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節目簡介
《周末生活》至今播出已經超過2000期了,播出的文字稿480萬字,它的開始曲《無錫景》播放了4800次;主題曲《周末抒情》已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了,播放了也有2400次。節目中的歌曲播放8000首,節目總長度48000分鐘。收聽率始終保持在10%以上,一系列的數據都告知著這樣的一個事實:《周末生活》在廣播節目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是名列前茅的。每到周末,許多人用過晚餐,洗畢碗筷,就會靜靜地坐在收音機前收聽。這檔節目的影響不僅僅在無錫地區,大江南北都有一大批熱心的聽眾。
為了保留有趣動聽的節目內容,《周末生活》經過編輯姚德雲老師的編輯和收集整理之後出版了《周末集粹》並且獲得了廣大聽友的大力支持,應廣大聽友的要求,《周末集粹》隨後又出版了它的續集——《周末集粹·續編》。《周末生活》在廣播節目中可以說是一個不老的神話,它的血液將繼續為所有喜愛他的聽眾朋友和讀者們流淌著奔涌著。我們一同祝願《周末生活》永遠年輕。
節目編輯:姚德雲
節目主持:肖鵬、舒曼
播出時間:每周六18:30
節目聽眾來稿
他為周末添風采——記資深編輯姚德雲先生和他的《周末生活》節目
張經濟張經璽 唐榮泉 蘇欣勛
鍥子
每到周末的18點30分,那悠揚悅耳的《無錫景》樂曲便通過電波從無錫上空飄向蘇南城鄉,飄向蘇北沿江大地,飄向蘇州、上海市區,飄向杭嘉湖平原。與此同時,千百萬《周末生活》的聽眾已準時打開收音機,收聽這半個世紀來名聞遐爾的無錫地方名牌節目。值得一提的是:收聽這一節目的有年逾花甲的老太太、老大爺,也有血氣方剛的中、壯年,還有稚氣未脫的青少年,他們都是《周末生活》節目的“聽眾世家”以及代代相傳的收聽群體……
一個周末的下午,筆者如約來到無錫人民廣播電台新聞頻率《周末生活》節目編輯姚德雲先生的辦公室,同姚老師海闊天空地聊起了《周末生活》的ABCD來。
一條建議寫佳話
一條建議竟使地產的世界名曲《二泉映月》響徹了四十多年。坐在面前的姚德雲先生年近八旬,身材不高而微胖,滿頭花白的短髮,鼻樑上架著一副深度的老光眼鏡,微笑的臉上顯得寬厚而又慈祥。姚先生那普普通通、不事張揚的表情,使人倍感親切。他那平實、寬厚的前額分明掩藏著睿智的真諦,除了飽經風霜的閱歷外,還有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才華,以及對知識的擁有和與時俱進的思辨能力。與他交談,你會感到“姚老師”這三個字沉甸甸的份量和貨真價實,無疑有勝讀十年書之感。
“其實,早年我也是個廣播迷,拿今天的話來說是‘冬粉’。”姚老師娓娓道來,開始了他的回憶。“那還是1956年,51年前,”姚老師說,“當時的廣播電台有一個似乎是定了型的規矩,每天節目結束時都要放一段外國人托賽利的《小夜曲》,我認為《小夜曲》作為一首古典樂曲確有她的可欣賞性,也確實適合作為電台晚間播音結束時的終了曲。但,我更認為無錫人阿炳的《二泉映月》更適合作為無錫電台的終了曲。”姚老師分析說,“我從小親眼目睹、親耳聆聽過阿炳本人演奏的《二泉映月》這首曲子,對阿炳的坎坷人生和他在樂曲中表達的對家鄉秀美山水的無限深情,甚為欽佩。無錫電台的終了曲非此莫屬。”
正因為這樣,他提筆給無錫人民廣播電台寫了一封建議信,想不到,建議被採納了,從此《二泉映月》成了無錫人民廣播電台每天節目的終了曲,時至今日,每當午夜,這首曲調委婉、真摯動人、如泣如訴的世界名曲會依時飄響在浩瀚的夜空!不少人都是在聽完了這首樂曲後才躺下休息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對於《二泉映月》之普及傳播,一定程度上也是得益於姚德雲的弘揚之力。
當年9月,他正式成為一名廣播人。
一個名牌節目的誕生
