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作品專輯
夢中的香格里拉(上)
01、月亮姆

03、夢中的香格里拉
04、納西祝酒歌
05、雪山情歌
06、玉龍歡歌
07、納西樂(納西語版)
08、月亮天天圓
09、阿普三朵請您來(納西語版)
10、納西戀歌(納西語版)
11、石鼓謠
12、口弦悠悠
13、請到納西村寨來(納西語版)
14、古道情歌(納西語版)
15、歡聚在一起

夢中的香格里拉(下)
01、情醉女兒國
02、勸你莫到雲南來
03、阿妹的情歌
04、傈傈兒女
05、回家的孩子
06、愛在雲之南
07、我的好姑娘
08、火戀
09、阿哥阿妹來相會
10、一個想往的地方

12、醉在女兒國
13、可愛的家鄉
14、美不過我們的西藏
15、家鄉好
16、天邊女兒國
作品研討會

我們衡量一個藝術家是不是有功力,主要是看他從人民大眾身上汲取了多少藝術滋養,主要是看他與時代精神和民族生活有沒有血脈相連的情懷。無數創作實踐證明,擁有豐厚的生活根底,擁有深刻的生命感悟,堅實對生活的忠誠,堅實對民族的熱忱,才能創作出優秀的文藝作品,蘊藏在藝術家心底的靈感才能像火山那樣噴發。 會議由雲南省文聯副主席張維明主持,雲南省文聯主席、黨組書記鄭明先生以《紮根民族文化沃土 謳歌家鄉美好生活》為題作了作了重要的講話,他說:“和文光出生於一個音樂世家,他家是當地著名的“歌舞之家”,他的老母親肖汝蓮,是納西族著名的民間歌手,他的妻子和國芳也是一位納西族歌手,還會吹口弦、吹樹葉,多才多藝;他的兩個兒女在家庭薰陶下先後考入中央民族大學音樂系深造,女兒達坡瑪吉大學畢業後回到雲南,在我們省文聯音樂家協會工作。他們一家,多次亮相中央電視台“神州大舞台”、“激情廣場”、“民歌中國”、“鄉村大世界”、“中國文藝”、“風華國樂”等大型節目,並獲獎。

感恩故鄉,和文光執著於自己的藝術道路,在創新中繼承,在繼承中開拓,他說:“我得益於我的納西民間文化的滋養,否則,我將一事無成。所以,我的創作追求的是,從納西音樂海洋裡面跳出來,但又不丟失納西族的藝術風格。”所以,他在《夢中的香格里拉》後記中特彆強調說:“音樂作品要有‘地域性,民族性,藝術性,可唱性’”,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還於生活’”。
雲南,是一個伸手就能摸到白雲的高原,是一個側耳就能傾聽民歌的地方。我們期待並祝福和文光先生和他的納西族民歌世家,期待我們雲南廣大的文藝工作者,在橋頭堡文化建設和民族文化強省建設中,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唱響、唱紅神州大地、五洲四海!
媒體報導
“我為自己的民族放歌”——記納西族音樂家和文光

不久前,在昆明西華公園的納西族“三朵節”活動現場,記者與和文光不期而遇。眼前的和文光與一般藝術家別無二致:濃密捲曲的長髮,飄逸的絡腮鬍子,談起民族音樂來口若懸河:“作為一名納西族音樂家,我為我的歌曲能夠被這個民族所接納而感到欣慰,並常常被人們所表現出來的熱情所感動。有一次,我乘夜班車來省城的途中,睡在我下鋪的兩位年輕人就一直在哼唱我所作的一首歌曲《納西迎賓曲》。他們當然不知道,這首歌的曲作者就睡在他們的上鋪。這件事著實讓我感動,有人傳唱自己的歌曲,是對作者最高的獎賞。”說到動情處,和文光總是會情不自禁地唱上一曲。
關於這首歌曲,和文光還講了另一個趣聞:2001年4月,和文光陪同中央民族大學的音樂教授糜若如先生前往鄉下採風,半路上就聽到從遠處傳來《納西迎賓曲》悠揚歡快的旋律。老教授興之所至,不禁駐足聆聽。和文光解釋說這是一首自己創作的歌曲。老教授卻一本正經地說:“你不要開玩笑,這是納西民歌。”到了另一個旅遊景點,只見舞台上的演員也正在唱這支歌曲。此時,主持人看到了和文光後便向觀眾們介紹說:“我們現在唱的這首歌,和老師就是作者。”老教授頓時無語。
近年來,和文光挖掘、整理並創作了《栽秧調》、《納西迎賓曲》、《夢中的香格里拉》、《阿普三朵請您來》、《納西樂》、《酒歌》、《天邊女兒國》、《摩梭敬酒歌》等百餘首具有納西族風格並在麗江廣為傳唱的歌曲作品,製作成光碟。在納西族“三朵節”活動現場,記者見到不斷有歌迷來到和文光簽名售碟現場購買他的CD/VCD光碟———《麗江的歌》。和文光總是認真地為歌迷在封面裡邊用東巴文寫上幾句吉祥的話。和文光常說:“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這就是一位集作詞、作曲、演唱為一身,並深深紮根於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土壤的藝術工作者對民族文化的見解。

