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中[美籍華裔作曲家]

周文中[美籍華裔作曲家]

周文中(1923~ ),華裔美國作曲家。原籍江蘇常州,生於山東煙臺。1946年赴美國,入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949年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音樂學和作曲。 1954年取得音樂碩士學位。1958年入美國籍,結識20世紀作曲大師瓦瑞斯,開始與其研習作曲,日後並成為瓦氏摯友。瓦瑞斯過世後,周文中更肩負其音樂遺產的管理,包括編校瓦氏的作品及完成其未完遺作。

簡介

世界著名作曲家、美國文學藝術院終身院士、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及作曲博士研究所的主任、1984年至1991年榮任哥倫比亞大學首任弗里茨·萊納現代音樂中心主任、南開大學客座教授。

周文中祖籍江蘇常州,1923年6月29出生於山東煙臺市。1946年廣西大學畢業,

獲獎學金赴美國耶魯大學攻讀建築。但因自幼熱愛音樂,抵耶大一周后即放棄獎學金,轉入新英格蘭音樂院學習作曲。1949年遷居紐約,結識20世紀作曲大師瓦瑞斯,開始與其研習作曲,日後並成為瓦氏摯友。瓦瑞斯過世後,周文中更肩負其音樂遺產的管理,包括編校瓦氏的作品及完成其未完遺作。

1954年周文中發表管弦樂作品《花落知多少》,震撼樂壇,榮獲多項獎項,包括洛克菲勒文藝獎,庫瑟維茲基音樂基金會委託創作,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委託創作等。1982年被選為美國文學藝術院終生院士。周文中的主要作品包括:《山水》、《花月正春風》、《花落知多少》、《思凡》、《行草》、《漁歌》、《變》、《谷鷹》、《山濤》、《浮雲》等。

40年代以來他一直致力於東西音樂的融合,開闢一條獨特的,對未來世界音樂走向有關鍵性影響的途徑。他的作品不但體現中國詩詞,繪畫和傳統哲學的意境與內涵,而且融合東西方音樂理論和技巧的精髓。

自50年代起,周文中即投入教育,其中有三十餘年奉獻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藝術學院副院長以及作曲博士研究所的主任。1984年至1991年榮任哥倫比亞大學首任弗里茨·萊納現代音樂中心主任。

周文中數十年來不遺餘力在推動國際藝術交流,1978年周文中創建中美藝術中心,對於中美兩國文化交流做出顯著的貢獻。

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與法國華人畫家趙無極、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先生,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

主要作品

周文中演奏會 周文中演奏會

作品有管弦樂曲《花月正春風》、《唐人得意小品兩首》、《山水畫》、《漁歌》、《卦喻》、《花落知多少》等,鋼琴曲《陽關三疊》等,小號、銅管與打擊樂合奏《尼姑的獨白》,清唱劇《思凡》。

作品特點

作品特點是:將西方現代音樂與中國古典文學藝術(詩詞歌賦、書法)熔為一爐,內涵和意境深遠,具有濃郁的東方情調。

所獲獎項

1963年,他榮獲全美文藝協會獎。

1965年,又獲考善萊基金會獎。

1982年,他當選成為美國文學藝術院終身院士。

1985年,他與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一道,獲得華美協進會頒予的青雲獎。

2004年9月,周文中被中國中央音樂學院授予名譽教授稱號。

評價

40年代以來他一直致力於東西音樂的融合,開闢一條獨特的,對未來世界音樂走向有關鍵性影響的途徑。他的作品不但體現中國詩詞,繪畫和傳統哲學的意境與內涵,而且融合東西方音樂理論和技巧的精髓。

自50年代起,周文中即投入教育,其中有三十餘年奉獻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藝術學院副院長以及作曲博士研究所的主任。1984年至1991年榮任哥倫比亞大學首任弗里次.萊納現代音樂中心主任。

周文中數十年來不遺餘力在推動國際藝術交流,1978年周文中創建中美藝術中心,對於中美兩國文化交流做出顯著的貢獻。

人物軼事

習慣站著講

“一輩子習慣站著講”

對於周文中成為南開客座教授,他的學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波士頓博物館研究員張以國說:“先生從未接受過其他學校的客座教授邀請,南開是唯一一所。在先生的心目中,南開大學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之一。”