不久,在全國開展了反右派鬥爭,接下來,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那轟轟烈烈的年代又開始了。在一天等於二十年的狂噪之中,中國人民遇到了餓飯的大饑荒年月。在此困難時期,上級宣傳主管部門提出要為老百姓提供精神食糧、豐富文化生活的指示。於是姚德雲有了創辦休閒娛樂節目的構想。那時正值盛夏,無錫人習慣於晚飯後手搖蒲扇與左鄰右舍坐在院子裡、小巷中,伴著星月,談著山海經,或為兒孫們講故事,或談古論今。從小在江南水鄉長大,並熟悉街巷裡弄生活的姚德雲覺得可以充分利用廣播辦一個空中乘涼晚會一類的節目,以愉悅市民。他的想法不久得以實現。當時,無錫人同全國人民一樣正勒緊褲腰帶,依靠各種票證,艱難度日,因而收聽廣播的工具大多為礦石收音機和有線廣播,只有少數一部分人才擁有正兒八經的收音機。即便如此,《乘涼晚會》也給那一代人以深刻的印象。當然,這得力於她豐富的內容。時隔四十多年,已年逾花甲的老聽眾蘇欣勛仍對當年的乘涼晚會印象深刻、記憶猶新。他說:“當時我還是國中生,經常在做完了作業之後,捻撥著礦石收音機的那根細針,戴著耳機專心致志地收聽《乘涼晚會》,我也對文史知識、對家鄉的山水,對科普作品有了一種依戀和追求,從此我成了一個愛學習、圖上進的學生。”蘇欣勛還說,他從小是一名無線電愛好者,用自己親手組裝的礦石收音機收聽喜愛的《乘涼晚會》、《周末生活》節目真是一件樂事,同寢室的同學也都受了感染,都裝了礦石機,於是每到周末,宿舍里的同學齊刷刷地戴上了耳機,靜候著節目播出時間的到來,一時傳為佳話。從那時起,他就跟隨姚老師的節目,歷經四十餘年而不輟,並且發展了一大批聽友,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兒女們也都發展了一批《周末生活》的忠實聽眾,他家真是名副其實的《周末生活》的聽眾世家。應該說,蘇欣勛的話代表了那個時期青少年們的共同心聲。其實,當時的不少老年人也同樣愛聽這檔節目,他們把兒孫們拉到身邊共同收聽《乘涼晚會》,可以起到代替死纏軟磨的兒孫們講故事的作用。前不久,一位年過八旬的老前輩、著名農民發明家、後任揚名中心國小校長的錢中選,滿懷深情地對筆者說,《乘涼晚會》節目中有很多民間故事,有很多有關無錫的傳說,這些都很吸引人,也啟迪了他發明創造的靈感和激情。
由於《乘涼晚會》的廣受歡迎和好評,在此基礎上,於1961年11月,順應聽眾要求,正式創辦副刊性廣播節目《周末生活》。該節目融思想性、知識性、娛樂性於一爐,當時屬於全國首創。再則,《乘涼晚會》節目只適合於夏季,在客觀上也限制了她的內容擴展,而《周末生活》節目則四季皆宜,可以海闊天空,盡情發揮……
台領導審視著姚德雲擬議中的《周末生活》節目,覺得這個毛頭小伙子的身上有一種魅力,而這種魅力所引發的創造力竟然是那樣的炙熱無比,是那樣的不可抗拒。台領導頻頻地點頭讚許。
幾天后,他被告知,台領導經過集體研究,同意把《乘涼晚會》改辦為《周末生活》,並勉勵姚德雲珍惜這一機會,把節目做得比《乘涼晚會》還要好!
在姚德雲看來,這是值得紀念的一件大事。從此,他的一生便與《周末生活》捆綁在一起了,而且一捆就是半個世紀,這一捆竟捆出了箇中國綜合性廣播節目延續時間最長、也是唯一的、夠得上申報“吉尼斯記錄”的廣播專題節目,這是無錫廣播界的光榮,也是中國廣播界的光榮。
姚德雲認為,綜合性廣播副刊節目的特點是短小精悍,節目內容具有很大的伸縮空間,可以靈活編排,以此吸引聽眾。對此,他是胸有成竹的。他認為,一個固定時間的節目一定要有一個好的開始曲先聲奪人,這一點是難不倒他的,從小在古運河畔生活的他聽慣了吳儂軟語的各種民歌、小調,略一搜尋便選擇了經過改編的新的《無錫景》曲調。當這一輕快、明暢的旋律首次出現在《周末生活》時,立即受到聽眾的熱捧。
一炮打響的《周末生活》節目,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和內容吸引了廣大聽眾,他們紛紛來信或來電,甚至趕到當時位於中山路的電台編輯部,當面表示對節目的喜愛和對姚德雲的信服。
前不久,當姚老師面對筆者談到《周末生活》節目一經問世,為什麼就能贏得廣大聽眾青睞的原因。他說:“當時,國內經歷了反右鬥爭和歷時三年的大饑荒年代,國家經濟形勢尚未恢復,而人民的精神生活又極其貧乏,他們有著更多、更好的需求,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因而《周末生活》節目猶如清新的春風、豐盛的大餐,給了饑渴的市民以精神上的享受、愉悅和滿足。可以說,《周末生活》節目的出現,在當時搶占了無錫市民文化消費的制高點和先機,因此,《周末生活》節目的受歡迎也就順理成章了。”
筆者對姚老師的分析表示折服。
一場“文革”志不泯
然而,好景不長,毛澤東發動的史無前例的文化瘋狂席捲了祖國大地。作為文化宣傳部門的廣播電台自然是首當其衝,姚德雲和他的《周末生活》節目注定在劫難逃!無錫人民廣播電台一度停播,後來又規定只能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節目,這客觀上剝奪了地方台編播節目的自主權,於是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民眾喜愛的《周末生活》節目自然也就失去了依託的陣地了。
