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簡介
監製: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弗雷德.富克斯 Fred Fuchs 查爾斯.穆爾維西爾 Charles Mulvehill
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編劇:巴拉姆·史多克 Bram Stoker .....(novel Dracula) James V. Hart.....(screenplay)
演員:
加里·奧德曼 Gary Oldman .....Dracula
維諾娜·賴德 Winona Ryder .....Mina Murray/Elisabeta
安東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Professor Abraham Van Helsing
基努·李維斯 Keanu Reeves .....Jonathan Harker
理察·格蘭特 Richard E. Grant .....Dr. Jack Seward
加利·艾爾維斯 Cary Elwes .....Lord Arthur Holmwood
Bill Campbell.....Quincey P. Morris
Sadie Frost .....Lucy Westenra
湯姆·威茲 Tom Waits .....R.M. Renfield
莫妮卡·貝魯齊Monica Bellucci .....Dracula's Bride
影片類型:
片長:130分鐘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年份:1992
故事梗概
公元1462年,土耳其人入侵君士坦丁堡,並威脅到整個基督教。羅馬尼亞大將軍德古拉伯爵臨危受命征討,不料就在他獲勝之時,城內謠言四起, 盛傳他已戰死沙場。 他的妻子伊莉莎白因悲痛欲絕而投河自殺,班師回朝的德古拉看到的只是妻子的屍體。由此他遷怒於上帝,從而化身投入邪惡勢力,以吸食鮮血延續生命,成了一個不死的吸血殭屍。四百年後,故事輾轉到了1897年的倫敦。德古拉遇上了一位和伊莉莎白一模一樣的女子,他堅信她就是他妻子的今世……
影片評價
歐美民族似乎對吸血鬼的故事情有獨衷,此類題材的藝術創作一直以來屢屢受到青睞。文學史上的幾大經典吸血鬼形象如:布蘭.史鐸克的《德古拉》(以羅馬尼亞暴君Vlad Tepes為原型)、S.Le Fanu的《卡蜜拉》、雷蒙的《Varney the Vampire》、桑塔的《Vampire Junction》等等均以奇異荒誕的超現實主義手法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狂放不羈的吸血鬼形象。對神權的質疑、對永生的渴望、對超靈異能力的膜拜、對愛情的追求……在獵取鮮血以求不死的邪惡軀殼下,隱藏著上述這些紛繁蕪雜的人之欲望。罪孽與陰僻的瀰漫、恐懼與奇情的交匯,作者們力圖以這樣一種獨特的方式顛覆世界上已有的陽光秩序,打造另一番瑰麗世界。
西方人茹毛飲血的原始本性也許較之東方人殘留得更明顯,尚未褪除清淨,於是偶爾的野蠻回歸倒也另有一番別樣的勃勃生機。《夜訪吸血鬼》、《吸血鬼女王》等等相關的改編電影更是以衝擊力極強的鏡頭表現給人以全方位的視覺新體驗,讓先前藉助文字描繪的古老的吸血鬼角色更鮮活地躍然於觀者眼中。其中的《驚情四百年》應該說是中規中矩的一部,雖然一些業內評論並不理想,但它依舊得到了眾多影迷的愛戴。薇諾娜•瑞德在片中的一襲淡綠色裝扮可以說是19世紀末的經典淑女造型,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
幽魂肆虐,怨鬼猖獗,邪惡的狂笑是對人世的戲謔。痴情的伯爵,來去折踅,終喚醒那400年的盟約。對鮮血的貪婪咀嚼,猶如一份溫柔的剝削,引領彼此邁向致命的歡悅。那血色斑駁的十字架宛如一把真愛的鎖鑰,硬生生擊穿混沌歲月,狂哮怒吼誓將沉睡中的心上人驚覺。真愛難以割捨難以忽略,赤誠的心隨時接受愛人的檢閱。
崚嶒山嶽,載不動人鬼對決;皚皚飛雪,漂不清善惡之血;陰冥墓穴, 關不住生死之訣。當心靈的傷口漸漸癒合不再殘缺,當復仇的邪念慢慢寧靜轉而退卻,那是一番靈魂的升華情感的逾越。遠離塵世間無休止的紛爭商榷,一切復歸祥和宛如天籟之樂。不再拒絕,不再忘卻,這一次的抉擇終於正確。
本片的演出陣容可謂強大,除了男女主角外,更有基努 里維斯、莫妮卡 貝魯西、安東尼.霍普金斯、理察.E.格蘭特等大明星出任配角.
