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亮

呂紅亮

1. 2. 1.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呂紅亮 教授,工作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博士,IEEE Member,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1978年出生於新疆吐魯番。2000年獲得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技術工學學士學位並保送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專業攻讀研究生,2003年獲工學碩士學位,並獲校“優秀研究生標兵”稱號及優秀學位論文特等獎;2001年免試提前攻讀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博士學位,2004年獲校“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基金資助。2003年轉為在職博士教師,2005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並被批准為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碩士導師,2009年被批准為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方向兼職導師。2010年晉升為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1、 超高速半導體積體電路
2、 寬頻隙半導體器件與電路
3、 VLSI半導體器件模擬與仿真
教學與科研成果:
2000年起,主要從事寬禁帶半導體材料與器件、新型VLSI半導體器件模擬與仿真、超高速積體電路設計等方面的研究。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973重點項目、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套用材料創新基金、寬禁帶半導體實驗室基金等多項課題,同時作為主要成員承擔國防973項目、國防預研項目、軍用型號項目等多項課題的研究工作。2001年後,在國內外著名期刊及國際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近五十篇,其中第一作者三十餘篇,SCI、EI、ISTP檢索二十餘篇次。出版專業著作和教材各一本。
部分科研項目:
(1) 新型碳化矽MESFET特性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負責人
(2) 大規模積體電路P/G網的設計驗證,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
(3) 新型碳化矽整流器的研究,套用材料創新基金,項目負責人
(4) 碳化矽功率器件關鍵技術的研究,教育部寬禁帶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負責人
(5) 超高速、大功率化合物半導體器件與集成技術基礎研究,97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 
(6) 另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多項國防973和預研項目
部分教學課程:
《雙極型半導體器件物理》本科必修課程(雙語教學)
微電子專業英語》本科必修課程
《化合物半導體器件物理》本科選修課程
招生信息:
預計每年招收博士生5名以內、碩士研究生12名以內(其中包括本校保送生4名以內,外校保送生名額不限)。要求報考的學生數學基礎紮實,外語能力良好,踏實肯乾。對做出成績的學生,有良好獎勵措施,對有高水平國際會議論文發表的學生,鼓勵出國開會。
聯繫方式:
辦公地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老科技樓A705
通信地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397信箱

四川大學教授

人物簡介

姓名:呂紅亮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77年10月
籍貫:甘肅省涇川縣
最後學位:四川大學考古學系,博士(2007)
供職單位: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 ( 2008—)
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2010—)
專 業考古學及博物館學
專業職稱:教授
研究方向:西藏史前史、西南史前史、石器分析
講授課程:中國考古學一(舊石器時代部分)(2009)
田野考古實習(2008)
實驗考古學(2011年春季擬開)
學術服務:《南方民族考古》編輯(2008-)
研究信息
研究方向 西藏史前史、西南史前史、石器分析

主要代表著作

博士學位論文:《公元前第一千紀跨西喜馬拉雅地區的文化互動:西藏西部早期金屬時代考古研究》 ,將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主持或參與科研項目

1. 2010年,獲四川大學中央高校科研基本費青年學術人才項目資助《中國西南的移動人群考古》。
2. 2009年11月,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之青年項目資助《跨喜喜馬拉雅的文化互動:西藏西部早期金屬時代研究》。
3. 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獲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獎學金,從事“the transition to bronze age in highlands of western Sichuan”。
4. 2006年5月-2007年2月,獲香港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Lord Wilson Heritage Trust)傑出研究生獎學金,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從事“石器技術與生態適應:香港新石器時代打制石器研究”。
5. 2009年,九寨溝聯合實驗室研究項目:阿梢瑙遺址考古研究(主持人:李永憲教授)(主研)。
6.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西藏考古》第一卷”(主持人霍巍教授)(主研)。
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11-13世紀西藏西部佛教遺存考古研究”(主持人霍巍教授,參與,已結項)。
發表論文
1. 《西藏舊石器時代考古的新模式》,《考古》,2011年年第3期。
2. 《西喜馬拉雅地區岩畫歐亞草原風格再檢討》,《考古》2010年第10期。
3. 《西喜馬拉雅地區的立石遺蹟的初步研究》,《考古與文物》2010年第5期。
4. 《再造眼睛:史前眼睛信仰的探索》,《東南考古研究》第五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
6. “石器”,李映福主編:《酉陽清源》,科學出版社,2010年。
7. 《西藏帶柄銅鏡補論》,《藏學學刊》第5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
8. 《西藏西部象泉河流域卡孜河谷佛教考古遺存的考古調查與研究》,《考古學報》2009年第4期,(合著,第三作者)。
9. 《四川昭覺縣四開鄉墓葬調查和發掘報告》(合著,第二作者),《考古》2009年第4期。
10. 第九章《居住遺址》,《皮央·東嘎遺址考古報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頁232-246。
11. 《當石器研究成為一門專業:王幼平著《石器研究:舊石器時代考古方法初探》評介》,《江漢考古》2008年第4期。
12. 《西藏西部阿里丁東遺址相關問題初探》,《西藏研究》2008年第3期。
13. 《西藏阿里丁東居住遺址發掘簡報》,《考古》2007年第11期。
14. 《香港新石器時代斧錛生產系統的重建:以西貢沙下遺址為例》,《華夏考古》2007年第4期。
15. 《直面世界的中國考古學——〈桃李成蹊集〉讀後》,《考古》2005年第1期。
16. 《以柔制剛:砂繩截玉考》,《故宮文物月刊》(台北)Vol.23:1(2005),頁70-83,(合著,第二作者)。
17. 《以今鑑古:玉石的切割實驗》,《故宮文物月刊》(台北)Vol.22:12(2005)頁76-89,(合著,第二作者)。
18. 《中國境內考古出土蝕花石珠述論》,霍巍、王挺之主編:《長江上游早期文明探索》,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46-175頁。
學術翻譯(英譯漢):
1. 傅羅文:《專業化生產:若干基本議題》,《南方民族考古》第六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
2. 阿爾特:《攀登過去:西喜馬拉雅第一具乾屍的考古發現》,《藏學學刊》第三輯,2007年。
3. 傅羅文:《興隆窪玉器與價值起源》,《玉器起源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2007年,頁232-234。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