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林業工作站

造林新技術呼和浩特市林業工作站出色地完成了各項造林新技術的推廣。 先後完成了《四翅濱藜引種技術推廣》、《林木菌根菌劑技術推廣》、《黃土丘陵區樟子松人工造林技術》等多項造林新技術的推廣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生態和社會效益,成效顯著。 為提高造林成活率,確保造林質量,大力推廣造林抗旱技術,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基本情況

呼和浩特市林業工作站成立於一九七六年,是呼和浩特市林業局的直屬二級事業單位,現己成為在保護森林、發展林業中行使“管理、組織、指導、服務”等職能的一個重要的林業部門。近幾年,我站先後開展了《內蒙古西部油松、落葉松種子園改良技術研究》、《全光照環育一體化快繁技術》、《三倍體毛白楊等新樹種引種技術研究》和《臥牛山生態工程綜合技術套用研究》等科研方面的研究,並取得了成功。其中:有4項成果獲得市級科技進步獎;15項成果獲呼市人民政府農牧業科技成果大賽獎、“兩高一優”農業科技項目獎和科技興市效益獎;4項成果獲自治區農牧業“豐收獎”。2002年以來,有三名科技人員獲自治區黨委、自治區政府“深入生產第一線有突出貢獻科技人員”的一等獎和二等獎;2003年以來有6名科技人員獲自治區林業系統“青年科技標兵”稱號。
呼和浩特市林業工作站現有在職人員 31 名,其中:高級工程師 6 名,工程師8 名,助理工程師15 名,技術力量雄厚,已成為我市生態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

科技興林

造林新技術

呼和浩特市林業工作站出色地完成了各項造林新技術的推廣。先後完成了《四翅濱藜引種技術推廣》、《林木菌根菌劑技術推廣》、《黃土丘陵區樟子松人工造林技術》等多項造林新技術的推廣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生態和社會效益,成效顯著。下面就這些新技術的推廣做一個簡要的敘述。
四翅濱藜引種技術推廣:常綠飼料灌木—四翅濱藜,具有耐乾旱、耐貧瘠、耐鹽鹼、生長迅速的特點,原產美國中西部地區,廣泛用於路坡固定和水土保持。該樹種生長量大,營養豐富,抗逆性強,適應性好,是不可多得的理想木本飼用植物。
本項目從2004年開始在土左旗進行引種試驗,嫩枝扦插10畝,造林1000畝。通過本項目的實施,探索出在呼市乾旱、鹽鹼地區新的造林模式,改變過去樹種單一、成活率低的現象,同時為廣大農牧民解決一部分飼草料問題,緩解在禁牧後農牧民飼草料不足的難題。
林木菌根菌劑技術推廣:菌根技術是一項以活性生物製劑為基礎的生物新技術,本次推廣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技術的先進性上,更為重要的是菌根菌推廣是針對內蒙古乾旱、貧瘠的生態環境特點及主要的人工造林樹種,經過篩選獲得一批具有重要套用價值的優良菌種,通過此次的推廣套用,解決在立地條件困難的情況下,造林成活率低,生長慢的現象。
本次計畫推廣菌根菌育苗1000畝,其中:在賽罕區推廣400畝,土左旗推廣600畝,推廣模式為“菌根菌+油松”的造林模式。
黃土丘陵區樟子松人工造林技術:黃土丘陵區樟子松人工造林技術是本著生產、科研相結合的態度,在和林縣黃土丘陵區的城關鎮、盛樂鎮、新店子境內進行樟子松引種造林試驗,從過去樟子松的裸根苗造林改為容器苗造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活率達到95%以上,而且造林季節也由過去的春、秋兩季造林發展為春、雨、秋三季造林。該項技術已於1991年通過自治區林業廳組織的專項技術簽定,並獲得自治區林業廳科技進步三等獎。截止目前我市共有樟子松人工林4萬畝,樟子松人工造林技術經驗也逐步成熟。樟子松人工造林技術推廣計畫從2004年—2010年曆時7年完成,總計推廣造林面積10.5萬畝,平均每年以1.5萬畝速度穩步推進。該項目如果能夠如期實施,可使我市森林資源中針葉樹比例大幅度增加,有效地提高林分價值,對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旅遊業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更為重要的是使樟子松這種材質珍貴的針葉樹種在黃土丘陵區安家落戶,並且成為黃土丘陵區的當家樹種,將會對周邊同類地區起到強烈的輻射示範作用,對拉動我市經濟發展,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抗旱造林模式

呼和浩特市地區土壤乾旱、貧瘠,造林成活率低。為提高造林成活率,確保造林質量,大力推廣造林抗旱技術,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採取合理有效的技術措施。在不同的立地條件下,因地制宜制定造林技術規程,如在土層薄且坡度大的地段運用營養袋造林、座水造林後進行坑內覆膜,有效的提高穴內土壤的水分,保證苗木的成活。我市大量運用容器苗、菌根菌苗造林技術,且成活率都在90%以上。同時大力推廣呼和浩特市乾旱山區、丘陵區抗旱造林技術套用,針對呼市乾旱山區、丘陵區抗旱造林技術主要針對呼市地區乾旱、少雨的自然狀況,採取營養袋苗、菌根菌苗、生根粉、地膜覆蓋、抗旱槍澆水等造林技術,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苗木生長量。利用該技術在大青山前山地區試驗造林2萬畝,推廣20萬畝;清水河縣、和林縣丘陵地區試驗造林3萬畝,推廣面積30萬畝,總計試驗造林面積5萬畝,推廣總面積50萬畝,當年造林成活率均達到85%以上,保存率達到80%以上,苗木生長量較常規造林提高30%左右,降低了造林成本,加快了成林速度,提高了林業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該項目推廣技術改變了大面積單一採用裸根苗造林方式,探索出了一套適宜在呼市乾旱地區的典型造林模式。

林業科研

呼和浩特市林業工作站先後開展並完成了《內蒙古西部油松、落葉松種子園改良技術研究》、《三倍體毛白楊等新樹種引種技術研究》和《臥牛山生態工程綜合技術套用研究》等科研方面的研究,並取得了成功。

依法治林

林木種苗行政執法組織隊伍建設

我市林木種苗行政執法組織機構以各旗縣區林工站為主,現有執法人員60名,年齡結構24—55歲,平均年齡36歲,是一支年輕力壯的執法隊伍;其中有本科學歷5人,大專學歷的29人,中專程度29人;高級工程師2人,工程師14人,助工7人,高級技工3人,中級工6人。

林木種苗行政執法

現我市從事林木種苗生產總戶數為345戶,經營戶數為83戶。種子生產證發放數8戶,種子經營證發放數9戶,種子標籤使用率100%,種子合格證使用率100%,苗木生產證發放數116戶,苗木經營證發放數36戶,苗木標籤使用率100%,苗木合格證使用率100%。由於嚴格執行了“兩證一簽”的管理制度和通過林木種苗行政執法對不法行為的打擊,現已基本杜絕了無證生產經營林木種苗的現象,有效地保護了林木種苗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維護了種苗使用者的利益,使我市的種苗市場趨於健康、穩定地發展。

林業科技動態、林業動態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林業的發展也必須以科學技術為先導。林業的發展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只有依靠科學技術,才能夠促進林業的發展,才能夠使林業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在林業的推廣和研究中,加大對種苗的信息化管理和套用,提高造林中的科技含量,加強林木種苗信息化的建設步伐,更進一步的促進我市種苗向科學化、產業化發展。

苗木種子供求信息

造林用苗木供大於求,種子供求相對平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