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揚

吳興揚

吳興揚出生在浙江省寧波市,父親是一個船工,由於船工的工作經常受季節性的影響而失業。浙江省寧波在1930年的中國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為了謀生,吳興揚隻身來到了上海。到上海以後,他對織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把一件破損的衣物織補的天衣無縫成了他最大的滿足。

人物簡介

舊上海的“西摩路”(今陝西北路)上有家叫“普蘭德”的洗染店,店裡有位寧波人織補師傅,名叫吳興揚,為人詼諧幽默,有一套織補本領,從玻璃絲襪到羊毛衫、台灣席、絲絨旗袍等衣物,一經他手,無論是挑絲、鉤破、蛀洞、霉斑等,都能“補舊如新”“天衣無縫”。
吳興揚
吳興揚

經歷

學藝

在吳興揚四年的學徒生涯即將結束時,他的手藝已經在上海灘小有名氣。織補簡單的說,就是把受損害的織物,重新修好。它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就是織物被修補過後,看不出修補的痕跡,這其中最難的就是絲綢的織補。絲線極細,修補被損害的地方,必須接好每一根絲,多一根,少一根都會露出痕跡。

勤奮好學

40年代初,美國青年霍爾在西摩路口開了家“普蘭德乾洗店”,決定要招一些織補工,但有一個條件,要招的人必須懂得英語。吳興揚便偷偷地自己花錢,補習了三個月的英文,報名後經考試被錄用了。憑著他工作認真,頭腦活絡,手藝高超,每個月能掙到75美元

受邀北上

1956年,英國工黨領袖埃德林來訪時,他的一件衣服在東城區一家較大的洗染店清洗時被燙壞了,當時外交部提出賠償,他說不要賠,一件衣服沒關係。後來他在香港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拿出了那件衣服,說:“這種尼龍絲衣服在我們西方很普通,可中國卻不認識這種料子,結果給燙糊了。他們連這種料子的性能都不了解,還能紡出來嗎?所以,我認為中國是很落後的。”這件事很快就被周恩來總理知道了,他問當時的副總理李先念,中國是否有更好的洗染店,李先念告訴他:有,在上海。於是不到一個月,吳興揚便隨普蘭德遷到了北京,這年他31歲。

替人民大會堂巧縫檯布

1958年國慶節前夕,中央領導要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一批外國代表。但會見用的桌子太大而沒有合適的檯布。呢子檯布共有12塊:6塊是紅的,6塊是綠的。桌子有12米長、4.8米寬,於是有人說:“長度沒問題,主要是寬度解決不了,因為機器的幅度有限。”

當時有人建議,用縫紉機把這些呢子連線起來,但遭到領導反對,因為太難看。後來又考慮繡上花草,把接縫蓋住,但又覺得不嚴肅。這些檯布最後送到了吳興揚手裡,這時距使用日期只剩下5天了。他帶了3個徒弟住進人民大會堂,縫好了這塊檯布。

來訪的一位紡織專家看到檯布後,很奇怪地問:“你們中國有那么大的機器嗎?怎么能織出那么大的檯布呀?”翻譯告訴他,我們有一種織補技術,可以把幾塊呢子織補在一塊兒,你要多大我們可以給你拼多大。於是專家趴在桌子上,翻來覆去地找那個接縫,結果他失望了。

給尼克森夫人織補絲巾

吳興揚沒有想到,在他四十七歲的時候,他的手藝會免除了一個嚴重的政治事件。1950年,暴發了韓戰。1970年,中美關係因為桌球而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終於,在1972年,促成了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對於當時和西方隔絕的中國來說,這是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在北京,所有與尼克森來訪有關的部門,都為此作了充分的準備。吳興揚所在的“普蘭德”洗染店,負責為尼克森總統及其龐大的代表團清洗服裝。每個人比平常都加倍地小心。終於有一天,出事了。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時,代表團的一部分衣物在北京飯店清洗。一天,一位師傅熨燙一條天藍色絲巾時,一烙鐵下去,一個角上的46朵花就粘在了烙鐵上了。當得知這條絲巾是尼克森夫人的,那位工人嚇得出溜到了案桌底下。這個事件被稱為絲巾事件,有關部門的負責人認為處理不好,會給中國乃至中美關係帶來不利影響,所有人都感到了極大的壓力。此時,也正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有人想到了的吳興揚。

“如果燙壞了一個洞,我可以織上一些花,但這個角的兩層絹紡卻是被烙鐵烙壞了,這下可麻煩了。但翻來覆去一看,發現這條絲巾對面相稱,花紋也是對稱的,這就有辦法了。”經過冥思苦想,吳興揚終於想出了解決方案,他先後找到當時的化纖研究所和紡織纖維研究所,尋覓絲巾上的那種紗線。

兩個研究所立即組織人員尋找並染出了幾十種顏色的纖維。從下午四點一直到第二天中午十二點,,吳興揚終於織補好了這條絲巾。

在歸還絲巾時,外辦接待人員如實向總統夫人做了解釋:“很抱歉,夫人,你的那條絲巾在我們熨燙過程中不小心燙糊了。”總統夫人一聽,馬上皺起了眉頭:“唉呀,別的絲巾給我燙糊一百條、一千條都沒關係,惟獨這條絲巾不應該給我燙糊,因為這是我結婚時用過的,是紀念品,平時我在美國也不戴……”接待人員又告訴她說:“夫人,雖然絲巾燙糊了,但我們有一種特殊的織補工藝,又給織補好了,請您過目。”

尼克森夫人接過絲巾,仔細觀察一番後並沒有發現任何破損,便認為是在和她開玩笑。接待人員提醒她,拿到燈下再看看,她才拿到燈下仔細一照,果然隱隱發現了銜接處,於是夫人又笑了起來,說:“想不到你們中國有這么高超的織補技術。我要將這條絲巾拿到美國博覽會展覽。”據說,這條絲巾至今還在一個展廳陳列著。

為毛主席織補中山裝

上世紀50年代,國內經濟很困難,毛主席一套較新的中山裝只有在正式場合或者接見外賓時才穿著,穿後便送到普蘭德去洗染熨燙,以備下次再穿。毛主席的這套外衣多次洗燙後,衣袖的肘部壞了,每次織補時,吳興揚都將磨損處仔細剪去,然後悉心地用放大鏡對照,一針一線地按照紋路再織補好,如果不說明,大致一看,看不出有修補的痕跡。毛主席曾對他說過,“你織得很好哇!有你給我織補衣服,我就不需要再做新的了。”

學之於民,還之於民

1987年,吳興揚退休後,在家裡開了一個織補服務店,他要把學到的織補技術,“學之於民,還之於民”,發揚餘熱,讓晚霞煥發光彩。如今,他的顧客都是些普通人,他的“織補大王”美名也在老百姓中流傳開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