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生平全紀錄

周恩來生平全紀錄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周恩來生平全紀錄
作 者: 江明武 編著
出 版 社: 中央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0-1
字 數: 9500000
版 次: 1
頁 數: 全2冊
印刷時間: 2009-10-1
開 本: 16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7315172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傳記 >> 中國政治人物
定價:¥98.00

內容簡介

周恩來自述:十二歲的那年,我離家去東北。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變的關鍵。沒有這一次的離家,我的一生也是無所成就,和留在家裡的弟兄輩一樣,走向悲劇的下場。
我從事於革命事業,正如中國一般知識分子一樣,經過了從封建家庭轉到受西方學校教育,然後變成社會主義者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
一個置生死於度外的學運領袖,一個擅長談判藝術的政治家,一個享譽國際舞台的外交家,一個深受中國人民愛戴的總理。

目錄

第一卷 鴻鵠之志
第一章 少年時光
第二章 南開驕子
第三章 大江歌罷掉頭東
第四章 “覺悟”的先聲
第五章 旅歐歲月
第二卷 踏浪激流
第一章 大革命激流的踏浪人
第二章 八一起義的前委書記
第三章 六大的召集人
第四章 上海黨中央的主要主持人
第三卷 試看“周公
第一章 紅軍的總政委
第二章 長征中的軍委副主席
第三章 西安事變的談判代表
第四章 為國共合作奔走
第四卷 特殊使命
第一章 出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副部長
第二章 皖南事變前後
第三章 重慶風雨
第五卷 謀劃建國
第一章 人民軍隊的代總參謀長
第二章 商籌建國大計
第六卷 總理國務
第一章 出任共和國總理
第二章 為新中國繁榮富強操勞
第三章 調查國情 勵精圖治
第四章 心繫祖國江河
第七卷 執掌外交
第一章 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第二章 廣交四海賓明
第八卷 支撐危局
第一章 殫精竭慮護精華
第二章 “生產停了,國家怎么辦?”
第三章 打開外交新格局
第九卷 鞠躬盡瘁
第一章 從林彪事件到鄧小平復出
第二章 在最後的日子裡
摘編附註

