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可任

周可任

周可任(1925~1948),陝西岐山縣祝家莊鄉西莊人。革命烈士,青年革命活動家。曾在河南省長期從事革命工作,是解放戰爭時期河南大學學生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後死於河南,建國後河南省民政廳追認他為革命烈士,並轉知岐山縣人民政府。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周生棠父親,民國三十三年(1944)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搞黨的地下交通工作。岐山縣地下黨曾在其家召開過縣黨代表大會。

可任自幼勤奮好學,在岐山縣東大街上國小時即為高才生。民國二十八年(1939)起,在乾縣初級中學就學,因成績優異,民國三十一年免試入西安興國中學。在該校受到民俗學家、共產黨員李敷仁,歷史學家武伯綸,共產黨員王維祺(王天人)等教師的啟迪,常閱讀《新華日報》、《民眾》雜誌。三十四年四月,參加共產黨的外圍組織——西北民主青年社(簡稱民青),負責在興國中學籌建民青的基層組織,吸收多人參加民青。他主編《興中校友》,並在西安出版的《秦風日報·工商日報聯合版》、《民眾導報》、《文化周報》等進步報刊上發錶針砭時弊的政論文章、散文、詩歌等。

人物事件

(1945)夏,考入河南大學(當時搬遷於寶雞石羊廟)文史系。三十五年初,河大遷回開封。在中共汴鄭工委委員林恆等人的領導下,他在河大建立秘密學生組織——新民主主義研究小組,推動了河大的學生運動。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他被連選為河大第四、第五屆學生自治會宣傳、出版工作負責人。學生運動的發展,震懾了校方。三十五年(1946)秋,新任校長姚從吾召集學生自治會理事開“懇談會”,侈談學校是自然人,不是法人等等,對無辜被國民黨當局逮捕的外校學生,不讓本校介入營救。會上,周可任據理辯駁,要求學校主持正義,維護學生權益,參與營救被捕同學的鬥爭。會後,他又將會議記錄連夜整理,張貼公布,全校師生反響強烈,挫敗了校方的預謀,學生自治會聲威大震。他又參與組織和領導了河大師生反對美軍強姦北大女生的遊行和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鬥爭。他不僅主編河大學生自治會會刊《河大新聞》和《遊行快報》,並在開封《中國時報》上發表文章和專論,揭露國民黨的黑暗統治。他翻譯的蘇聯兒童劇《魔術畫》,在《中國時報》上連載多期,深受讀者喜愛。

(1947)九月三日,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鏇即被中共汴鄭工委派往唐河縣從事地下工作,組織武裝鬥爭,迎接解放。他化名周重遠,佯稱靈寶人,以擔任唐河縣太和寨私立中學英語教師為掩護,與共產黨員牛金鏞一起,團結了一批師生和國民黨的退役軍官,搞到了一批槍枝。民國三十六年(1947)十一月唐河解放,十二月底,他參加了劉伯承、鄧小平大軍,任二野十縱二十八師政治部宣傳隊長。在解放鄧縣的戰鬥中,他英勇頑強。三十七年十月,因病住院,在部隊轉移時,不幸被當地土頑殺害,年僅23歲。

人物足跡

周可任烈士親屬的豫南尋親之旅

2016年10月4日,在舉國歡慶國慶佳節之際,筆者踏上了新中國的締造者、參與者,並為之捐軀的革命烈士,周可任豫南尋親之旅。帶著家庭半個多世紀的痛楚與哀思、牽掛與傷心,尋找烈士最後的革命足跡,完成一次在心靈的安葬,為了這難以忘卻的紀念,筆者的家庭已經付出了幾十年的不懈努力。

革命英烈精神永存 緬懷英烈慰藉忠魂

周可任同志1925年6月出生於陝西岐山,1938年3月參加革命並加入中國共產黨,西安興國中學和國立河南大學進步學生運動領袖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二十八旅宣傳隊長。1948年12月在淮海戰役中壯烈犧牲,時年僅23歲。新中國成立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新修《岐山縣誌》為他立傳,譽為“青年革命活動家”,《中國共產黨革命英烈大典》收錄了他的革命業績予以褒揚,西安烈士陵園英烈堂和岐山烈士紀念園都建立了他的紀念設施供人們緬懷。

岐山革命烈士周可任的故事

那時周家祠堂被臨時改為私塾, 20多個學生在裡面上課。周可任給學生們教唱國際歌,給他們講授周文化知識和共產黨宣言,傳播民主思想,報導民主運動動態,深惡痛絕抨擊國民黨的黑暗統治,揭露財東霸占、人民無權、苛捐雜稅、兵匪官紳等現象,指出人民民眾是真正的棟樑。他告訴大家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在與私塾師生相處的一周時間裡,他教會了他們很多知識和技能。在大家的印象中,周可任才華橫溢且非常勇敢,而且寫得一手漂亮好字,到現在村里很多人提起周可任都會豎起大拇指,為家鄉能出現這樣的英雄而感到自豪。周可任在家鄉的革命活動,不久被國民黨地方當局探知。於是,他被迫匆匆離家。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回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