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橋

和橋是位於太湖之濱的,宜興市四大鎮之一。

和橋鎮,位於太湖之濱,宜興市四大鎮之一,1500多年歷史的江南歷史文化名鎮,古來就是“千葉小舟雲集,八方商賈過往”的繁華商埠。和橋鎮面積105平方公里,總人口近7萬。物產豐富,人傑地靈,享有"小無錫"的美譽。和橋全面對外開放,投資環境小中見大。工業區內廠房鱗次櫛比,成為倍受中外客商青睞的一方風水寶地。和橋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景觀豐富,人稱“教授之鄉”。為國家孕育了大批傑出人才,擁有和橋籍的專家、教授達500多人,兩院院士9名。以宋朝大文豪蘇東坡手植西府海棠而聞名的海棠園吸引著眾多中外遊客。
和橋鎮(Héqiáo Zhèn)位於宜興市北部。東連萬石鎮,南靠屺亭鎮、高塍鎮,西至滆湖,北與常州市武進區漕橋鎮、寨橋鎮交界。面積96.71平方千米,其中水面面積3.2萬畝,常住人口6.921萬。鎮駐地建成區面積3.5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和橋西橫街,在市政府駐地北13千米處。郵編:214211
和橋是全國小城鎮試點鎮之一,著名特產有和橋豆腐乾。和橋高級中學是江蘇省重點中學。“父子三進士、一門六博士”,“一校五院士、一門十教授”早已傳為美談,因此和橋被稱為“教授之鄉”。
和橋的區位優勢天造地合,在中國經濟發展最前沿、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腹地,無論是蘇錫常的發展,都無形地影響並引領著和橋的發展進程。與滬寧杭三大都市幾乎是等距離的。立體、環形交通,讓良好的區位優勢如虎添翼,為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了絕佳的平台。
和橋擁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和地理優勢。北枕常州、西傍南京,東有無錫、蘇州、上海,南鄰蘇浙皖三省交界處;104國道、錫溧漕運河、新長鐵路、錫宜高速公路,縱貫南北,穿鎮而過;殷村港運河,貫穿東西,連線太湖與江蘇滆湖
傳宋時邵氏兄弟不和,經鄉鄰相勸,合建橋以示和好,取名和橋。鎮以橋名。清朝置和橋鎮,1959年1月成立和橋公社,1959年5月仍改為和橋鎮,1986年和橋鄉併入。2000年南新鎮併入,2004年閘口鎮併入。
2005年9月2日,《市政府關於同意調整和橋鎮新勝、何溪村民委員會更名的批覆》(宜政發[2005]176號)同意新勝村委會更名為北新村委會、何溪村委會更名為鍾溪村委會。和橋鎮轄同里、石路、北莊、湖濱、大生、和橋、永興、西鋤、王母橋、雲中、西育中、中巷、北新、閘口、福巷橋、鍾溪、北渠、新圩、楝聚19個村和勞動、團結、興業、生建、鵝西、南新、海棠7個社區。
改革開放使和橋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城鎮合理規劃,管理嚴謹科學。古鎮,融時代氣息與歷史文化於一體。1995年被省政府命名為首批“新型示範小城鎮”、1999年被評為“中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2000年又被國家建設部命名為“中國小城鎮建設綜合改革試點鎮”,受到國家的關注。
和橋鎮各產業協調發展,主要經濟指標每年按30%左右的速度遞增。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產業化經營取得顯著成果。和橋鎮水產圍網面積1萬多畝,內塘水面積3萬多畝,盛產湖蟹、中華鱉、青蝦、鮊魚及蚌珠等農特產品。和橋鎮工業已形成紡織製衣、環保機械、精細化工、電子陶瓷、汽車配件、塑膠制晶為主的產業體系,部分產品已達到國內外科技領先水平。私營經濟發展迅猛,第三產業態勢凸顯,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一批批中外客商在和橋投資興業,外向型經濟成為經濟發展中新的增長點。
