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宋[菲律賓島嶼]

呂宋島是菲律賓北部的島嶼,面積10.99萬平方公里,人口5333.61萬人,盛產水稻和雪茄,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位於該島。呂宋是菲律賓三大政區之一,西班牙統治時期,華人稱為“小呂宋”,稱整個菲律賓為大呂宋。

歷史

古時,呂宋島是個小國,稱為呂宋。宋元以來,中國商船常到此貿易。《東西洋考》和《明史·外國列傳》等均有專條記述。明之呂宋有大呂宋和小呂宋之稱:自1571-1898年呂宋島為西班牙侵占,故《海錄》譯作小呂宋,而以大呂宋稱呼西班牙統治的整個菲律賓。

呂宋島 呂宋島

明永樂三年(1405年),三保太監鄭和統率巨型艦隊至呂宋,即奉永 樂帝詔書委任晉江華僑領袖許柴佬為呂宋總督,統攬該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大權,在任達20年(1405-1424年)。此期間許柴佬不遺餘力地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施行孔儒禮仁之治,傳播閩南農漁工商先進技術,大興造船、紡織、制陶、種茶諸業,為呂宋國社會穩定、經貿發展、文藝繁榮作出卓越貢獻。

1571-1898年,其地為西班牙侵占,故《海錄》譯作小呂宋,而以大呂宋稱呼西班牙。過去華僑去菲律賓者多在呂宋登入,故以呂宋為菲律賓之通稱。在西班牙統治菲律賓時代,華僑又稱西班牙為大呂宋,稱菲律賓為小呂宋。呂宋盛產黃金,物產豐饒,貿易繁榮,曾於1372年(中國明洪武五年)-1410年(明永樂八年)間3次遣使訪問中國,明朝也於1405年遣使報聘。15、16世紀,中國東南沿海商民同呂宋的交往相當頻繁,開始有華僑留居呂宋。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侵入菲律賓北部,在馬尼拉一帶遇到頑強的抵抗。在羅闍(國王)蘇萊曼的指揮下,馬尼拉人民奮勇抵禦西班牙的侵略。1571年6月3日蘇萊曼在海戰中陣亡,其後呂宋逐步為西班牙所征服。西班牙在馬尼拉建立殖民統治後 ,中國明代史籍仍稱之為“呂宋”。1898年為美國所占。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於1945年1-7月在菲律賓呂宋島對日本實施進攻戰役。

自然

位置

呂宋島(Luzon Island)位於菲律賓群島北部,菲律賓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島嶼。東接菲律賓海,南臨錫布延(Sibuyan)海,西瀕南海,北隔呂宋海峽與台灣相望。人口約4622萬,是菲律賓人口最密集的地區。面積104688平方千米,約占全國面積的35%。是菲律賓首都及主要都市馬尼拉及奎松市(Quezon City)的所在地。

地理

呂宋島大部分在馬尼拉之北,大致成長方形,呈南-北走向,但馬尼拉之南則有兩半島,八打雁(Batangas)半島和比科爾半島分別向南和東南方向延伸,使呂宋島呈不規則狀。海岸線長逾5000千米,有許多優良港灣。西有林加延(Lingayen)灣和馬尼拉灣,東有拉蒙(Lamon)灣和拉戈諾伊(Lagonoy)灣。呂宋占菲律賓陸地總面積的35%,南北最長740千米,東西最長225千米。地勢北高南低,河流多南北走向。重要山脈北有中科迪勒拉山脈(Cordillera Central)、沿東海岸大部為馬德雷山脈(Sierra Madre)、沿中西部海岸為三描禮士山脈(Zambales Mountains)。最高峰普洛格(Pulog)山海拔2930米。比科爾半島上有若干不相連的錐形火山,如錐形近於最完美並仍活躍的馬榮(Mayon)火山(2462米)。塔阿爾(Taal)湖是火山口湖,內湖(Laguna de Bay)面積891平方千米(344平方哩)是全國最大湖泊。主要河流有卡加延(Cagayan)河、阿布拉(Abra)河、阿格諾(Agno)河、邦板牙(Pampanga)河和比科爾河。

