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周予,他在中學讀書的時候,就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1946年,他中學沒畢業,就投奔解放區,進入晉冀魯豫邊區北方大學,先後在文教學院、文藝研究室、藝術學院學習。在此期間,他參加了翻身劇團,演出過歌劇《白毛女》 、 《周子山》 、《王貴與李香香》等。 1948年8月,他被調到冀南區黨委文工團任戲劇隊長,1949年12月被調到河北軍區文工團任戲劇隊長, 1952年又被調到華北空軍政治部文工團任戲劇隊副隊長。這一時期,他一面深入農村、部隊,汲取生活素材,一面開始戲劇導演的實踐,參加導演了《赤葉河》 、《戰鬥里成長》、 《九股山的英雄》 、《婦女代表》等劇目。他還參加過赴朝演出,並創作了一些歌頌英雄戰士的小型演唱節目。 1955 年 5 月,他轉業到長春電影製片廠,學習做導演工作 《董存瑞》是他參加拍攝的第一部影片,該片導演郭維是他的老師。周予在工作中虛心向老前輩學習,刻苦進行藝術實踐。工作之餘,他便貪婪地閱讀中外古今的文學和文藝理論著作,使自己的眼界更加開闊,生活基礎更加堅實。在較短的時間內,他的業務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周予在學習導演業務的同時,還從事電影劇本的創作。
影視作品
作為演員,曾經拍攝過的電影:
毛澤東和他的兒子 (1991) .... 鳳子
參與製作過的電影:
《直奉大戰》 (1986) .... 導演
《莫愁女》 (1983) .... 導演
《杜十娘》 (1981) .... 導演
《杜十娘》 (1981) .... 編劇
《北斗》-下集 (1980) .... 導演
《北斗》-上集 (1979) .... 導演
《鎖龍湖》 (1976) .... 導演
《路考》 (1965) .... 導演
編劇作品
《絕代名姬杜十娘》 (1956年,與趙夢揮合作)
《繡江山》 (1960年,與丁鋼、張天民合作)
《宦娘曲》 (1961年,與戶方合作)
《第七十三賢人》 (1962 年,與張天民合作》
《路考》(1963年,與張天民合作)
作品風格
1981年,他又導演了彩色古裝故事片《杜十娘》,在把古典名著搬上銀幕的領域裡做了新的探索。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他將“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這個自明代中葉就廣泛流傳於民間、被多次搬上戲劇舞台的故事做了較大的發展和深化,去掉了戲曲的程式化、虛擬化,著力描寫人物在封建禮教下的命運,表現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和複雜性,抒發人物的感情世界,使這個現實主義的社會悲劇產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周予導演的影片和創作的電影劇本,都以細膩、抒情、真實、感人而受到人們的歡迎。他說:“我追求的目標,就是我所導演的影片,要具有中國民族的風格、中國民族的氣魄,能夠使最大多數的人民民眾,特別是農民民眾看得懂,喜歡看。”
創作歷程
他獨立導演影片是從《繡江山》(1961年)開始的。以後又導演了《路考》(1965年),通過一個青年司機的成長過程,表現了教育青年一代這樣一個嚴肅的主題。影片拍完後,被扣上“中間人 物論”的罪名而未能通過發行,直到粉碎“四人幫”以後才得以同觀眾見面。
1979 年至 1980 年,他以極高的創作激情導演的《北斗》(上、下集)榮獲了文化部1979年優秀故事片獎。這部影片以三十年代陝北農村為背景,通過兩代民間藝人的不同遭遇,反映中國農民尋找生路、及其走上革命道路的艱難歷程,揭示了只有跟著共產黨,才能翻身解放的真理。這個劇本所描寫的陝北高原的獨特風貌,塞外農村的窮困生活及其具有濃郁色彩的陝北民歌等,都引起了周予的創作衝動。
因為他自己出生在農村,在農村又工作了三十多年,對農民比較熟悉;同時他自參加革命文藝工作以來,就受到陝北民間藝術的薰陶,甚至能背唱許多陝北民歌;尤其,陝北這塊黃土高原,不僅在中國地理上獨具特色,而且在老一代人的心目中有著獨特的政治地位,是人們遐思追憶的革命聖地。周予 對這塊老革命根據地充滿著深厚的感情,決心把陝北的地方色彩、鄉土風情搬上銀幕。
周予帶領《北斗》創作組人員花了一個半月功夫,行程兩千多公里,跑遍陝北高原的深溝陡崖、黃士丘陵、城堡窯洞,進行采景。當他們找到了能表現影片主人公申長源、謝桂蘭兩家悲慘命運的典型環境時,他們是多么地激動;當他們選擇到陝北獨有的關帝廟“戲台”、以及出奇的大粗瓷碗、造型別致的油燈、說書人的土琵琶、蹣跚在山路上的小毛驢等富於地方特色的道具時,他們又是何等地興奮。所有這些,配上瀰漫的風沙、破落的小鎮、絢麗的五華山、幽默的說唱、高亢的秦腔,真實地再現了具有“土氣息、泥滋味”的偏遠的陝北農村景象時,周予才真正體味到創作的甘苦、艱辛和快樂。
成就
在創作上自覺地探索和追求民族風格,堅持走民族化道路的信心。根據劇本提供的內容,主人公是一對民間音樂家,周予便將這部影片處理成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抒情音樂故事片。在影片中,緊緊圍繞表現人物命運這一任務,安排了大小十五首歌,四段陝北大鼓、還有大段秦腔,一部影片中容納這樣重的音樂篇幅,還是少見的,這使導演在藝術處理上的難度加大。
影片的歌唱緊緊圍繞人物命運和劇情的發展,使音樂與視覺形象協調一致。周予經過精心構思,力求“唱在戲中”,使歌唱是戲劇矛盾發展的必然,通過唱,表現出人物的情緒和性格的發展。例如開場,影片用一首陝北風味十分濃郁的歌曲,道出這對戀人的憤懣、抗爭、無奈、思戀的內心感情。
再如《走西口》是一首生活插曲,它的鏇律一直隨著人物的成長及其境遇的不同而變化。而且“唱中有戲”。周予在這部影片中,對藝術地表現申多餘這個人物也頗具匠心。申多餘是個特殊性格的人物 ,申多餘“問天”是一個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情節,他悲憤地質問蒼天,是凝集著前輩人幾千年鬱結的控訴。
周予認為這個情節是這部影片獨特的色彩,具有極其濃烈的激情,他決心要突出予以表現,一定要打動觀眾的心。為此,他與攝製組的同志們反覆研究冥思苦想,最後採用直升飛機加變焦距鏡頭,從人物半身拉出升起成人物遠景,展示出蒼茫的大環境,飛機再盤鏇飛行,造成大地鏇轉,“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天問”主旨便極有意境地體現出來了,再配上激情飽滿的音樂,達到了情緒的高潮。這樣大膽、獨特的藝術處理,達到了感人的藝術效果。從這部影片足見周予在藝術上的創新精神,及在民族風格探索上的可喜成就。他深有體會的說:“必須努力去熟悉中國人民的生活、心理狀態、風土人情、語言習慣、生活細節等等,才會使自己的影片充滿鮮明的民族特點;其二,必須十分熱愛並努力學習中國各種傳統藝術,用來不斷滋養、薰陶自己。這樣,影片在藝術表現形式上才有可能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