接著,看似無所事事的姚德雲並不真的無所事事,他實際上更忙了,在造反派監管下的他早晨剛起床便要背誦一段“最高指示”,他必須每天讀一遍“老三篇”,還規定一個月內必須會背,不會背便要接受造反派無休止的懲罰;每天都要檢查自己是如何宣傳劉少奇、鄧小平的“資產階級反動路線”和封建文化、封建思想的,是如何違背了光焰萬丈的毛澤東思想的。
寫呀,寫呀,無論姚老師如何寫,起五更、睡半夜不停地寫,卻怎么都不能讓造反派滿意,這時姚老師已經成了“最臭的資產階級的走狗,無產階級繼續革命的絆腳石”。有人甚至還故意從故紙堆里翻出了他寫於1948年的小雜文來攻擊他是“反動文人”,這些都令姚老師哭笑不得。
筆者用不著去為姚老師作什麼辯解,也不必去美化姚老師曾與林彪、“四人幫”作過什麼堅決的鬥爭。作為一個正直的廣播人,姚老師當時還根本看不出林彪、“四人幫”的狼子野心,根本弄不懂所謂的“文化大革命”。事實上,姚老師始終都在緊跟文化大革命的部署。只是他總感到不理解、跟不上,眼看著開國元勛一個個倒在文化大革命中,心中不忍、不平。他在無休止的違心檢討中,承認讚揚過劉少奇,讚揚過鄧小平,也讚揚過江渭清和韋永義、江堅等省市領導;同時,他在檢討書中再三強調更多地讚揚過毛澤東,讚揚過林副統帥,但是,他也“痛心”地檢討自己沒有讚揚過“偉大的旗手江青同志”。
這當然是姚老師的春秋之筆,但那些自稱為大老粗的工宣隊造反派們對姚老師的檢查始終通不過。最後的結論是:“歷史上未發現過反動罪惡,但解放後一貫反對毛澤東思想,熱衷於傳播封建文化,且認罪態度不好,屬死不改悔的反動文人!”
這樣的日子一直折騰到1968年,造反派們又假惺惺地“敲鑼打鼓”把姚老師“發配”到蘇北農村。然而,姚德雲人雖離開了,城裡的造反派們仍不善罷甘休,揚言“姚德雲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他人雖走了,他宣揚的封、資、修文化和思想還要再批判,再踏上一隻腳,叫他永世不能翻身!
《周末生活》的老聽眾、擔任過無錫市交通局運輸公司黨委書記的焦東樹,曾在路過無錫市中心東方紅廣場時,得到了一本造反派編印的小冊子,內中全是批判《周末生活》的內容(專輯)。收集到這本小冊子的遠不止焦東樹一人,筆者有幸從《周末生活》節目的另一位老聽眾、無錫市北塘人民醫院醫師江其源手中看到了這本小冊子。由此,這才知道什麼叫“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領教”了小冊子的編者是如何顛倒是非、黑白不分的。略舉幾例如下:
其一,《周末生活》曾介紹了一則關於做酒方法的笑話。某人用二斗米、一兩酒藥,卻做不出酒,原因是忘了加米。
批判者認定:這是污衊大躍進是“一場空”、“一無所有”,是“變不出什麼明堂”的,其惡毒之處是挑撥黨群關係,是影射三面紅旗導致缺糧、吃不飽飯。
其二,《周末生活》曾講述了一個家兔和家鵝賽跑,結果家兔倒地而死的故事。
批判者認定:這是含沙射影攻擊大躍進。“當時國家提出十五年內要趕上和超過英國,如此仇視我們的大躍進,希望我們的大躍進落空、得不償失,用心何其毒也!”
其三,《周末生活》講述了南京路上好八連的一位排長想在南京路上買件新襯衫,去了三次都沒買到。原來這位排長說,我國連續三年自然災害,棉花收成受到影響,便決定把破襯衣補一補,好衣服先讓民眾買。
批判者認定:這是攻擊社會主義缺吃少穿,攻擊中國人民沒有衣服穿,這同赫魯雪夫“中國人五個人穿一條褲子”的謬論有什麼兩樣?
其四,《周末生活》曾談到電影《可憐天下父母心》中的陳志康失業了,結果他的幻想一再破滅……
批判者認定:這是攻擊我黨“上山下鄉”等一系列方針政策,是徹頭徹尾的反革命論調,公然與黨唱對台戲。
其五,《周末生活》中講述的一個故事中有一句話:“年輕人記起了仙人指示,就對妻子說:我用三滴血救活了你,現在你跟了別人,這三滴血要還我。”
批判者認定:蘇聯專家紛紛撤離中國,全國人民在黨和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祖國形勢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而編者反誣人民為忘恩負義之徒,這和鄧拓之流對黨的攻擊真是一弦之音。
……
當筆者把這本小冊子遞給姚老師看時,只見滿頭花白的姚老師淡然一笑,不屑一顧地說:“我真佩服造反派善於聯想,把《周末生活》抬高到等同‘三家村’的無錫分店。”末了,又指著自己的頭說:“我這頭白髮主要是那個人妖顛倒的年代贈與的!”他把“贈”字的字音咬得很重。這話,著實令筆者唏噓不已。要知道,這裡面包含著多少欲哭無淚而又難以言表的苦楚啊!