呂宋島地勢為北高南低,2/3以上為山地、丘陵,山脈南北縱列,最高峰普洛山(2928米)。平原較少,以中西部中央平原和東南部比科爾平原為最大,還有一些海岸平原和河谷低地。除高山地區外,氣候炎熱,雨量豐沛,年降水量達2000毫米以上。主要河流有卡加延河、邦板牙河、巴士格河等。北部受颱風影響較大。植被以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雨林為主。海岸線曲折,長5000千米左右。有許多港灣,位於馬尼拉灣畔的首都馬尼拉是最大港口,為全國經濟中心。中央平原系全國重要糧食產區;南部和東南部是重要經濟作物區,60%以上耕地種植椰子,其次是蕉麻,內湖和奎松兩省是世界最大的椰子產區;北部和西北部屬菸草主要產區。主要城市有馬尼拉、八打雁、打拉、甲米地、黎牙實比和碧瑤等,全國一半以上的工業和大部分公路和鐵路集中於此。另外,礦產有金、銅、鉻、鐵和錳等。

人口

主要居民為他加祿人和伊洛克人,北部和東北部山區有矮黑人和其他少數民族。除馬尼拉和奎松市外,主要城市有帕賽(Pasay)、甲萬那端(Cabanatuan)、萊加斯皮(Legaspi)、碧瑤(Baguio)、八打雁市和拉瓦格(Laoag)等。全國約1/2人口居住在該島,人口(包括附近島嶼在內)4622萬(2007年)。

民族

人口不多,發展有異,多數居住在北部的科迪勒拉行政區。包括伊富高(相對最發達),坎卡奈(19萬,在伊富高人住區以北),卡林阿(約10萬),邦都(8萬),延吉安(6萬)等族。 伊巴坦人有兩萬,分布在北部的巴坦群島、巴布延群島上,隔巴士海峽望我國台灣的蘭嶼。當地雅美族即是700年前自巴坦群島遷來,至今兩地語言可通。 華人是菲律賓非南島語系的民族中人數最多的民族,有120萬。多是自7世紀開始由福建、廣東等地移居菲律賓的華人的後裔,多數集中在馬尼拉及各島嶼的商業中心。華人保留了本族語言、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1986年的《菲律賓共和國憲法》承認華人的現有菲律賓國籍,允許未入籍者申請加入。

他加祿人

他加祿人是菲律賓第二大民族,人口1230萬,主要分布在呂宋島中、南部地區。他加祿人是菲律賓各民族中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民族,菲律賓政府把他加祿語定為國語。大部分他加祿人生活在農村,從事農耕活動。農具主要是鐵鏵木犁和耙,水稻是主要的糧食作物,玉米種得也相當多。另外,還廣為栽種香蕉、椰子樹、芒果樹、咖啡樹以及各種蔬菜。還栽種馬尼拉麻、甘蔗、菸草等。他加祿人信仰天主教,因此比較隆重的節日都與天主教有關。

伊洛克人

伊洛克是菲律賓第三大民族,人口有570萬。伊洛克人原居住在呂宋島西北部地區,後逐漸移向卡加延河谷地及棉蘭老島等其他島嶼。伊洛克人主要經營水稻,他們是種植能手,除了一般品種的水稻外,還培育出了香稻和粘稻。伊洛克人還是菲律賓群島上第一個引種棉花的民族。伊洛克人廣泛信仰天主教中菲律賓獨有的教派--阿格拜教,亦稱菲律賓獨立教。1920年,菲律賓天主教徒在爭取獨立的鬥爭中創立此教派,因主張民族獨立,被稱為“菲律賓獨立教”。呂宋島地區還住著許多小民族。人口不多,各自處於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在文化習俗方面有許多共同點。這些民族中經濟最發達、外界了解最多的是伊富高人,分布在北呂宋島中部的科迪勒拉山脈東坡。其次坎卡奈人有19萬,分布在伊富高人住區以北。卡林阿人有近10萬,分布在卡林阿-阿巴堯省。邦都人有8萬,分布在呂宋島西北部山區。延吉安人有6萬多,分布在呂宋島的西北部。伊巴坦人有2萬,生活在呂宋島與我國台灣省之間的巴坦群島的巴布延群島上。 在呂宋島平原地區,還居住有一些較小民族,人數30-180萬不等。呂宋島平原地區的小民族與鄰近較大的民族在語言、文化方面接近,經濟聯繫密切。他們都從事農業.。人口(包括附近島嶼在內)3066萬(1990年)。