和橋鎮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社會穩定,民風樸實、文化底蘊豐厚。農業生產連年豐收,產業化經營取得顯著成果。特別是滆湖的水產品久負盛名,尤以湖蟹、青蝦、淡水魚及蚌珠著稱。和橋鎮工業已初步形成紡織服裝、輕工機械、汽車配件、環保設備、建設化工、電子電纜、塑膠纖維為主的產業體系,部分產品已達到國內外科技領先水平。私營經濟發展迅猛,兩個私營經濟開發區已具規模。第三產業已成為經濟發展中新的增長點,商業網點和專業市場不斷發展。外向型經濟步伐加快,良好的投資環境使一批批中外合資、外商獨資企業在和橋投資興業。規劃建設中的和橋工業集中園是經市政府批准設立的重點工業小區。創業園東至新長鐵路,西靠南新集鎮、南至塘瀆港,北臨殷村港,總規劃面積1.87平方公里,園內實現“五通一平”,基礎設施完善,交通優勢明顯,享受國家和地方政府賦予的各項優惠政策。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高水平建設的要求,堅持從實際出發,揚長避短、注重特色,有序推進,園內突出產業特色、園內特色、現代特色和發展特色,不斷增強園區發展的綜合服務功能,有效增強和橋鎮經濟、社會發展的對外凝聚力、輻射力。
和橋鎮工業集中區是經市政府批准設立的重點工業小區。集中區東至新長鐵路,西靠南新集鎮,南至屺亭鎮,北臨殷村港,總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區內實現“五通一平”,基礎設施完善,交通優勢明顯,享受著國家和地方政府賦予的各項優惠政策。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施、高水平建設的要求,堅持從實際出發,揚長避短、注重特色,有序推進,區內突出產業特色、園林特色、現代特色和發展特色,不斷增強集中區發展的綜合服務功能,有效增強和橋鎮經濟、社會發展的凝聚力、輻射力。和諧發展的工業集中區,無疑是我們合作共贏的新起點。
同里村位於和橋鎮東南方,區域面積4.5平方千米,47個村民小組,3700餘人。錫宜高速公路、滬宜一級公路穿村而過,連線太湖、滆湖的燒香港及錫溧漕河分別流經同里村3千米。同里村有山有水,盛產葡萄、銀杏,自然條件優越,水陸交通方便。全村有紡織服裝、化工建材、機械電子等企業28個,其中江蘇新雪竹針織有限公司生產的雪竹內衣是中國十大品牌內衣之一,新型牆體材料生產基地能年產5000萬塊空心磚。2006年工業應稅銷售1.3億元。村先後被評為無錫市民主法制村,宜興市文明標兵單位、村民自治模範村、農副業先進村、“12345”學習型示範家庭先進村、殯葬改革先進集體。
和橋鎮西鋤村位於宜城鎮北郊15公里風景優美的滆湖之濱,東依武宜運河,南靠104國道。西鋤村總人口近五千人,是宜興市人口最多地域最大的行政村之一,也是市政府命名的“滆湖秋色”的陽羨新十景所在地。西鋤村走農副工並舉的強村富民之路,現已形成以電子、陶瓷、汽車配件、電機、化工、環保為主的工業結構,不斷引進先進科學技術,產品暢銷中國各地和日本市場。
和橋鎮社會安定,民風淳樸,文化底蘊豐厚,勞動力素質高。商業網點與專業市場互動發展,“教授之鄉”的教學風範長盛不衰,和橋鎮擁有江蘇省重點中學、江蘇省模範中學各一所。水電通訊、金融保險、文化醫療、賓館、度假村等配套齊全,有線、寬頻進入千家萬戶,業餘生活多彩豐富,文體設施分布合理,居住環境令人矚目,全方位服務隨時隨地。
和橋鎮工會成立於1950年10月。現在是由原和橋、南新、閘口三個鎮合併後重組,2004年12月10日成立了和橋鎮總工會。有一幢三層560平方米的獨立大樓,內設辦公室、活動室和會議室。和橋鎮總工會有專職工會主席、副主席、工會幹事、會計和辦事員各一名,設委員15名,常委5名。和橋鎮現有工業企業800家,在職職工總數21882人,工會會員21483人,其中進城務工人員16944人(失地農民、外來務工人員),入會率98%。基層工會792家,其中基層獨立工會57家,聯合工會22家(村級聯合工會14家,社區聯合工會7家,工業集中區聯合工會1家)覆蓋全鎮737家小企業工會。總工會先後獲得了“無錫市工會工作示範鄉鎮”、“江蘇省百強鄉鎮工會”、“江蘇省探索非公企業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全國百家示範鄉鎮(街道)工會”、“全國勞動爭議調解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