一種嘗試顯精神
粉碎“四人幫”以後,國內的政治氣候開始轉暖。1977年冬,姚老師的處境終於出現了轉機,他回到了生於斯、長於斯的無錫城,先是被分配到無錫《太湖》雜誌做編輯工作。1978年,無錫人民廣播電台籌備恢復正常播音,當時在全市做了一次聽眾調查。結果,絕大多數聽眾要求恢復絕響多年的《周末生活》節目,很多老聽眾都在打聽姚德雲的下落。於是姚老師又回到了電台做他的老本行。聽說姚老師又回到了電台,他的老聽眾們都來看望,或打電話來向他問候,希望他把《周末生活》節目恢復起來。
於是,《無錫景》那熟悉的曲調又定時響徹在無錫的夜空,響起在千百萬聽眾的耳畔。人們奔走相告:“姚老師真的回來了,《周末生活》真的又新生了!”那些天,老姚沉浸在無數聽眾的電話中,耳旁不斷有老聽眾千叮嚀、萬囑咐的話語。他明白,這是激勵,更是撫慰;這是鞭策,更是期待。向來不輕易落淚的他竟不由得熱淚盈眶。他明白,自己已近知天命之年,“文革”又白白蹉跎了十年光陰,不可能再乾五十年了。因此,他一定要在有限的歲月里傾全力把《周末生活》打造為地方名牌節目,來回報眾多的忠實聽眾。
《周末生活》節目本是脫胎於早期的《乘涼晚會》節目,這是老姚與時俱進的見證,但老姚又是個戀舊的人,常新,又不完全否定過去的一些好的東西。如何使《周末生活》節目不斷創新,老姚動足了腦筋。猜燈謎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元宵猜燈謎更是一項流傳長久的傳統活動。早在《乘涼晚會》時期,老姚就在節目中偶爾穿插過猜謎活動,但從未做成專門節目。老姚決定嘗試。於是在1979年元宵節,首次在《周末生活》節目中舉辦了“元宵廣播猜謎會”,形式是在廣播節目中出謎題,並串插播放與謎題有關的歌曲、音樂和典故等,聽眾通過信函方式參與答題。姚老師請來他的學生、人稱“江南謎王”、享譽中外的王子安擬出50多條燈謎讓聽眾來猜。此舉大受聽眾歡迎,於是“元宵廣播猜謎”成了《周末生活》每年的固定節目,1979年、1980年、1981年連續舉辦的三次廣播猜謎會,每次收到的聽眾猜謎信件都在兩萬封以上,郵局寄信的地方被擠得水泄不通。當年,這種廣播猜謎形式在全國尚屬首次,事後被全國燈謎界公認是全國首創。1983年的正月十五,在《周末生活》節目“元宵廣播猜謎會”現場,張燈結彩,喜氣洋洋,行道樹和房屋上的皚皚白雪,映襯著搭建的凱旋門,當時鐘指向十八點半時,萬字頭的鞭炮和衝天炮一齊炸響開來,震耳欲聾,火藥的硫磺香味立即散發開來,與會者相互抱拳祝《周末生活》節目越辦越好,祝姚老師健康長壽!一個星期後,姚老師聘請的志願者拆信統計,收到的聽眾猜謎信件竟創紀錄地達到36000多封!
事後,老姚分析說:這種對廣播猜謎的熱情很好理解,“文革”十年,人們對文化生活的枯燥乏味不滿到極點,而粉碎“四人幫”的頭幾年中,由於政治上的乍暖還寒,文化生活還是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廣播猜謎會便象是乾柴遇到了烈火。
老姚並不滿足。他認為,這種情況表明,節目堅持要出新才能長久吸引人,而標新立異正是老姚一貫追求的目標,應該說老姚的嘗試非此一端。
在此之前,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同志首度訪美,中美關係的堅冰已被打破,但國內輿論界還不敢涉足中美文化交流。姚德雲是個政治嗅覺十分敏銳的人,更是個意識超前的人,他決心先聲奪人。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舉動,在這一年冬季的一期《周末生活》節目中,他在高度評價鄧小平訪美的意義之後,破天荒播出了一首美國民歌《蘇珊娜》,當這首歡快、跳躍的,帶有美國西部大草原野性的民歌,又來到了久違的聽眾之中時,不少人先是感到突然、感到驚訝,繼而歡呼雀躍起來,他們讚嘆姚老師送來了一股清新的風,讚揚姚老師具有開放意識;也有人為姚老師捏著一把汗,害怕姚老師又闖了“禁區”,要犯錯誤。可是老姚始終處之泰然,因為他堅信自己的選擇沒有錯,事實也最終證明姚德雲沒有錯。
