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與胡適

周汝昌與胡適

《周汝昌與胡適》內容簡介:關於周汝昌與胡適的紅學交往,文化界傳聞頗多,見仁見智。周汝昌作為當時歷史的參與者與見證者,在此書中詳細披露了其與胡適紅學交往的細節,澄清了許多歷史事實。

內容簡介

《周汝昌與胡適》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周汝昌(1918- ),天津人,著名紅學家、古典詩詞專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圖書目錄

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代序)季羨林
舊版自序
紀念胡適之先生
楔子
上編
兩進燕園
偶然發現
相濡以沫
收穫與問世
為何如此標題
君子之風
天真幼稚也有好處
年表功高
歷史車輪拉不退
冷水當頭
態度和方法
平生一面舊城東
初識脂硯面
紅夏喜雙收
口耳校紅文
“先斬後奏”
仁人大度
何必全同
三個“11日”
層樓更上
完璧依依
上編結語
下編
意外的客人
兩幅芹照
兩齣意外
從Studia Serica Vol.IX說起
一段公案
機緣有待
其命維新
錦城見書
當頭一棒
意外聽音
“紅”“黑”之中
“無立足境”
不絕如縷
忽慶更生
《紅樓夢新證》增訂版與大字本的內幕
國際紅緣
使命圓功
“繡衣”出使
百折不回
客窗詩祭
雜言遣興
《四松堂集》的意外曲折
難以克當的光榮
師友情誼與學識見解
下編結語
補綴
上編末增補文字
舊話新思
畫蛇添足畫龍點晴
追憶父親口述補充文稿簡況周建臨
文運孰能開世紀
——胡適之與現代中國文化
《胡適批紅集》序言
跋胡藏《脂硯齋重評石頭記》
附錄
什剎海邊憶故交
——懷念張伯駒先生
苦水詞人——顧隨先生
翰墨緣
舊版後記
舊版編後記
新版編後記

後記

2005年,父親的《我與胡適先生》一書由灕江出版社出版。此書不但印製精美,內容更是引入注目。書出後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弄紅學者大概人手一冊,應是不爭的事實。
2011年,百花文藝出版社找到我們,希望能出這部書的增訂版。當時父親還健在,他很高興,也希望能對此書作一些增補。雖然當時父親正忙於口述《紅樓新境》,加以無數雜事的紛擾,九十多歲的父親精力有限,但還是口述了一些新的文章,作為本書的補綴篇。
趁這次再版機會,增入了父親1 948年7月22日寫下的《跋脂本》這篇文章,這是父親自l 948年6月從胡適先生處借到甲戌本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完成的文字。父親把它寄給了胡適,胡適對這篇文章作了刪改和批註而後寄還父親,而父親又在胡適批註上又加反批,展示了他二人對紅學、對“白話文”的不同觀點。在胡先生寫給父親的六通信札中,就有三次提到這篇長文.這是父親批評“程乙本”與胡先生“爭”版本的最直接、最原始的記錄。
在這篇長文里,父親這樣寫道:“胡先生因高鶚為《紅樓》保存悲劇下場.故云:‘我們不但佩服,還應該感謝他。’(見《紅樓夢考證》)俞先生亦謂高鶚:‘功多而罪少“光榮的失敗了!’(見《紅樓夢辨》)高君搗鬼達百數十年,以斌塊而亂玉,狗尾而續貂!非唯無罪,反致美評,此固自另一觀點而定論;然亦高君之幸運也。余獨深惡而痛絕之……”“吾已發心集眾古本校勘寫定,以復雪芹之舊……”這不是“爭”版本又是什麼呢?
這本書,初版名為《我與胡適先生》。今父親已逝,值此出增訂版之際,我們子女提議改做《周汝昌與胡適》,想父親定會頷首而笑。
在此感謝百花文藝出版社,感謝關注父親的新朋老友為此書作出的貢獻!

序言

我現在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他雖已長眠地下,但是他那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仍宛然在目。可我最後一次見到這個笑容,卻已是五十年前的事了。
1948年12月中旬,是北京大學建校50周年的紀念日。此時,解放軍已經包圍了北平城,然而城內人心並不惶惶,北大同仁和學生也並不惶惶;不但不惶惶,而且在人們的內心中,有的非常殷切,有的還有點兒狐疑,都在期望著迎接解放軍。適逢北大建校大喜的日子,許多教授都滿面春風,聚集在沙灘孑民堂中,舉行慶典。記得作為校長的適之先生,滿面含笑,作了簡短的講話,只有喜慶的內容,沒有愁苦的調子。正在這個時候,城外忽然響起了隆隆的炮聲。大家相互開玩笑說:“解放軍給北大放禮炮哩!”簡短的儀式完畢後,適之先生就辭別了大家,登上飛機,飛赴南京去了。我忽然想到了李後主的幾句詞:“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我想改寫一下,描繪當時適之先生的情景:“最是倉皇辭校日,城外禮炮聲隆隆,含笑辭友朋。”我哪裡知道,我們這一次會面竟是最後一次。如果我當時意識到這一點的話,我是含笑不起來的。
從此以後,我同適之先生便天各一方,分道揚鑣,“世事兩茫茫”了。聽說,他離開北平後,曾從南京派來一架專機,點名要接走幾位老朋友。他親自在南京機場恭候。飛機返回以後,機艙門開,他滿懷希望要同老友會面,然而除了一兩位以外,所有他想接的人都沒有走出機艙。據說——只是據說,他當時大哭一場,心中的滋味恐怕真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適之先生在南京也沒有能待多久,“百萬雄師過大江”以後,他也逃往台灣,後來又到美國去住了幾年,並不得志,往日的輝煌猶如春夢一場,已不復存在。後來又回到台灣,最初也不為當局所禮重。往日總統候選人的迷夢,也只留下了一個話柄,日子過得並不順心。後來,不知怎樣一來,他被選為“中央研究院”的院長,算是得到了應有的禮遇,過了幾年舒適稱心的日子。適之先生畢竟是一書生,一直迷戀於《水經注》的研究,如醉如痴,此時又得以從容繼續下去。他的晚年可以說是差強人意的。可惜仁者不壽,猝死於宴席之間。死後哀榮備至。“中央研究院”為他建立了紀念館,包括他生前的居室在內,並建立了胡適陵園,遺骨埋葬在院內的陵中。今天我們參拜的,就是這個規模宏偉、極為壯觀的陵園。
我現在站在適之先生墓前,鞠躬之後,悲從中來,心內思潮洶湧。如驚濤駭浪,眼淚自然流出。杜甫詩:“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我現在是“焉知五十載,躬親掃陵墓”。此時,我的心情也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我自己已經到望九之年,距適之先生所待的黃泉或者天堂樂園.只差幾步之遙了。回憶自己八十多年坎坷又順利的一生,真如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處說起了。
我一生遇到的六位恩師
積八十年之經驗,我認為,一個人生在世間,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才能、勤奮、機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別的人先不說了,只談我自己。關於才能一項,再自謙也不能說自己是白痴。但是。自己並不是什麼天才,這一點自知之明,我還是有的。談到勤奮,我自認還能差強人意,用不著有什麼愧怍之感。但是,我把重點放在第三項上:機遇。如果我一生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