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陽橋

從宋開寶至明萬曆644年間,橫江渠上沒有橋,南鄉人進城必須過渡,渡口叫橫江渡。 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和州郡人葉德麒自動捐巨款交給州署,請求在橫江渠上建橋。 1984年,該橋被重修一次;1994年,在拓寬街道和公路基礎上,於和陽橋東邊並列造了一座水泥橋。

據史載,宋開寶八年(975年),京西轉運使李符之,徵集和州丁夫、鄉兵數萬,西起桃花橋、東至新河口開鑿一條橫江渠入江,以通運漕,每歲里人競渡於此。此後,鄉人把橫江渠稱作橫江,將南門叫橫江門,居民點叫橫江坊。
從宋開寶至明萬曆644年間,橫江渠上沒有橋,南鄉人進城必須過渡,渡口叫橫江渡。
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和州郡人葉德麒自動捐巨款交給州署,請求在橫江渠上建橋。知州陳林浩深表讚賞,並勸募資金親自督造石橋。石橋完工時,還請了知名學者湯賓群命名並作《和陽橋碑記》。因橋在和州城以南,屬陽;又為紀念明太祖朱元璋駐和陽,故命名和陽橋。橋為3孔石拱橋,中孔跨7米,兩邊各跨6米,橋寬6.3米,全長21米。清康熙年間知州王鴻和雍正年間知州穆子玉分別重修一次。該橋朝西部分,為了防洪,還造了兩座三角形的分水石,分水石上石雕龍頭兩個,栩栩如生。實際上,龍頭部位即橫江渠的警戒水位,若是洪水超過龍頭,兩岸農民就處於抗洪排澇階段。建修該橋史實,都有碑刻嵌在中孔南側。
昔年,和陽橋是端午節觀賞龍舟競渡的好場所。惜“文革”時,龍頭石雕及橋邊石刻都被拆毀。1984年,該橋被重修一次;1994年,在拓寬街道和公路基礎上,於和陽橋東邊並列造了一座水泥橋。雙橋並架,尤為雄偉,使人車來往通暢無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