但姚老師永不滿足,他在節目上屢有新招、屢創新意!“元宵廣播猜謎會”年年舉辦,但年年辦出新意。在廣播函猜的基礎上,又推出了電話熱線競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舉行的一次以熱線電話競猜為主的“元宵廣播猜謎會”又一次展現了盛況。大江南北和蘇浙滬毗鄰地帶的千萬聽眾早在一個星期前就得知這個訊息,他們翹首以盼,等待那令人心跳的時刻到來。當時電話尚未普及,很多人甚至連晚飯都不吃,早早趕到公用電話亭前占好了位置,只等18點30分一展射虎身手。一時間,無錫大街上的許多電話亭前都排起了長隊。那一夜,無錫電信大樓內從下午5點開始就擠滿了人,弄得工作人員根本就下不了班,當然,他們也樂意看到這解放以來從未有過的電話猜謎盛況。在電台的演播大廳,一併排放了十二部電話機,從一開始就響個不停,用老姚的話來說:“滿城競猜,盛況空前。”大家都說,電話打爆了。
事實上,姚老師還是公認的江南謎壇的伯樂,他扶植了一大批年輕的謎家,為他們構築了展示燈謎才藝的平台,除了前面提到的王子安外,項行、榮耀祥、孟躍進、廉明等都得到過他們的提攜和幫助。如今,這些謎壇新秀在國內也都是響噹噹的謎壇英傑。
姚老師的嘗試又把他的聽眾帶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美好境界。
一家分店衍生出的傳說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無錫人唐也龍、辛令君伉儷就是《周末生活》節目的老聽眾。辛令君原在新疆農場任教。1982年春節,辛令君回錫度寒假,聽了幾次《周末生活》節目後便感到這個節目具有知識性和趣味性,可以作為教育學生做人、作文和增加知識的教材。她覺得:新疆有一大批無錫籍教師和農墾工人,而那裡的文化生活幾乎是個空白,非常需要這種寓教於樂、陶冶情操的高雅而又通俗的廣播內容和說唱形式。於是,她和丈夫錄了幾盤《周末生活》節目的錄音帶,帶到新疆去。從此,在這相距無錫近萬里的辛令君那簡陋的農墾小屋裡,開始熱鬧起來了。凡來了老鄉或客人,辛令君就播放《周末生活》的錄音給他們聽,這些節目有時還在農村廣播裡播放,農墾職工們都愛聽。這裡成了他和朋友們談天說地的北疆無錫的“文藝沙龍”。時間長了,其他省籍的農墾戰士也都喜歡聚集到這裡來談心、歡娛,農墾小屋釋放出無限生機。當時的新疆雖然粉碎“四人幫”已歷四年,但客觀地說,仍然是春風不度玉門關,那兒十分閉塞,甚至可以說,那兒還是一片處女地,說是文化沙漠也不為過。正因為這樣,辛令君錄製的《周末生活》節目猶如一股江南的春風,使知青們感到了清新、和煦和親切,他們想不到東部沿海竟然還有這般天籟之音,不少人用辛令君的錄音帶翻錄後帶回家放給家人聽,他們要求辛令君再向無錫要新錄的每一期《周末生活》磁帶。為此,身在無錫的辛令君的丈夫唐也龍為滿足新疆同胞的要求,不厭其煩地錄製了一期又一期的《周末生活》,或郵寄或托人順便帶到新疆。無錫—新疆萬里之遙,為了更快地傳遞《周末生活》,他們甚至和“上海—烏魯木齊”的52次列車的乘務員交上了朋友,由他們免費代為傳遞。如此長達八九年的夫妻間磁帶傳遞一直不斷,要說這傳遞的是夫妻之情,不如說傳遞的是無錫文化,傳遞的是東西部的友誼。當然,辛令君把期盼磁帶的到來代替了連續不輟的思夫之情,這一傳一遞之間演繹了一段夫妻恩愛萬里行的佳話,當然這是姚德雲所始料不及的。
《周末生活》在新疆傳播的故事已經被人們傳為美談,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周末生活》在海外也開了一個範圍更廣、影響更大的分店,這就是加拿大“莎城華聲”廣播電台。原來,在無錫長大的許倩女士,從小就是《周末生活》節目的忠實聽眾,後來她定居加拿大,在“莎城華聲”廣播電台當節目主持人。許倩發現,加拿大有一個華人圈,在那裡,華人的地位逐步提高,中國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漢語成為當地的通用語言。思維敏捷的許倩很快就聯想到把姚老師編輯的《周末生活》節目的部分內容“嫁接”到“莎城華聲”之中,她要讓加拿大人以及加拿大的華人了解中華民俗和風土人情等中國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識,為加強中加人民的友誼作貢獻!得到姚老師的支持後,“莎城華聲”節目很受當地各國各界人士特別是華人的歡迎。許倩女士也因此成了加拿大的名流,在當地上層人士中很有聲望,電台所在地莎斯肯通市的市長也經常應邀作為嘉賓參與節目。許倩女士回錫時多次與姚老師見面,暢談《周末生活》海外開分店的感受,她感謝姚老師為海外華人傳播中華文化所提供的幫助。每年春節姚老師都收到發自海外的賀卡時,他就會有一種幸福感。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姚德雲是當之無愧的,他就是一匹不用揚鞭自奮蹄的“老驥”!
