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希武回到天水後,益博覽群書,潛心鑽研文史。周希武不僅限於閉門讀書,對國家時局也極為關注,時至清未。 資產階級的各種新思想、新學說不斷出現,使周希武深受影響,面對清政政府朝崗日壞,積弱不振,科場腐朽的現實,他發出了“科第斯人半世歌”的憤言。為此,周希武棄科舉,期致用,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考入甘肅武備學堂。以後他又就讀於蘭州的甘肅書院。
周希武在蘭州、武威期間,經常在報刊上發表文章,深得在甘肅都督府供職的湘潭人士黎丹賞識,二人互以詩文增答,結為摯友。黎丹精通漢藏文字之學,留心邊疆地理及事務,周希武與之結識後,對以後的學術研究和從業方向,影響頗深。隨著周希武在知識界聲名日高,漸被政界人士所賞識,先應甘肅新軍三標統帶周本齋之請,擔任文案,繼又被推薦給甘肅鄧督張廣建,辦理公署公文。
民國三年(1914),為解決玉樹二十五族的歸屬問題,周希武毅然前往玉樹,作勘界調查,此行中著成《玉樹土司調查記》(後稱《玉樹調查記》)一書,書分上、下二卷,附葉海紀行》一卷,民國八年(2919)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這部調查研究動作,不僅為人們認識玉樹提供了翔實的準確的第一手資料,揭開了玉樹的神秘面紗,還駁正了北洋政府在外交上準備承認玉樹地區為外藏的荒唐行徑。
周希武自以為《玉樹調查記》是“經略青海之北篙失,並以質世之留心邊事者”。的確,《玉樹調查記》是一部圖文並茂的邊輿方誌。對研究青南藏族史有著極寶貴的參考價值。其附錄《寧海紀行》,則記述和描繪了自蘭州至結古的所見所聞,以及沿途的史地沿革,為後入研究藏族漢文通史提供了可靠資料。此書出版以來,深受海內外學者重視,譽滿遐邇,如地理學權威張其鈞稱其書為“很有價值的民族史志”。方誌學家林傳甲稱為“誠大中華青海地理志之藍本也”。日本學者佐騰長在所寫《清代青海拉薩間的道路》一文中,也多處引用此書原文,且評價很高。
周希武治學嚴謹,著作甚豐,公開發表的著作,除《玉樹調查記》外,還有詩稿《榆枋游草》。文稿:《儀顧堂詩文存》,以及史地等學術著作《漢書地理志今釋 》、《讀通鑑札記》、《邊事紆籌)、《甘肅民族史》、《甘肅水道圖說》、《村治大義》、《湟中隨 筆》、《記室偶存》等,另訂未成之稿《甘肅通志糾謬》《青海 忐》、《經解》等,只可惜這些作品沒有來得及整理刊行.而漸次散失。
玉樹界爭,始於民國元年(1912)前後。從而引出了一場甘川兩省爭奪玉樹地區管轄權的無由爭端。
中國的西南邊疆出現了新危機。對此,周希武慷慨上書對以當局,援引圖史,痛陳利弊,將真象公諸於世,藏穿英帝口工義窺視中國領土的陰謀。周希武的陳述,受到當局重視,被聘為勘界大員周務學(本齋)的隨員前往王樹。
交國三年(1914)八月,周希武與周務學、牛載坤(負責勘測)一行由蘭州取道西寧,向青海南部進發。凡山水源委, 形勢要隘,風土方俗,他們都予以詳細記載。並參考舊時檔案、分類排比,寫出丁四萬多字的《玉樹調查記》。指出隴蜀互爭之地實乃同地異名之謬誤。經過周希武等人的努力,民國四年(1915)三月,北洋政府遂決定:玉樹二十五族仍日歸甘肅省兩寧總兵督轄。
為進一步駁斥北洋政府欲在外交上承認玉樹地地區為“外藏”的退讓政策,周希武特彆強調玉樹地區的戰略地位。周村人在《玉樹調查記》的自序中寫道:“玉樹不保,勢將北擾蒙古,禍必中於湟中;東煽果洛,患且及於洮、岷。吾甘來日,其吁食乎?今國家縱不能急切圖藏,豈可坐令玉樹為之資耶?”。這在當時來看對藏區經濟發展,鞏固國防,都有積極的意義。
周希武從玉樹返回經西寧時,與摯友黎丹相會,在黎丹的推薦下,周希武便留在青海,成為馬麒知囊團的一員。馬麒也久聞周希武的文采和名聲,待他為上賓。當英國再次提出劃分“內外藏”界線問題時, 青海馬麒首先發出“歌電”予以強烈譴責。輿論界稱其電是“最有價值的反聲”,孰知,這份歌電就是周希武與黎丹等人鼓動馬麒奮起抗爭的結果。周希武等人在草擬的電文中,援引歷史地理佐證,揭穿了英帝國主義妄圖分裂中國的罪惡 陰謀,痛斥了北洋政府的賣國行徑。
周希武毫不掩飾地直斥北洋政府的昏聵無能,字字句句鏗鏘有力,再次強調了周希武在《玉樹調查記》中申述的主張,顯示出周希武愛國衛疆的思想和不屈強敵的民族氣節。
