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真國

周真國,男,漢族,貴州清鎮市人,1972年9月出生,1990年12月入伍,中共黨員,現任雲南省某部政治處保衛股副營職幹事。他1992年底擔任帳篷國小校長以來,先後榮獲各級各類表彰40餘次。2000年4月被評為“雲南省十大傑出青年”,2001年榮獲“民族團結進步獎”。

他到帳篷國小之前,當地村民都不願讓小孩讀書,他就挨家挨戶做工作,兩年後,學校學生由原來的21人增加到115人。1995年11月,鄉親們得知他要退伍的訊息後,用按滿紅手印的請願書要求部隊把他留下。這段感人的故事,被各大媒體以《九十九個紅手印,留住一個兵》等為題爭相報導。
人物:周真國人物:周真
他1992年底擔任“帳篷國小”校長以來,先後榮獲各級各類表彰40餘次。1997年,他被成都軍區評為優秀班長,並榮立一等功,1998年榮獲聯國開發計畫署“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獎”,1999年,他被總政評為“優秀士兵”,同年7月,被選為第九屆全國青聯委員會委員,2000年4月,被評為“雲南省十大傑出青年”,同年8月,榮獲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希望工程獎”,2001年,榮獲國家民委、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聯合會“民族團結進步獎”,進京領獎,先後兩次受到江澤民的親切接見。他的事跡在各大媒體上報導後,還先後被拍成了電影和電視連續劇。
他到帳篷國小之前,當地村民都不願讓小孩讀書,他上任後就挨家挨戶地做工作,通過他的努力,兩年後,學校學生由原來的21人增加到115人,入學率從原來的35%增加到100%,94年以來,教學質量在縣統測中一直名列前茅。為帶領民眾脫貧致富,他義務為駐地承辦夜校掃盲班和科技培訓班,10多年來共掃除青壯年文盲460人,培養了200多名種植、養殖能手,發動民眾植樹造林80餘畝,為20多家特困戶捐款2萬多元。
1995年11月,鄉親們得知他要退伍的訊息後,用按滿密密麻麻紅手印的請願書,要求部隊把他留下來。這段感人的故事,被各大媒體用“九十九個紅手印,留住一個兵”等文章爭相報導。1996年9月,他回家舉行婚禮,但因學校工作忙,婚後第三天就返回了學校。1997年4月,他妻子要生小孩。為了不耽誤孩子們的學習,他動員妻子臨產時才去醫院,結果小孩早產了十多天,情急之下,他只好憑著軍人的膽識,笨手笨腳地給妻子接了生。
周真國教出去的一個學生叫王和強,父親早逝,母親、大哥、二哥和自己先後觸雷傷殘,家裡清貧如洗。在周真國和連隊戰友們的關心幫助下,他一路辛苦,省吃儉用,讀完國中、高中,2006年8月,他以優異成績被雲南民族大學錄取。當他拿到錄取通知書,本該值得慶賀和高興的事情,反而成了一家人的悲傷和無奈。周真國得知情況後,他把情況反映到《七都晚刊》和網際網路上,爾後帶著王和強四處求援。通過二十多天的勞苦奔波,王和強上學的費用得到了文山州殘聯、團州委等十幾個黨政機關和社會好心人的關心支持。8月21日凌晨,周真國送王和強去上學時,王和強的母親淚流滿面地說:“周校長,和強能上大學,是你救了他,我們一家人都殘疾,讓你處處操心,我要怎樣感謝你啊!”周真國親切地對老人說:“不要感謝我,要感謝就感謝共產黨,感謝那些好領導,感謝那些好心人!”
十九年過去了,帳篷國小從無到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當地村民們的生活也日新月異。在他的帶領下,學校和教師們榮獲各級各類表彰140餘次,先後培養出460多名國小畢業生,他的學生有的在讀大學,有的當了警察、教師、軍人,有的成了致富能手和老闆。十幾年來,他先後資助貧困孩子上學,為村民們購買樹苗子種,花去兩萬多元,自己卻過著清貧的生活,但他認為這很值。這些年雖然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但他卻無怨無悔。回顧這些年的實踐,他深深地體會到,只要按照“三個代表”和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堅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打心底里熱愛部隊,熱愛邊疆人民,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
1996年8月被雲南省委和雲南省軍區評為“擁政愛民模範”;
1997年7月被雲南省委和雲南省軍區評為“雙擁模範個人”;
1997年12月榮立“一等功”一次;
1998年2月被雲南省雙擁辦和雲南省軍區評為“雙擁工作模範”;
1999年1月被聯合國開發計畫署授予“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獎”;
2000年4月被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授予“希望工程獎”;
2000年7月被雲南省軍區評為扶貧攻堅先進個人;
2000年8月被選為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九屆委員會委員;
2000年12月被雲南省評為“雲南十大傑出青年”;
2001年8月被國家民委、中國青聯、共青團中央授予“民族團結進步獎”。