一群“鐵桿”師友同護花
通過《周末生活》節目,姚老師有了一大群合作者和聽眾之友。在《周末生活》開展的一次活動中,我見到了所敬重的才華橫溢的肖鵬同志。在姚老師編輯《周末生活》節目中,肖鵬同志是鼎力相助的有功之臣,即使是他擔任台領導之後,依然搶下了這一節目的男主播,其情其景依然感人至深。其實,肖鵬老師的廣播小說始終為無錫聽眾讚賞。他的才藝為人稱頌。在同姚德雲老師交談中,他口中總是念念不忘韓冰、張鸝、管弦、陶中行、方捷、上海台的徐揚、劉文儀、范榮、張培、王麗以及江蘇台的胡德蘭、蘇詒等人的幫助。由此可見,姚老師的人氣之足。
一次,姚老師又同我們聊起了《同末生活》的結尾曲。“這是個不得不提的一個問題。”看得出,姚老師說這句話時是極富情感的。是啊,如果不談這個問題,那么這篇文章將會遜色。因為它可以佐證姚老師的念舊觀:“老朋友是永遠不能忘記的。”
據姚老師說,1989年末,《周末生活》節目即將迎來30周年,他一直思謀著這個節目的結構問題。“節目既然有外開始曲,理應有一個結尾曲,這才叫完美。”一直追求完美的姚老師要有《周末生活》節目加上一個完善的尾巴,但這個尾巴由誰來續呢?他的標準是作詞者要具有詩人的氣質,而且要非常熟悉《周末生活》節目,這么一想,一個人立即閃進了他的大腦中:孟敦和,“對,非孟敦和莫屬!”孟敦和,何許人也?原來,這孟敦和乃是國內鼎鼎有名的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無錫詩歌學會理事長,時任建工局辦公室主任,她被公認為江南水鄉的才子之一,更可貴的是他是《周末生活》節目早期聽眾,而且與姚老師私交很好,幾乎參加了姚老師每次組織的活動,是一個經常為《周末生活》節目出謀劃策的老聽眾。當姚老師把自己的想法提出後,孟敦和幾乎是不加思索的同意了。了就是僅僅過了不到一個星期,歌詞的初稿就到姚老師的手上:
當夕陽在西邊燃燒,晚風送來親切的問好。
輕快的旋律飄啊飄,在《周末生活》尋找珍寶。
這是青春常在,這裡充滿歡笑。
我們歌唱生活,歡度周末的良霄。
這首被稱為《周末抒情》的歌詞正是姚老師所需要的那種抒情,他幾乎是未加修改,便肯定了這一佳作。
“但是,這樣好的作品,應該由誰來譜曲呢?媽馬是要配好鞍的。”姚老師犯難了。
“這好辦,我去求孟慶雲,他一定肯幫助。”孟敦和說的很肯定。
可是姚老師卻不放心,因為他太了解孟慶雲的名氣了,他是將軍級的軍旅作曲家,空政工團的一級作曲家,世界藝術家協會會員,他與著名詞作家閻肅是黃金搭檔,他肯接下這個活嗎?
可是孟敦和卻很有把握。因為,孟慶雲多次到過無錫,他了解無錫的風土人情,他喜愛無錫的山水風光,他創作過響譽中外的《二泉吟》、《手城中》,他對阿炳的身世表示同情,也十分喜愛名曲《二泉映月》,因而與孟敦和私交甚深。而且,孟敦和和孟慶雲還合作了好幾首讚美無錫風光的通俗歌曲。“既然是為無錫人民鍾愛的名牌文藝節目《周末生活》譜曲,我相信孟慶雲不會推辭的!”看來,孟敦和是十拿九穩了。
果然,一周以後,從北京傳來了好訊息,一接到孟敦和的歌詞,孟慶雲就表示樂意為之。也就是大約一周左右的時間,譜曲就完成了,很快,由一位民歌手演唱的錄音帶被寄到無錫,但是,姚老師感到意猶未盡,他隨即提出:“如果再找一位通俗歌曲的演唱者來演唱,以便從中選擇,是否可以?”孟敦和也對姚老師的意見認可,他立即向孟慶雲轉達了姚老師的意見。那邊,孟慶雲聽了孟敦和的意見後,二話沒說:“反正我這裡什麼樣的歌手都有,這不困難!”隨後,他請來有“夜蔦”之稱的通俗歌手杭天琪來唱這首歌,經過一番練唱之後,錄音帶又遞送到了無錫。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長長地鬆了一口氣,佩服姚老師的運氣好,從作詞、作曲到演唱,都有貴人相助,一路順風……
經姚老師反覆試聽,最後,他把滿意的目光落在了杭天琪的演唱上……,是啊,朋友們對我的幫助,對《周末生活》節目的厚愛,都使我倍感交集,不知如何表達了。
這就是從1991年起22年來,耳熟能詳的《周末生活》結尾曲的來歷。在長達本個世紀中的《周末生活》節目中,在長達22年《周末抒情》暢響的日子裡,姚老師為打造名牌節目而的辛勤付出,的觸得到既招致過災難也收穫到世間萬物,似乎總是峰迴路轉,有付出就一定會有收穫,姚老師最終收穫了白髮和皺紋,而我們聽眾收穫了知識和歡笑……
同樣,也是從學生時代就是《周末生活》迷的劉文洪,已是蘇州報業集團董事長、《蘇州日報》總編輯,擔任領導職務後,可謂日理萬機,在毗鄰的蘇州城,只要方便,他就會在《周末生活》節目開播時,習慣地打開收音機,收聽來自故鄉的廣播副刊。他深情地說:“正是《周末生活》節目讓我愛上了生活,愛上了新聞,愛上了音樂,《周末生活》在潛移默化中薰陶了我的藝術素養,悄無聲息地融進了我的血流。”此外,蘇州還有一支約70餘人的《周末生活》之友的聯誼會,召集人胡潤源、熊龍扣和何明等人,他們都自稱是《周末生活》節目的鐵桿痴迷者。為了酬謝蘇州的熱心聽眾,姚德雲還於1986年11月18日專門編播了一期“姑蘇您好”的《周末生活》專題節目,並多次專程趕赴蘇州召開聽友會,互動交流,廣泛徵求對節目的意見。
