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大閘

周口大閘

成為當時全省第一樣板閘,並在全省水利建設中推廣。歷時10多年的建成的周口大閘成了周口的標誌性建築.

簡介:

它坐落在沙河,賈魯河交匯處的河南周口市的大閘路。占地面積約有10餘畝,是周口轄區最大的一個閘.周口大閘始建於1959年,到1975年9月才最終建成,周口大閘是一座歷經10年才得以完全修建的大橋。

修建曲折經歷:

其間有一段曲折的歷程。上世紀50年代末,政府將流經西寨古城的這段沙潁河選為保障周口工農業用水的發著地,計畫建設一個大型的沙潁河水利樞紐工程。據記載沙潁河周口大閘規劃於1958年,計畫建閘門14孔,每孔寬6米,建成後將是一個集灌溉、航運、發電、工業及生活供水相結合的多用途水利樞紐工程。當時,以商水縣為建設單位,河南省水利廳施工總隊負責施工。1959年9月,周口大閘動工興建;1961年10月,因資金、物資匱乏停建,幾近夭折。

耽擱10年後,1974年,周口地委、周口地區行署決定對其續建,並於當年四月成立了周口地區革委會沙河樞紐工程指揮部,由地委副書記張九元任指揮長。地委要求參見技術人員設計出全國一流的攔河閘工程。為此,指揮部專門派人前往南京一代取經,考察了當時國內最高水準的、被譽為中西涵閘建設結晶的金灣閘。當時的周口水利界技術權威人士王蘇森、經永安、黃立信、劉俊鋒、粟國民等人整整用了3個月時間,繪製成的大閘圖紙。

1959年大閘規劃設計是已蓄為主的指導方針下進行的,先期建設的14孔老閘由於種種原因,實際上並沒有達到安全泄洪3000立方米/秒的要求。因此,1974年續建大閘時,技術人員又在其南面擴建一座10孔的深孔閘(稱新閘)。兩閘建成後的設計蓄水位47米,閘上蓄水3429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5萬畝,控制流域面積19948平方公里。

背景資料:

逐水而居曾是先民的生活方式,周口就是典型的由水帶來的城市。《周口市志》載:“明朝初年,附近農民為了交換農副產品,在沙河北岸依岸結廬,形成自然墟集(雙日集),名為永寧集(又稱西寨)。明永樂年間由於開發淮河、潁河、沙河漕運,沙河南岸又辟一貿易市場(單日集),名子午街(今老街)。兩岸為河水所阻隔,物資交流不便,乃沖子午街北口辟一渡口,其實有一周姓船戶往返擺渡,因而取名周家渡口,周家口即從此得名。”歷史上,西寨是豫東商業做繁華的地方之一。到了20世紀中葉,因漕運衰退,最初引領周口城市崛起的西寨,也就最先走向沒落。

歷史作用:

設計出的新閘為正拱橋閘,橋面板為反拱橋板,橋板所搭橋基為空箱岸牆和連拱翼牆。這種反拱形橋閘的設計和老閘截然不同,設計風格和理念不僅非常先進,而且強化了泄洪能力,成為當時全省第一樣板閘,並在全省水利建設中推廣。歷時10多年的建成的周口大閘成了周口的標誌性建築,也成了周口人的自豪,你還要知道,周口文明的發祥地古城西寨也在那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