而周文中的受聘感言只有簡短的一句話:“非常榮幸能夠到南開來”。之後,他的話題馬上轉到了即將開始的講座:“能夠與大家共同討論中國文化的使命問題,我感到非常興奮。中國文化現在正面臨著一個十分重要的轉位點。”

在這場講座中,84歲高齡的老人一直站在台上,拒絕了主持人的請座。他說:“我一輩子都習慣於站著講!”聲音鏗鏘有力,風範令台下所有聽眾敬仰。

這是一場“遲來的講座”。今年6月,常務副校長陳洪曾邀請周文中來南開演講,周文中欣然應允,孰料卻被一場急病耽擱了下來。

講座中,周文中對這份“錯過的緣分”隻字未提。他直接切入主題:“中國文化的重要性使我們需要考慮藝術創作的前進方向。”

“首要任務是搞清楚東西方文化差別”

周文中認為,文化藝術創作來源於人類情緒,而人類情緒是對自然現象的反應。“要了解東西方文化之間的關係,首先要了解我們在情緒上對自然的反應有何不同,然後再想雙方能怎樣影響彼此。”

周文中不止一次強調:“每種文化對自然的反應因為文化演變過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只有了解到不同之處,才能彼此學習;而如果看不清差別,則無法互相借鑑,無法為雙方的發展作出貢獻。”

“如果問一個問題:什麼是一條線?東方人和西方人的答案是不一樣的。西方人以及受到西方科學的影響或者接受過新式教育的東方人會馬上想到一條幾何線,而包括日本人、韓國人等在內的幾乎所有東方人都會反應為有粗細、有濃淡、有次序的美術線。”周文中用生動形象的舉例闡釋著普通的文化差別現象。

周文中說,東西方文化的活躍歷史悠久,幾千年間有過多次的此消彼長。“如果雙方能夠互相了解,‘幾何線’和‘美術線’互相認識,那兩者的文化都會有很大的發展”。老人對未來充滿期待。

根源於文化

“有價值的作品根源於文化”

講座中,周文中為聽眾插播了自己的管弦樂曲《山濤》節選,並將自己親手書寫的“山濤”二字呈現給大家。

周文中介紹說,《山濤》的“靈感”來自抗戰期間,看到山峰連綿起伏,聽到空中混合交織著的各種聲響,自己感受頗深,當時就決定今後一定要寫一部關於這種“活的聲音”的作品。而《山濤》的創作又受到了中國書法的影響,張揚著曲作者無處不在的個人情緒。

“我不是書法家,但是習慣替自己的作品題寫曲名”,周文中笑著說。他喜歡將書法、繪畫甚至詩詞、哲學與音樂結合起來思考,認為“這些藝術中的結構、韻律、風格、節奏,處處飛揚和蘊含著音樂語言,這些都是中國作曲家要研究掌握的基本語言”。他說,“書法是沒有音響的音樂”。

周文中指出,“中國文化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那就是易經”,“易經的理論很有意義,我把它用在音樂上”。周文中認為,音樂技法與易經八卦中“變”的核心思想密切相關。他把八卦中的“乾坤”提出來作為永遠存在的“父母調”,將其他六卦作為變化的主體,在其中鋪展樂思。

“沒有文化的音樂必然膚淺”,這句話,周文中經常對自己的弟子說。他要讓新一代音樂家明白:文化功力是創造精神和藝術靈感的基本原生動力,文化功力修煉的功夫越深,創造的境界就越高,對話和認同範圍就越大。

傳承文化

“我們的將來在過去”

周文中鄭重地對台下的年輕學子說:“你們這一代應該開始非常嚴肅地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傳承自己的文化。”

他講到一個非常簡單的現象:開車出去迷路了,首先想到什麼?是回到過去。“我們的將來不是在將來,我們的將來是在過去,沒有過去,不能往前走,只有理想的將來是不夠的。”

周文中的理想是期待東西方音樂觀念的再度融合,甚至是全球文化的交融並存、平等對話。而要做到如此,周文中說,“不只是在大學裡學習,不只是了解我剛剛講的問題,而是要進一步作研究,更進一步是田野研究”。

“田野研究不是去旅遊,也不是只學習哪一個項目,而是深入學習別人的文化,或者了解自己的文化根基,不是考察,而是非常深入地調查”。談到這些,周文中語重心長:“講了這么多,就是想請你們看清楚這一點。相信你們的成就會非常偉大。這是你們的使命,也是我對你們的期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