導演介紹
科波拉生於底特律,祖籍義大利,曾就讀於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影劇系,獲電影碩士學位。從1963年起開始獨立拍片,1970年他與諾思合寫的《巴頓將軍》劇本獲美國奧斯卡最佳編劇獎;1972年他導演的《教父》獲最佳影片獎,《教父》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使科波拉成為最受注目的年輕導演之一。1974年,科波拉的《對話》在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獲金棕櫚獎;同年,《教父》(續集)在美國獲得7項奧斯卡金像獎。70年代後半期是他事業的頂峰時期。八十年代他的事業慘敗,這迫使他在1990年拍了《教父》第三集,這部片子挽救了他的事業。
影片評價
本片服裝和美工之精美,使之帶上極度唯美主義色彩;但與之相比,主題卻顯得陳詞濫調,缺乏深度。神秘華麗近乎糜爛的鏡頭敘事,詮釋超越一切藩籬的絕美愛情故事。奧德曼的表演令人著迷,兩位年輕演員屬輕量級。
幕後花絮
·血漿的源材料是紅色果子凍。
·莫妮卡·貝魯奇飾演城堡中誘惑基努·李維斯的眾多女鬼中的一個,還有露點表演。·為了激發出更多的“表演火花”,當拍攝到范海辛抓到美娜和德考拉一場戲時,科波拉大導演在一旁大喊“妓女”、“婊子”等辭彙。
·安東尼·霍普金斯還在片扮演了另一個角色,告訴德考拉伊莉莎白的靈魂已經毀滅的牧師。講述得墨忒耳號船長故事的時候的話外音也是他配的。
·薇諾娜·瑞德最先看到了這個本來打算拍成電視劇的劇本,於是去找科波拉,而自從瑞德由於疲勞退出《教父3》的拍攝後他們已經6個月沒說過話了。科波拉同意拍這部片子,但是傾向於作製片人。影片的盈利足以彌補過去3年來科波拉電影工作室的2700萬美元的虧損。
·基努·李維斯進入城堡的鏡頭是反著拍的,以使這個場面顯得更加詭異。
·城堡里德考拉的畫像(基努進入城堡後提到的)其實是德國畫家Albrecht Dürer的自畫像,但是換上了加里·奧德曼的臉。
·扮演被帶到地下室的小女孩的小演員完全被Sadie Frost的吸血鬼扮相嚇壞了,只拍了一遍就拒絕再拍,結果科波拉和Sadie Frost不得不說了很多好話來哄這個孩子,以使拍攝能夠進行下去。
·Vlad王子的尖叫不是加里·奧德曼的,而是來自於朋克樂隊The Cramps的主唱Lux Interior。
·Sadie Frost染了自己的棕色頭髮,認為那太容易讓人想起薇諾娜.瑞德(她倆本來長的也很像),而瑞德本身的頭髮顏色是金色的。
·拍攝前科波拉開會讓主要演員們讀大聲朗讀原著小說找感覺,這項工作就花了2天時間。
·服裝設計師來自日本,整體造型有歌舞伎的感覺,為此髮型師花了相當長的時間,進行了非常痛苦而精細的工作,來製作加里·奧德曼的假髮。奧德曼的造型靈感來自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的畫作《The Kiss》 。
·拍攝吸血鬼舔基努剃鬚刀上的血那場戲時,加里·奧德曼喝得很醉,再加上是深夜拍攝,使得“情緒更為飽滿”。
·眾所周知薇諾娜.瑞德不喜歡加里·奧德曼,拍攝間歇她盡其所能躲開他。拍戲時她也時常抱怨某些鏡頭,並想讓那些親密場面儘量簡短。