書摘

第一章 少年時光
三母育大鸞
母親是偉大的,偉人的母親更是偉大的。作為世界偉人的周恩來,一生都懷念生他、養他的3位母親。
1898年3月5日,周恩來誕生在歷史悠久的古城一江蘇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縣)。淮安,處在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和滔滔東流的淮河交匯處。在鐵路興建之前,淮安是南北交通水路的要津,也是蘇北的重要物資集散地。經濟文化都比較繁榮。淮安府境內,曾誕生了許多著名的人物:西漢軍事家韓信、西楚霸王項羽、明代文學家吳承恩、民族英雄關天培……地靈人傑,再加上經濟、文化的發達,給降生於世的周恩來提供了獨特的社會環境。江浙文化對祖輩、父輩的影響,延伸到周恩來的身上。
周恩來是祖父周殿魁的長孫,父親周貽能的長子。長子、長孫出世,周家充滿了喜氣。在母親心中,更是充滿了慈愛。周恩來的生母姓萬,小名冬兒。在萬家排行十二,因此大家習慣稱她為萬十二姑。萬十二姑的父親萬青選原籍江西南昌,與周恩來的祖輩一樣,也是師爺出身,後來在淮安府的清河縣(後為淮陰縣)做了30年知縣,在當地也算得上是有名望的人物。萬十二姑美麗、善良,讀過五六年家塾,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由於家庭的影響,十二姑性格開朗、精明果斷,樂於助人,嫁到周家後,更是賢惠能幹,周家的許多大小事情,都離不開她,她也熱心、樂意地盡力幫助別人擺脫困境。然而,到周恩來父親這一輩,原本興旺的周家已走向衰敗,生活一天不如一天。長子、長孫的出世,多少給這個沒落的封建家庭帶來了一線生機。
父親與十二姑商量以後,給孩子取名為“大鸞”。“鸞”是一種與鳳凰齊名的神鳥,象徵吉祥、幸福。無論有沒有這種鳥,父母總是希望長子有出息,將來振興周家。
周恩來不滿一歲時,他最小的叔父周貽淦病危,膝下無子女。按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習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倘若就這么死去,不僅祖宗的祭壇上不能放他的牌位,而且遺留下來的寡婦也永遠被家族內外的人看不起。這時一位信奉神明的親戚給貽淦的妻子陳氏出“假如把大鸞過繼給你們,就能沖喜消災,貽淦的病也會好起來的,你也可以免除無後之苦……”陳氏左思右想,覺得也只好如此。
過繼之事與周恩來父母商量後,父親起初很是為難。他需要長年在外面做事,掙點微薄的收入養家餬口,剛有這么個兒子,就要送給別人,的確合不得。但生母是個通情達理、顧全大局之人,她自從嫁到周家,就目睹四弟貽淦被肺癆折磨的慘狀,更理解弟媳陳氏的苦衷。為挽救小叔子的生命,也為弟媳今後的生活著想,萬十二姑忍痛把大鸞過繼給了貽淦和陳氏。
然而,收繼子的喜悅並未給貽淦的病帶來轉機。兩個月後,貽淦去世,周恩來由嗣母陳氏精心撫養。陳氏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是清朝的秀才,還學過一點醫學,稍通醫術。在這樣的家庭中,陳氏受到過良好的教育,自幼喜好詩文書畫,有較廣博的學識和文學修養,屬於典型的中國傳統才女。她性格溫和,待人誠摯,辦事細心,仁慈禮讓。由於年輕守寡,她很少出門,終日守在家中與養子大鸞相依為命,把全部的感隋、心血和學識都傾注在對大鸞的撫養和教育已嗣母喪夫的悲痛心情得到了安慰,而周恩來也從小受到了良好的薰陶。
周恩來過繼給陳氏之時,生母萬十二姑又懷上了他的弟弟恩溥。周恩來改稱生母為“乾媽”。稱養母陳氏為“娘”。為了哺育養子,陳氏又托人在當地農家為他找了—位乳母蔣江氏,3人一同生活。乳母同樣慈愛、淳樸、寬厚,她在哺養周恩來之時,也把勞動人民勤儉樸實、行善積德的美德,潛移默化地傳給了周恩來。周恩來對乳母也很有感情。
由於特殊的家庭環境和遭遇,周恩來與別人不同,有了3位不同意義上的母親:生母、嗣母、乳母。
周恩來從4歲時起,便在嗣母的教育下開始認字和背誦唐詩。5歲時候,嗣母又把他送到家塾里去讀書。這時,周恩來正式取學名為恩來,字翔字。這一名字,同樣包含了母親對兒子的慈愛和厚望。之後,他先後讀了《三字經》、《千字文》、《神童詩》,以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等凝聚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書籍,雖然不能全讀懂,但對他的思維個性,卻是最早的薰陶。
從家塾回到家裡,嗣母不僅進一步輔導他學習,而且經常給他講歷史故事和神話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緣》等等。後來周恩來到南開學校上學時寫了《射舊憶舊》一文,還回憶他“幼時喜聞故事”,對嗣母講的故事具有“輒繞膝不去,終日聽之不倦”的濃厚興趣。
在與乳母蔣江氏的共同生活中,周恩來也聽到了許多勞動人民的事情,如播種、插秧、收割、舂米等等。乳母帶他到鄉下家中去玩,他不僅結交了乳母的親生兒子等窮苦朋友,而且親身體會了農民耕耘的艱辛,從中他也理解了嗣母經常給他講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詩句的真正含義。乳母虔信神明,還經常帶周恩來去燒香拜佛,求東嶽大帝保佑。雖然幼小.的周恩來不理解乳母為什麼要去拜佛,也不知道神明是什麼,但是,乳母與人為善、慈愛寬容、大公無私的品格,在周恩來心中留下了重要的痕跡。後來他對佛家慈悲為懷的教義也有了充分的理解,並善於與不同思想信仰的人和平相處1963年10月20日,他在回答亞洲佛教界人士關於“總理對佛教有何看法”的提問時,還客觀地說:“思想上的不同,可以保留,你不要認為共產黨員就一點也不唯心了。不要說1個國家,就是1個家庭,也有各種不同信仰的人。如我的父母信佛,我是共產主義者,這方面是不一致的。但是,在反對外國干涉、要求民族獨立等方面則是一致的。”周恩來與他乳母在慈良、無私等方面,也是一致的。
1904年,6歲的周恩來隨父親、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縣清江浦鎮(今江蘇省淮陰市)外祖父家居住。早在周恩來出世不久,外祖父萬青選就病逝了,但他卻給萬家留下了一大家子人和滿書房的書。這些書,有詩詞歌賦、通鑑野史,還有很多小說,正好滿足了周恩來的求知慾。起先,生母和嗣母送他到萬家的塾中繼續讀書,但他嫌教書先生講得不過癮,沒有外祖父藏書里的東西精彩,便抽時間跑到書房裡去如饑似渴地閱讀。生母和嗣母知道以後,只好針對他的情況,專門找了1個老師單獨教他,並鼓勵他讀了大量的小說。他讀的第一部小說,是淮陰人吳承恩寫的《西遊記》。這裡面的神話故事,對他開闊思路,發揮想像力,有很大幫助。他從中也明白了為了探求真理不畏艱辛、正義最終戰勝邪惡等道理。再加上嗣母的講解,他對神話故事、歷史故事和古典小說,更感興趣。直到40年後,周恩來還清楚地記得:“我小時在私塾念書。從8歲到10歲我已開始讀小說。我讀的第一部小說是《西遊記》,後來又讀了《鏡花緣》、《水滸傳》、《紅樓夢》。”還有《三國演義》、《《說岳全傳》、《盛世危言》等等,也是他非常
喜歡讀的。
但是,家境越來越破落。周恩來的父親為人老實、膽小、能力較差,在清江浦只謀得1個薪水很低的小差事。家裡經常只能靠借債度日。外祖父家的一大家子人,也經常發生糾紛。由於萬十二姑賢慧、善良、辦事公道,也很有辦事能力,因此常常擔當調解糾紛的角色。生母總是帶著周恩來同去排難解紛。周恩來邊看邊聽,很欣賞母親先耐心聽取各方情況再發表意見的辦法,更嘆服母親經過耐心做工作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的本事。周恩來從生母那裡學到了許多辦事的方法,對日後他的辦事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由於過度勞累,生母積勞成疾,再加上愁悶,很快就一病不起。1907年春天,周恩來的生母萬十二姑離他而去。後來周恩來回憶道:“母親在35歲時即患肺疾而死。原因是我家在祖父去世後,每況愈下,母親因操勞過度成疾。”生母去世,給他打擊很大,生活的一根頂樑柱倒了。這時父親經人介紹,到湖北去謀事了。好在還有嗣母陳氏。嗣母對周恩來更加關心愛護。但她極少出門,性格好靜,因此身體也漸漸消弱。1907年夏天,周恩來陪伴嗣母到她的家鄉江蘇省寶應縣治病,住在堂舅家裡。但嗣母病體仍未起色,兩個月後,她又帶著周恩來回到了清江浦鎮。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