周真國和他的“帳篷國小”

數天前,筆者從昆明乘車輾轉到了郊址城,在崇山峻岭之間,尋找著兩頂帳篷,以及住在帳篷里的人———周真國。
1995年11月26日,中午11時左右,一個關於周真國的畫面,點燃了筆者心中溫煦的火焰: “周校長要退伍了!”這個訊息讓“帳篷國小”附近的村民們大吃一驚,接著便是一句同樣的話:“周校長不能走!” 1995年11月26日,周真國所在連隊下午要宣布退伍名單。中午11時左右,通信員報告:有100多名各族民眾聚集在連隊球場! “周校長不能走!”鄉親們排成一行,一個接一個地把紅手印按在早已準備好的請願信上。這封請願信,他們一定要送到部隊領導和縣領導手裡。 50多名聞訊趕來的學生齊刷刷地跪在球場上。此時,周真國淚流滿面。 1996年元月,雲南省軍區特批周真國轉為志願兵。周真國留了下來。 周真國與帳篷國小結緣是在1992年。那年9月,畢業於貴州安順師範學校的普通戰士周真國擔任“帳篷國小”第二任校長。 這所“帳篷國小”是由雲南邊防部隊在1984年老山守土衛國的戰火中創立的,當年只有兩頂帳蓬、兩個年級、21名學生。 當時,村民們普遍信守“讀書沒用”的觀念,周真國挨家挨戶地動員,卻遭到老鄉們的抵制:“兒子是我的,讀不讀書不關你的事!”毫不泄氣的周真國找到芭蕉坪村蒙古族村主任伙輔崢。這個在老鄉中頗有威信的豪爽漢子,揮揮手說:“周校長,我們這山溝里的人,只看得見頭上碗大的一塊天,你讓他們看看山外邊的人怎么過,他們就會讓娃兒們去上學。” 周真國一擊掌:說得好!沒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望,是老鄉們不願送孩子上學的主要原因。 “人家是人,我們也是人,為什麼我們就要這樣過?就是因為沒有文化知識,不會找路子致富。” 學校就是這樣有了學生。1993年7月,麻栗坡縣教育局出題統考,“帳篷國小”平均分為83.2,及格率100%,在全縣名列前茅。 學校走上了軌道,然而阻礙孩子們求學的根本問題是貧窮。“帳篷國小”附近的村寨靠石頭地生活,人均糧食不足200斤,現金收入不足100元。每年的四五月份,多數人家就已經倉底朝天。 窮困使人滋生了一種自暴自棄、無所作為的情緒。周真國開始召集各村主任一起商量脫貧對策。很快,各村的黑板上同時出現了一個通知:“星期六晚上8點,某某等上掃盲課,不去不給化肥票。”就這樣,每年掃除20多個青壯年文盲。1996年,芭蕉坪村村民全部脫盲。 採訪中,我們發現,從“帳篷國小”畢業的學生都有兩本證書:一個是國小畢業證,一個是科技培訓結業證。周真國說:“在這樣的貧困地區,兩個證書一個也不能少,大部分孩子在國小畢業後,就因家庭貧困失學了,我要讓他們回到農村也能發揮科技小能人的作用。”為此,每屆畢業生在畢業考試之後,都要進行為期兩周的“6+X”科技培訓,教學生學習農業實用技術,讓有限的知識儘可能發揮出最大作用。 9年的時光,“帳篷國小”已從兩個年級的21人發展到6個年級的119人,並納入了麻栗坡縣全日制國小編制。1999年,周真國被解放軍總政治部評為“優秀士兵”,並出席了全軍第九次青年工作會議,受到了江主席的親切接見。同年,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特別授予他“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獎”。 在育人扶貧的道路上,周真國沒有止步。日前,他已經草擬好一份《“帳篷國小”發展報告》,對學校的前景做了具體、可行的構想。 山裡的孩子們都說,“帳篷”是一個很大很大的世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