經濟

呂宋島巴納韋的梯田 呂宋島巴納韋的梯田

呂宋島工業(集中在馬尼拉附近)和農業(稻米、玉米、椰子、甘蔗、芒果、香蕉)都居全國第一位。馬尼拉以北的中部平原延伸160千米,是主要產糧區。再往北則是伊富高(Ifugao)山地居民開墾的極為壯觀的稻米梯田。邦多克(Bondoc)和比科爾半島上有廣闊的椰子園。礦產有鐵、金、錳、銅等。林區出產優質硬木。呂宋雪茄聞名於世。

旅遊

呂宋島是菲律賓旅遊的精華地區,外國遊客一般以此為起點,遊覽菲律賓。從國內出發要先到菲律賓安吉利斯機場,再乘遊輪去呂宋島,國內飛往安吉利斯的航班已被多家OTA收錄,如(微驢兒,攜程等),可在網上訂購從國內出發到安吉利斯的航班。除馬尼拉外,呂宋島其他主要旅遊景點有:

百勝灘

又稱北染瀑布,位於馬尼拉南部的內湖省,以急流和瀑布著稱。

塔爾湖

位於呂宋島西南部,由一個巨大的火山口形成。湖中有一小島,島上有一個世界上最小的火山,山中間又有一直徑為1000多米的小湖,形成湖中有山、山中有湖的奇特自然景觀。

碧瑤

呂宋島 呂宋島

位於呂宋島西部,距馬尼拉市250千米,是海拔150 0米的山城,為菲律賓的避暑勝地,有夏都之稱。

馬榮火山

位於呂宋島東南端,是菲律賓最大的活火山,海拔2462米,被譽為世界最完美的山錐,上半部幾乎沒有樹木,下半部則森林茂密,在山腰處可眺望太平洋風光。

巴納威高山梯田

位於呂宋島北部伊富高省的巴納威鎮附近,距離馬尼拉市約300千米。梯田開闢在1500米高的山上,是2000多年前由伊富高民族開闢的。他們用竹子做成灌溉用的水管,建成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人造灌溉系統,宏偉壯觀。置身於山脊上的巴納威旅館,遊人可欣賞梯田美景。

呂宋島戰役

根據計畫,盟軍登入行動將在1945年1月9日展開,代號為S日。日軍報告超過70艘盟軍艦艇集結在仁牙因灣。登入前的炮火準備在早上7時開始,一小時後,登入行動正式展開。登入部隊遭到日軍神風特攻隊的頑強抵抗,奧曼尼灣號護航航空母艦被一架神風特攻飛機擊毀,同時一艘驅逐艦及數艘其它軍艦被擊沉,第3艦隊的艦載機對登入部隊提供密接空中支援,猛烈炮轟及轟炸日軍大炮據點。

在仁牙因灣登入的部隊是由沃爾特·克魯格陸軍中將指揮的美國第6軍團,數天內第6軍團大約17.5萬名士兵在沿20千米的海灘登入。美國第1軍負責掩護其側翼,而由奧斯卡·格利斯沃德率領的美國第14軍則向南進攻馬尼拉。雖然克魯格十分擔心日軍攻擊他毫無掩護的東翼,但日軍沒有這樣做,而美軍直到1945年1月23日到達克拉克空軍基地前沒有遇到強大的抵抗。攻取基地的戰役直至1月底,攻占該基地後,第14軍繼續向馬尼拉推進。

第2次登入在1月15日於馬尼拉西南45千米的地方進行。1月31日,美軍第11空降師的兩個團實施空降行動,攻占一座橋樑及之後向馬尼拉前進。2月3日,美軍第1騎兵師攻占了橫跨流入市內巴石河上的橋樑。他們在晚上攻入城內,收復馬尼拉的戰役開始。2月4日第11空降師的傘兵從南面攻入市內,他們在市南部日軍主要防衛區遭到頑強抵抗。島上日軍第14方面軍司令山下奉文陸軍大將已命令其部隊當美軍進入市內時破壞所有橋樑及其基礎設施,又挖掘壕溝以阻止美軍前進。麥克阿瑟在同一天宣布即將收復馬尼拉。2月11日,第11空降師攻占日軍在外圍最後一個據點,包圍整座城市,美軍及菲律賓軍在隨後數星期在市內進行掃蕩行動。

隨後數星期戰事在島上仍然持續,更多的美軍在島上登入,菲律賓游擊隊亦攻擊日軍及攻占數個據點。美軍在3月控制了島上所有戰略及經濟上重要據點,小股日軍撤入島上山區。在這裡他們被圍攻,包圍圈內的日軍士兵大部分在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再走出山區,但仍有一些士兵在多年後仍然堅持抵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