和文光痴情於藝術,利用業餘時間自學作詞、作曲、演唱、編導、攝影、書法等方面的內容,致力於納西族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搶救工作。去年8月,和文光用東巴文書寫創作了一幅10餘萬字、長為2000尺的《千禧天歌》長卷,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館。和文光有自己的想法,他拍攝的圖像資料里,看不到玉龍雪山,也看不到麗江古城,更多的內容是以塔城為主的自然風光和風情民俗等方面的內容。現在,和文光的音樂創作取得了一些成績。通過自己30餘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現在已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創作風格。納西族是一個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民族,在生產、生活過程中都要與歌聲相伴,歌曲曲調舒緩低沉、委婉含蓄,歌詞內容包羅萬象、豐富多彩,擅長於表達深藏於心中的情感。為了讓納西民歌得到普及和發展,讓更多的人們接受納西文化,他致力於創作讓本民族愛唱、其他民族愛聽的民歌。和文光說:“我的創作追求是從納西音樂海洋裡面跳出來,但又不丟掉納西風格。”中國音樂學院一位博士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就是以和文光的作品為研究對象,他在論文中評論道:“和文光的作品是介於納西民歌和現代創作中間的一種變異品種。在傳統文化保留完整的地方,人們說和文光是傳統文化的叛逆者;在現代文化發展的地方,人們說和文光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

和文光是一個保護傳統文化的有心人。早年在塔城鄉工作的時候,他就蒐集、整理了百餘件納西族的生產、生活用具如鋤頭、犁、耙等農具以及廚具、馬幫用具和打壘用具等,由於沒有固定地點放置,現被一家公司租用展出。和文光意識到,要搶救民族文化,首先要搶救民間藝人。2002年5月,為了搶救、保護、傳承民族文化,他牽頭創辦了“麗江納西族民間藝人聯誼會”,把老藝人們組織起來,互相交流,取長補短。春節來臨,和文光為他們送去慰問金和禮品,老藝人們感動地說:“和老師啊,你用了一點‘水泥’,把我們民間藝人這些‘沙子’凝聚起來了。”和文光聽了非常感動,他對記者說:“我不想做他們的‘老闆’或‘領導’,而是要把他們當作我的媽媽、爸爸來對待,做他們的兒女,讓他們把平生所學留下來。”但是,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搶救這些活著的“文物”,當務之急是要有一套攝像和錄音器材,聯誼會沒有資金來添置這些設備,而他現在仍在使用著一個有十多年“歷史”的錄音機,“紅梅”牌的照相機也伴隨著他走過了二十多年的歲月,和文光感受到了肩上擔子的艱巨。現在,聯誼會在當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很多旅行社請他們演出,也有一些大老闆請去唱歌。對商業演出,聯誼會支持藝人們提出合理的服務酬金,而對當地組織各種公益活動,聯誼會則當仁不讓,積極支持。最近,和文光又自費做了一個“納西藝人網站”,宣傳納西民間文化,並希望有更多的有識之士來關心支持民族文化。
和文光總是強調說:“在藝術創作上,我取得了一點小小的成績,得益於我的納西民間文化的滋養,否則,我將一事無成。”有一首用傳統大調《谷慶》演唱的納西民歌這樣唱道:“在五彩繽紛的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我卻選擇了一條艱難困苦的路,那就是很少有人走的民間藝術之路。人人都喜歡花的美麗,卻又有誰會知道它的酸甜苦辣。歷經霜打風吹雨洗雪壓,才會開出一朵朵鮮艷的花。”這不正是和文光幾十年來探索民族藝術生涯的真實寫照嗎!
圖為和文光(左二)在金山鄉達瓦村看望民間老歌手。撰稿:錢模 陳春緣 (雲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