現任江蘇省如皋市政協經科委副主任的丁建明,早年在無錫求學時就愛上了《周末生活》節目,回故鄉工作後,依然割捨不斷對這檔節目的情緣,由於如皋距無錫較遠,收聽有一定困難,他專門購置了一台性能優越的收音機,幾十年來,除了出差在外,都堅持收聽。他認為《周末生活》使他獲得知識,吸取養分,愉悅身心,真是其樂無窮。江南大學的厲凡給姚老師的信中充滿著詩一般的激情,對《周末生活》評價道:“她在談論石土草木,花鳥魚蟲時,我會為她獨到的見解所折服;她在評說時事與新事物的利弊時,我會為她的膽略而拍案;她在介紹身邊的你我他時,我會為她描述的平凡和偉大而感動……”“說不清是她的獨白迷住了我,還是她的音樂陶醉了我;道不明是她的思想影響了我,還是她的意境感染了我。”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就收聽的無錫市建工局原黨委書記毛益新曾給《周末生活》以很多實質性的幫助,作為新時期的詩人和散文家,在他新近出版的《自然之子》中特意寫了一篇散文《一扇永遠開著的窗》,作為獻給《周末生活》的禮物!老聽眾、無錫市北塘醫院的江其源,從小家境貧寒,連礦石機都裝不起,經常偷偷跑到鄰居家後牆視窗下收聽有線廣播中傳出的《周末生活》節目。他家四世同堂,延續數十年都是《周末生活》的熱心聽眾,他的岳父說:“《周末生活》節目猶如一碗味道鮮美的老式面。”他的妻子說:“《周末生活》節目是免費的周末說唱會。”他的兒媳說:“《周末生活》是最新版的VCD。”
同是本文作者的張經濟,粉碎“四人幫”前夕從原籍安徽金寨調來無錫工作,不久,便被《周末生活》節目吸引住了。他說:“《周末生活》節目通過傳播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帶給聽眾朋友的是科學強國的力量、愛國興邦的情懷、追求真理的新知和催人向上的精神。我和朋友們便有聽過之後,一發而不可收的感覺,感謝《周末生活》節目給了我知識和力量,使我的人生之路有所進步。”自稱是《周末生活》鐵桿聽眾的曹耀青、錢中照、孟躍進等人,伴隨《周末生活》節目左右,幾十年來積極協助每一次活動,其奉獻精神令人感佩。當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著名播音員夏青,應邀來無錫參加聽眾座談會,對《周末生活》節目曾作出這樣的評價:“《周末生活》節目能辦得如此出色,離不開你們這批有一定廣播專業知識的聽眾。”
此言非虛。長期以來,在《周末生活》節目周邊,始終有一批通過多年收聽,對節目知根知底,講得出真知灼見的聽眾。這批資深聽眾時刻在注釋、關懷著《周末生活》節目的一舉一動,成為《周末生活》節目的諍友,他們以專業水平來收聽節目。可以這么說,《周末生活》節目的軍功章里也有他們的一半。
另外,眾多《周末生活》節目的聽眾,由於經常參與節目組織的各項活動,逐漸建立起了長久的友誼,志同道合,互相溝通,交流收聽感受;除了向節目經常反饋意見、建議外,相互之間也進行橫向聯繫,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有的還走動起來,成了莫逆之交。《周末生活》節目促成他們走到了一起。
四十餘年來,《周末生活》節目帶給廣大聽眾以歡樂,廣大聽眾也是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無錫市太湖職工謎聯社的謎界高手廉明、榮耀祥以及新秀孟躍進、項行和王子安等陸續加盟到《周末生活》節目中,給姚老師以極大的幫助。姚老師永遠忘不了當年《周末生活》復播後,熱心聽眾蔣若愚等人趕到位於中山路的辦公室,他緊握住姚老師的手,淚眼相對,卻又說不出話來的情景。
姚老師對筆者說,電台的歷任領導和歷任主播以及錄音技師等很多同仁都為《周末生活》保駕護航。筆者也觀察到新聞電台總監孫琪和副總監肖鵬在每次《周末生活》節目活動時,都對姚老師呵護有加,不讓姚老師煩心。他們真誠地說,姚老師是電台的國寶級人物,我們絕不讓他有任何閃失!我們想,這也是為什麼姚老師退休近十年還在發揮餘熱、筆耕不輟的原因之一吧。
在姚老師的辦公桌上,筆者看到了來自儀征、靖江、嘉興、湖州、常州等地的信件,堆積如山。筆者抽出幾封,詩人孟敦和:“《周末生活》猶如一壇陳年老酒,迷倒了無數的聽眾。”如皋聽眾丁建明:“聆聽《周末生活》節目如同捧讀一部厚重的歷史。”
隨著姚德雲的名字不斷地在《周末生活》節目中出現,不斷在廣大聽眾中流傳,在街巷裡弄中熱議,人們經常會輾轉詢問:這姚德雲是哪兒的人?多大年紀?什麼文化?是不是大學者?他怎么會有那么多的學問?
