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
和實力的提出者是著名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孔子研究院院長、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立文,他畢生致力於中華文化的繼承和傳播,並於最近率先提出了“和實力”的概念,從而向世界闡釋國家實力研究的“中國話語”。這個概念的提出是基於中國一貫地處理國與國、民族與民族問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中國提出建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戰略思維,以及中國在一切國際爭端和衝突中主張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問題的嚴正立場。類別
所謂“和實力”是指以和平的方式使用實力。一國的實力可分為政治實力、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和文化軟實力,這些實力類別都可以以和平的方式使用,從而構成不同類型的“和實力”。
政治和實力
在政治“和實力”方面,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多次運用投票權來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維護世界和平。比如,從2011年到2012年,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三次否決關於敘利亞問題的決議草案。在第二次投否決票後,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保東指出,安理會在敘利亞問題上的行動,應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應有助於緩解緊張局勢,有助於推動政治對話,化解分歧,有助於維護中東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而不應使問題複雜化。中國認為在當前形勢下,片面向敘利亞政府施壓,預判對話的結果,或強加任何解決方案都無助於敘利亞問題的解決,反而可能導致局勢進一步複雜化。經濟和實力
在經濟“和實力”方面,中國提出了包容性增長概念,讓中國的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周邊乃至世界各國。習近平主席對此曾幽默地說:“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搭快車也好,搭便車也行,我們都歡迎。”此後,中國又提出了“一帶一路”對外經濟合作倡議。這倡議就是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秉持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與沿線各國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軍事和實力
在軍事“和實力”方面,中國派兵出國維和、救災、撤僑、反恐、反海盜、人道主義救援等行動就是屬於軍事實力的和平使用。比如,中國現在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數量最多的國家;中國海軍已經派出17批護航編隊參加亞丁灣國際反海盜護航行動;中國在葉門撤僑行動中不僅撤出了中國僑民,而且還順帶撤出了大量外國僑民,贏得相關國家的高度讚譽。不過,武裝力量由於其暴力本質,非和平使用方式有時是必不可少的。在涉及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情況下,軍事實力就必須非和平使用。
文化和實力
在文化“和實力”方面,中國在海外建立孔子學院,與一些國家合辦“中國文化年”,派文藝團體出國演出等都是在展示我們的文化“和實力”。文化“和實力”與文化軟實力基本一致,兩者都是試圖充分利用中國文化當中“和”的一面來樹立當代中國的和平形象。
不同的實力運用方式構成了不同的外交標誌,別國可以通過這些標誌來預判中國未來的行為。當中國就某一地區熱點問題在安理會投否決票時,其他國家就會據此分析中國未來在類似問題上的投票傾向性。當中國在巴基斯坦投巨資打造中巴經濟走廊時,其他國家就會據此判斷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的真誠度。當中國派遣作戰部隊參加維和行動時,其他國家就會據此研究中國維和政策的變化方向。
意義
和實力是軍事、經濟、文化和制度的和合,缺一不可。沒有軍事力量作為後盾,話語權就沒有力量,腰桿子不硬。沒有經濟作為基礎,話語權的底氣就不足,話語沒有分量,人家不理你,等於沒有話語權。沒有制度的保障,軍事權、經濟權、話語權也無法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講,和實力強調軍事權的後盾功能、經濟權的基礎作用、話語權的精神指導作用以及制度的保障作用。將四者和合起來,能夠發揮其效能,促進綜合國力提高。
和實力的“和”表示多元衝突的整合和包容,而不是二元對立的冷戰思維。和實力有一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思維。和實力的目標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有利於人類的長遠發展,是為人類謀福利的。而且,和實力的實踐形式是建設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
套用
信號與標誌應當配合使用,“和實力”與“和平牌”應當配合使用,這樣中國外交才會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們常說“聽其言,觀其行”。這裡的言就像信號,而行就像標誌。你說的話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你的行動所構成的標誌,即行勝於言。當言行一致時,行為可以增強話語的力量;當言行不一致時,行為的意義要大於話語,即標誌的作用要大於信號。比如,當安倍政府一方面發出希望中日友好的信號,另一方面又參拜靖國神社時,我們當然更看重後一行為的標誌性意義。總之,“和平牌”與“和實力”應當是相乘而不是相加的關係,即在沒有“和實力”為後盾的情況下打“和平牌”,其效果為零。這裡的難點是如何平衡軍事實力的和平使用與非和平使用,如何使軍事實力的非和平使用不至於破壞中國的“和平牌”效果。在這方面,我認為需要“兩個底線思維”。一方面,我們要堅持維護中國國家利益的底線思維,在涉及領土、主權和統一問題上要適時動用武力;另一方面,我們堅持武力是最後手段的底線思維,並創造性地以非暴力或低暴力方式使用軍事實力。比如,中越曾在西沙附近圍繞中方981勘探船展開海上鬥爭。我方採取軍艦外圍監視、執法船合理衝擊越船的行動策略,既堅持了不在南海打第一槍的底線原則,又取得很好的鬥爭效果。我們已經採取了一系列的外交行動來配合“和平牌”這一信號,假以時日,“和平牌”x“和實力”必能取得豐碩的成果。
與軟實力的區別
和實力是對硬實力、軟實力和巧實力的超越,是從整體高度看一個國家的實力,是一種綜合國力。約瑟夫·奈認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3種基本資源,分別為該國的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
從文化上看,西方的文化,例如美國是以鬥爭為核心的價值文化。他們把真理和謬誤、善與惡完全對立起來,所以從古希臘到黑格爾,都是追求事物背後的統一性。中國則不同,強調“仇必和而解”,主張一切問題、衝突都通過“和”來解決,主張“和實生物”,強調包容,而且,強調事物的多元化,各種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事物和合起來而生萬物。
從政治價值觀上看,軟實力蘊含的是西方的民主、自由,並向世界推行它的價值觀,但實際上造成的是水土不服。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到東南亞一些國家宣揚“我的民主價值觀跟你們是一樣的”,把世界分成“民主國家”和“非民主國家”,並對“非民主國家”另眼相看。應該看到,約瑟夫·奈作為美國情報部門昔日的頭目,其軟實力背後的政治價值觀非常明確。如果不了解這些就跟著講軟實力,顯然是有問題的。
從外交政策上看,無論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還是和諧世界,中國一直都在主張和平外交。然而,西方國家的外交政策是“民主國家”和“非民主國家”兩個標準,並利用各種手段顛覆一些“非民主國家”,而我們在國際上推廣和諧世界理念。
當今世界,人心所向的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不希望戰爭、動亂和對抗,戰爭和動亂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都是遭殃的。和實力是從人類的長遠利益考慮,也是從人類的永續發展考慮。因此,從長遠看,和實力一定能代替軟實力。當然,如果軟實力轉化為和實力的一個層面,還可能得到發展。同時,和實力的終極目標是營造一個和諧世界。我們現在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就是朝著這個目標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