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在周敬居幼年時期,他就隨父母從僑居地加拿大回到廣州,少年時代他是在貧困中度過的。周敬居十分喜歡讀書,學習成績好。但由於家庭經濟困難,他國中剛畢業,就不得不到社會謀生,四處打工,嘗盡了生活的艱辛。由於長期生活在弱勢群體當中,所以他對社會底層民眾的心聲具有特別的感受。周敬居經營的流花閣餐館,論規模,在飯店林立的廣州,只算是一間小小的餐館。周敬居其貌不揚。然而,他的名字和他的“流花閣”餐館,卻由於以專門服務殘疾人為宗旨和他有一顆慈善的心,而在廣州市十分有名氣。
人物事跡
創辦“流花閣”
20世紀80年代初,周敬居憑在社會摸爬滾打多年的經驗,看中了廣州市火車站對面流花賓館旁邊的地方,覺得這裡既有火車站、汽車客運站,又毗鄰交易會,客流量大,適宜做餐飲。於是就約了他歸僑的朋友,合夥辦了一間簡陋的小餐館,取名“流花閣”。當時,廣州並不繁榮,火車站一帶人流量小,來用餐的人就更少。久而久之,當初的合作夥伴見沒有前途,一個接一個地退出了。為了把該小餐館支撐下去,周敬居只得變賣所有家當,獨自堅持把“流花閣”辦下去。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廣州市的迅速發展,“流花閣”的形勢也一天一天的好起來,簡易式的大棚餐廳變成了現代化三層樓房,排檔式的經營變為了酒館式的行銷,來吃飯的人多了,收入不但穩定,而且還逐年增加。
服務於殘疾人
在流花閣餐館經營漸入佳境時候,周敬居作出了一個常人不能理解的決定:把服務對象由健康人改為殘疾人,創辦廣州市第一家專門為殘疾人和弱勢群體提供服務的福利餐館。周敬居常常對人說:“我作為一個四肢健全的人,當年的生活和開展事業尚如此艱難,更何況身體有殘疾的人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殘疾人教會我們健全人應該怎樣做人”。當周敬居看到許許多多殘疾人拖著病殘的身體艱難地從餐館前走過時,便毫不猶豫地拿出錢在自己餐館前的行人道上建了一條無障礙的通道,為殘疾人前來用餐和通過自己餐館到其他地方提供方便。而當時許多人對殘疾人還帶有世俗偏見,覺得與殘疾人在一起會低人一等,方便殘疾人的各種設施少之又少。因而,周敬居的這一舉動也被某些單位所誤解。其中城管部門就以為這是一條違章修建的路,差點當成“違章建築”拆除。為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周敬居以政協委員提案的形式,反映該問題,引起了廣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視。結果,除保住了該條造福殘疾人的通道外,還促使廣州市政府發文,要求附近幾家星級酒店仿效“流花閣”的做法開闢無障礙通道。
周敬居還招聘了一批聾啞人到餐館當服務員,成為全國民營企業中第一個為殘疾人提供與健康人平等就業機會的企業。此外,他還與廣州市培智學校合作,把在該校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生安排到餐館來實習,有時甚至還客串一下該校的老師,協助該校搞好對殘疾學生的教育。
周敬居的流花閣餐館是殘疾人之家,同時也是往來於火車站一帶的其他弱勢群體的家。他不但為他們提供優質的餐飲服務,而且力所能及地滿足他們提出的各種需求。他把與這些人接觸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求,及時地整理出來,形成社情民意信息或提案。周敬居任廣州市政協委員後,寫了不少反映殘疾人生活狀況和解決弱勢群體困難問題的提案,而這些提案的素材幾乎都是來自於餐館中用餐的民眾。
關注公益事業
2008年的春運期間,受雪災天氣影響,廣州市火車站周邊地區擠滿了亟待回家的人流。因為道路封閉管理,流花閣餐館幾乎沒有客人前來就餐。周敬居首先考慮的並不是有沒有營業額的問題,而是那些為維護社會秩序奮不顧身的公安幹警的吃飯問題。他帶領員工天天起早貪黑,給值班的幹警做飯、送飯,贏得了社會的好評。
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他一方面廣泛發動員工積極捐款救助災區,另一方面主動賣掉老家的一所房子,把錢全部捐給災區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