落格,余秋雨新聞,余秋雨說吧)?你怎樣界定知識分子在這個時代的作用和位置?
易中天:這方面余秋雨先生是先行者。該不該走是一個問題,走得好不好是另一個問題,但總要有人先走。當時我覺得一部分人走就行了,比如我。
三聯生活周刊:那你選擇“三國”,是因為你覺得這是和觀眾對接最快的作品么?
易中天:再次聲明,我講的是“三國”,不是《三國演義》。講“三國”是電視台選擇的,以曹操為重點是我的選擇。對我,就像做醫學研究的人,找到一個最典型的病案。
三聯生活周刊:為什麼曹操是最典型的病案?你選擇他是從什麼角度?
易中天:曹操作為一個人很可愛,能說真話的時候就說真話,但是晚年卻做了很多錯事。至於我為什麼選擇他做我的重點。你們看到最後就能知道,我不能把我節目最後的東西告訴你。
三聯生活周刊:那講完“三國”後你還會接著講什麼呢?
易中天:休息。
…… 推薦專題:易中天作品集
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學者電視出版,強強聯手!
上海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易中天《品三國》。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
★是非真假眾說紛紜;
★成敗得失疑竇叢生;
★一家之言品三國。
《品三國(上)》總計20餘萬字,包括易中天截至2006年8月在《百家講壇》所講的內容,基本囊括了易中天迄今在“百家講壇”講三國的24集內容。其中有2/3的內容是電視台中播過的,有大約1/3的內容尚未播出。
??雖然新書的底稿是來源於講稿,但郟宗培表示,書的內容要比電視播出的豐富得多,“易中天對自己曾經在電視上講過的內容進行了修補,把原來意猶未盡的話在書里全都補全。”
曹操年輕的時候,曾經被預言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面臨著人生道路的選擇;而“亂世奸雄”的評價,則幾乎成了他的蓋棺定論。實際上,曹操原本是想做“治世之能臣”的。那么,是什麼原因使得他做不成“治世之能臣”;而當他做不成能臣的時候,他又是怎么辦的呢?
《百家講壇》欄目一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樑——“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樑”,從而達到普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百家講壇》欄目堅持“《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的節目製作理念,不斷培養專家、學者的公眾意識,不斷強化媒體為客群著想的服務意識。
作者介紹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與鄧曉芒合作)等著作。近年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閒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以及《帝國的惆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