周希武不僅自己鍥而不捨地追求知識,且熱心於地方教育。早在宣傳三年(1910年),他就投身甘肅教育界,任蘭州中學教師,民國二年(1913),被聘為甘肅省第一中學教務長。翌年,赴河西重鎮涼州(今甘肅武威)辦學。任甘肅省立第四中學校長。他常教誨學生務實求是,學以致用,清化了鄉里教育與學習風氣。
民國十四年(1925),他開台行萬里路,入秦川、出潼關,逾河南,南下江、浙、遊覽名山大川,遍訪名家這士,所經之地,不辭新辛苦,考察教育,相形之下,更為青海教育的落後現狀痛心疾首。此行北上進京期間,與梁啓超結識,梁啓超稱讚周希武博雅好學,囑其為西北史界多做貢獻。擊希武在北京住了兩年,購置了大量書籍,以資回青海辦學之用。
周希武在西寧任職期間,凡利於民者,均奮力不懈。民國十年(1912),西寧遭災,莊稼顆粒無收。第二年春,谷貴民飢,百姓無籽粒下種,若延誤了時節,又是一個荒年凶歲。任西寧縣長的周希武急民所急,經多方努力,設立了籌借籽種會,採取了多種應急措施,除將社倉原有糧食賑借於百姓外,還向富戶借種或借銀買糧,以補春耕籽種之不足。是年秋天,糧食豐收,周希武同城鄉紳士祭祀隍廟,百姓十分感激,踴路納糧。周希武又決定將多收的糧食,作為西寧豐黎社倉的積資,以備他患。為使社倉積糧不被貪官吞噬,周希武則立下章程,以督後人遵守執行。
民國十七年(1928),因國民軍入青問題,在甘青軍政界決策階層中,出現階段不同政見,以周希武、黎丹等人為首的一派認為,應該迎接國民軍入青,以和平解決權力交替。而軍界中實力派人物則堅決反對,拒不交出軍隊。因而西寧至蘭州道路間,亂軍殺人越貨,道路不寧。七月間,馬麒派周希武、朱繡等一行五人前往蘭州,迎接國民軍,洽談有關和平解決時局問題。二十五日,周希武等人行至老鴉峽蓮花台時,遭到襲擊,周希武罹難,年僅四十四歲。噩耗傳出後,甘青震驚,痛惜一代俊才,齎志早歿。
相關詞條
-
周希漢
周希漢(1913—1988),湖北省麻城市順河鎮周家坳村人。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生涯中,歷任紅軍作戰科長、八路軍旅參謀長、...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重要事跡 特殊經歷 人物軼事 -
武[姓氏]
武姓,中國百家姓之一。源於河南,安陽、商丘、洛陽等地。最早可追溯於商朝國君武丁。武則天父親因功晉封周國公,武則天稱帝後改國號為周,由此使武姓成為中華著名...
歷史發展 傳統文化 名人輩出 -
鍾潔希
是一名在中港台及澳洲發展的國際歌手與演員,目前已簽約澳洲未來娛樂與音樂集團,成為該公司的旗下藝人。多才多藝的她也是一名腫瘤專科醫學博士、美國註冊的自然醫...
基本資料 個人簡介 個人履歷 人物事跡 專輯:愛在轉瞬間 -
《武訓傳》
《武訓傳》是由孫瑜執導,趙丹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影片講述了武訓“行乞興學”的感人故事。1950年由崑崙影業公司出品。該片是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訓的生平事跡...
劇情簡介 演職員表 幕後花絮 幕後製作 影片評價 -
武姓
武姓,中國百家姓之一。源於河南,安陽、商丘、洛陽等地。 最早可追溯於商朝國君武丁。武則天父親因功晉封周國公,武則天稱帝後改國號為周,由此使武姓成為中華著...
歷史發展 傳統文化 名人輩出 -
周希丁
周希丁(1891--1961年):一名康元,原名家瑞,原籍江西臨川。長居北京,先後在北京文博界從事古器物傳拓及文物保管、鑑定工作。亦精篆刻,20世紀40...
人物簡介 -
陶希聖
陶希聖,名匯曾,字希聖,以字行,筆名方峻峰。湖北黃岡人。曾任汪偽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兼中央宣傳部部長。後與高宗武逃赴香港,披露汪日簽訂“密約”內容。194...
人物簡介 詳細介紹 人物評價 高陶事件 -
王傑希
王傑希,蝴蝶藍所著電競小說《全職高手》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角色之一。榮耀聯盟職業選手,微草戰隊隊長,第三賽季出道,首戰屠神,獲得“魔術師”稱號 ,之後以變化...
角色形象 能力設定 人際關係 主要劇情 原文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