·維戈·莫特森、安東尼奧·班德拉斯、安迪·加西亞都來試過德考拉一角。
·選角時科波拉曾公開表示對基努出演喬納森一角的不滿,他認為應該找一個年輕、性感,跟女孩們很來電的人出演這個角色。
·這是第一部在完全在非線系統上編輯的美國大片。
穿幫鏡頭
·在葬禮上,躺在玻璃棺材中的露西胸脯一起一伏的。
·當戰後歸來的德考拉坐在死去的伊莉莎白旁邊時,她躲避了一下。
·當德考拉咬米娜時,透過她19世紀的睡衣可以看到來自20世紀的比基尼式內衣。
·當喬納森逃走後,米娜上樓時我們可以看到范海辛正站在她的左邊等待上樓的信號。
·片中的豎琴琴弦是有顏色的,而維多利亞時代的豎琴琴弦沒有顏色。
·當德考拉用劍刺十字架時,一隻戴手套的手抓住了那把劍。
·在輸血那場戲,范海辛說到“蘭茨泰納療法”,那是1900年發表的,而影片中故事發生的時間是1897年。
演員介紹
加里·奧德曼
英國演員,生長在藍領家庭,曾經被學校退學,後進入演藝學校就讀。1981年開始參加電影劇及舞台劇表演,並於1986年獲最佳演員及新人獎。隔年在電影處女作《席德與南茜》中飾演嗜藥的搖滾龐克青年,又奪一座最佳新人獎。他是少數能夠準確表現美式腔的英國演員,擅長扮演反角。曾與女星烏瑪·瑟曼有過婚姻。
維諾娜·賴德
1971年10月出生於明尼蘇達州,父母是60年代的嬉皮士——熱愛自由,反對主流文化。他們
以一座明尼蘇達州的小鎮的名字作為女兒的名字。薇諾娜從小受到家庭的溺愛,生活十分美滿幸福。在是作家的父親的影響下,她從小就酷愛看書,掌握了大量知識。而幼年時對經典電影的迷戀,使她下決心要當一名演員。上高中後,她加入了學校的劇團,活躍在戲劇舞台上。她具有極好的表演天賦,又十分肯虛心鑽研學習,高中畢業後,就與經紀人簽約拍電影。
在好萊塢眾多女星中,要在不同時期獲得偉大導演的賞識實屬不易,但薇諾娜卻可以獲得不同領域導演的一致讚賞,不管是喜劇、科幻、恐怖、或是使壞,薇諾娜瑞德都在用盡全力,努力的扮演一個女演員的角色。1988年《甲殼蟲汁》一片使觀眾注意到這個有著一雙慧黠大眼的女星。在演過多部少女片後,1991年接演吉姆·賈木許的《地球之夜》正式邁入成熟角色,而次年大導演柯波拉的《驚情四百年》更將她推上票房明星的地位,自此成為好萊塢新一代的接班女星之一。
長相甜美的賴德,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不知迷死多少年輕影迷,帥哥約翰尼·德普、才子馬特·戴蒙都曾是她裙下的不二之臣。
雖然被上天無限眷顧,現實中的薇諾娜卻相當反叛,甚至因為盜竊而引起軒然大波,也因此嚴重影響了她近年在影壇的發展。這幾年她重整旗鼓,以全新的心態和形象開展事業。
安東尼·霍普金斯
英國演員,早年在卡第福音樂戲劇學院就讀,退役後又進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繼而在勞倫斯·奧立弗領導的國家劇院中逐漸嶄露頭角,也開始在影視方面發展。1992年他以《沉默的羔羊》奪得奧斯卡影帝,創事業巔峰。其後主演了一連串優秀文藝片。為了表彰他對電影的傑出貢獻,英國女王授予他爵士頭銜。2000年3月加入美國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