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凡是到過慶城縣城的人,都會被聳立在城南的那座質樸莊重的木牌坊所吸引。木坊坐南向北,4柱3門,為昔日橫跨大道的裝飾性建築,凡過往官吏經此,均須“武官下馬、文官下轎”,以示尊崇仰慕之情。
當您駐足木坊前,立即會被祖先造型精巧、構思奇特的建築藝術所傾倒。木坊為純木質結構的建築,長14米,高12米,由四根明柱直通頂部,明柱上部五層斗拱疊疊鑲嵌,組合巧妙。如魚鱗般的層層青瓦覆蓋坊頂,頂部五脊六獸,飾以花紋,造型奇特。坊匾上“周舊邦”3個木刻大字,渾厚蒼勁,格外引人注目。
人文歷史
提起“周舊邦”3字,使人引發出一段浩渺的歷史風雲。周人的始祖名叫棄,是帝嚳的後裔,為有邰氏姜螈所生。棄有種稷和菽的技能,人們尊他為神農,號稱后稷。后稷在虞舜和大禹對為官,死後,其子不宙繼承了官位。太康政亂,不宙因失官而率部族北遷到當時為戎狄所居的慶陽一帶。在這塊土地上,改革戎狄舊俗,教民眾種植稷、麥、豆、瓜等農作物,並修建了“不�城”,用以棲身和抵禦外族侵擾。不茁死後,就葬在了慶城東山之上。
從爺爺“不宙奔戎狄”,到孫子“公劉居豳邑”,周朝先祖們在慶陽一帶繁衍生息了近百年之久,後經近十個世紀的漸進南遷,直至“古公遷岐下”,文王姬昌、武王姬發建立周王朝。關於這一史實, 《史記》《漢書》中都有記載;《詩經》中的《周頌・載芟》《周頌・良耜》《豳風・七月》《大雅・公劉》《小雅・採薇》《豳風・東山》都記載了周人在慶陽的生活、勞動情景。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讚譽慶陽時說“周道之興自此始”。就是說,周王朝是從慶陽這塊土地上興起的。因此慶陽成了周王朝800年基業的發祥地,也是中國歷史上農耕文化開創最早的地區之一。
周朝建國後,在慶城北關修建了“行宮”,定期祭祀。不是帝王親臨,即派大臣前來祭奠,旨在教民誠、信、忠、敬,愛人如己,視死如生,使人人追往古、繼孝思,以至篤人倫、醇風俗,進而隆國運、開太平。其後歷代駐慶官吏及士紳、民眾,捐資在慶城南修建了“周祖廟”、“肇周聖祖”石牌坊。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慶陽知府前監察御史郝鎰又創建了“周舊邦木坊”。清光緒年間知府倭什鑒額、慶霖重修,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多次對木坊進行修葺,使這一飽經風霜的文物古蹟,歷時500年而雄姿猶存、風骨依然。
質樸莊重的周舊邦木坊,不但結構精巧,造型雄偉,而且在每一個部件里都蘊藏著一首詩、一篇文、一幅宏大的歷史畫卷和一段美麗的民間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