對這些問題,姚老師的回答極為簡單:我,姚德雲,1930年生,本地人氏,肄業於無錫高級商業學校。不是何方神聖,我也曾做過基層政府的芝麻官,不大,一個街道辦事處的副主任,僅此而已。真是語如其人,言簡意賅,說者流暢自然,聽者興趣昂然。人們不得不佩服姚德雲的廣播才俊,知識淵博。
無錫市廣播電視局(集團)黨委書記、局長嚴克勤稱姚德云為奇人。他說:“《周末生活》歷經半個世紀,仍有生命力,不可不謂是件奇事,又有資深編輯姚德雲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披星戴月,嘔心瀝血,‘為伊消得人憔悴’,力求‘語不驚人死不休’,也不可不稱之為奇人。”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原主席、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會長吳冷西為之題詞:“寓教於樂,寓宣傳於服務,傳播愛國主義思想”。國務院前副秘書長劉濟民亦為之揮毫:“寓教於樂,激勵奮進”。
一首小詩獻給您
周周周末,周末生活使生活更添風采;
期期期待,期待知音盼知音再連眾心
過了春節,轉眼又是正月十五,
端午剛剛離去又迎來了1900期;
大江南北的痴心聽眾,
如今又匯聚在一起;
煙波浩淼,泛舟蠡湖,
這兒是我們歡笑的天地;
驀然回首,四十餘年,
姚老師的白髮又添了幾許;
似一位不倦的巨匠,
說古道今,談歌論戲;
道不盡的美好傳說,
唱不完的中外名曲。
愛國、敬業、和諧、孝道,
把優秀的文化傳遞;
我們享受著無盡的教益,
還有那潛移默化的樂趣;
她從不標榜高尚,
我們卻從中吮吸營養,和諧的春風化為細雨;
我們期待的《周末生活》,
是我們描繪百花園的習作之地;
在精神文明的進程中,
必將把我們的讚譽延續下去!
2000期,3000期……
我們將把佳話共敘!
這是幾位朋友在《周末生活》節目1900期紀念活動中的心聲,那心聲就是“新期待”。
前不久,為紀念《周末生活》播出屆滿1900期舉辦的“蠡湖一號杯”有獎問答活動開獎儀式上,來自大江南北的100多位聽眾乘坐在吳越號遊輪上,泛舟煙波浩淼、流光溢彩的五里湖上。播音員正在播放一段錄音,那是一位盲人聽眾在認真回答有關《周末生活》節目的相關知識,一字一句樸實無華,非常感人。這時,出資贊助本次活動的陽光置業有限公司老總沈洵代表聽眾說出對《周末生活》節目的新期待:“周周周末,周末生活使生活更添風采;期期期待,期待知音盼知音再連眾心。”
當活動結束時,已近午夜,這時湖面上泛起淡淡的霧靄,她告訴我們,新的一天又將開始了。她表明:我們心目中的《周末生活》節目已經駛向了1800期,我們相信,那時候我們將舉杯共賀,再向著3000期更高的目標前進。
2011年的11月10日,中國2011----第27屆亞洲國際集郵展覽隆重開幕之際,我們又和姚老師泛舟五里湖上。大家興味昂然,談興正濃。突然,從不遠處的湖邊傳來一位妙齡女歌手的吟唱:“當星星在夜空呵閃耀,晚風送來溫馨的微笑……”那不是《周末生活》的“結尾歌”么?“啊,這已是1928期了。”大家異口同聲地說道。環顧四周,並不見人影。良久,歌聲漸漸遠去,裊裊如縷,愈飄愈遠。這天籟之音,真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如果說,我們對《周末生活》有什麼新的期待,那么,我們希望這首結尾歌《周末抒情》伴隨《周末生活》在美麗的太湖之濱永遠年輕,暢響不衰! 2011年11月20日於無錫梁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