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老師說文解字

吳老師說文解字

《吳老師說文解字》是由吳桐禎編著的一本書籍。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為了讓大家一目了然,本書採用了問答的形式。這些問答主要涉及在報刊雜誌、電視廣播以及教學中經常用錯和解釋錯的詞語,還有人們日常容易產生疑問的詞語。本書指出常見的詞語錯誤,並對這些詞語進行追本溯源的分析,既讓讀者了解這些詞語的本源,又讓讀者了解它的發展;既了解它的“字面義”,’又了解其中所隱含的“制約因素”,“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地理解這些詞語,起到“糾錯消疑”的作用。

作者簡介

吳桐禎,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優秀語文教師,曾任北京市語文教學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語文教學法研究會培養語文自學能力研究中心學術顧問。主編並出版了《語文自學教材》、《教學指標》、《中學生閱讀訓練序列》、《中學生作文訓練序列》、《語文自學能力培養法》、《少年古詩詞選讀》、《培養語文自學能力教學法》(錄像帶)、《特級教師語文輔導》(VCD)等多部關於語言、文字類的書籍及錄像帶、VCD等。

圖書目錄

A
“哀鴻”為什麼能比喻流離失所的災民?
“愛屋及烏”是因愛屋子而連屋上的烏鳥也愛嗎?
“安分守己”是守自己的什麼?
為什麼是“按部就班”而不是“按步就班”?
B
兩方拉一條粗繩,為什麼叫“拔河”?
“拔雲眼中釘”寫成“拔去眼中丁”對不對?
為什麼用“百尺竿頭”比喻極高處?
為什麼失敗稱為“敗北”?
是“板蕩顯忠臣”還是“坦蕩顯忠臣”?
和某人只見過面無深度為什麼稱為“半面之識”?
女婿是因為不是親生子才稱“半子”嗎?
為什麼“爪牙”由原來的褒義詞發展到今天變成了貶義詞?
鮑魚不是名貴魚嗎,為什麼用於“鮑魚之肆”?
為什麼稱始祖為“鼻祖”,稱遠孫為“耳孫”?
為什麼要慎用“閉門羮”這個詞?
為什麼用“必操左券”預祝人勝利或判斷人必獲勝利?
“陛下”、“閣下”為什麼含有尊敬之意?
“表寸心”是謙詞嗎?是表達一點兒心意嗎?
勃然變色”是因為發怒而變了臉色嗎?
“不信邪”是古語還是今語?
“不可一世”的“一世”是一個世界嗎?
“不可思議”是貶義詞嗎?
“不以成敗論英雄”是人失敗後的自我安慰之語嗎?
“不屑”的“屑”與“紙屑”的“屑”含義相同嗎?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寡”是指財富少嗎?
不齒於人”是不被人們提起嗎?
“不修邊幅”是衣裳邊兒破了而不加以修理嗎?
C
“慘無人道”、“慘不忍睹”的“慘”都是悽慘的意思嗎?
“蒼黃”與“變化無常”何乾?
“蒼生”為什麼被指代老百姓?
“草長病牛羊”這句話合理嗎?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字面義和實指義有多大距離?
“差強人意”是稍稍不讓人滿意嗎
“車載斗量”不是載的少嗎?為什麼卻是形容多的?
“沉魚落雁”是魚、雁嫌自己不美而沉、落嗎?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池魚”是怎么回事?
“乘龍佳婿”說的是誰乘龍?
“魑魅魍魎”是四種怪物嗎?
“痴人說夢”是痴呆人說夢話嗎? 
為什麼“尺布斗粟”可以指兄弟不和?
“出類拔萃”的“萃”是精華的意思嗎?
“出人頭地”是高出人一頭的意思嗎?
為什麼要慎用“處心積慮”一語?
為什麼用“吹牛”指愛說大話,用“拍馬”指取悅於人?
為什麼稱捧人為“吹噓”?
“蠢蠢欲動”是蠢笨的敵人(壞人)準備搗亂嗎?
D
為什麼稱行(hang)家裡手為“大方之家”?
“大手筆”、“如椽之筆”、“椽筆”、“大筆”含義相同嗎?
“大放厥詞”的“厥”是錯誤的意思嗎?
“大器晚成”的“器”指的是器具嗎?
“大觀”可以指人嗎?
文章為什麼論塊,為什麼有“大塊文章”之說?
為什麼“大快朵頤”能形容吃得很滿意?
為什麼不可輕易地稱呼人為“大師”?
“待人接物”是對待人和接受物嗎?
“待字閨中”的“字”是指婚書嗎?
丹心碧血”的“碧”為什麼能形容血的顏色?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哪句話正確?
“道聽途說”只是在路上聽到了別人說的話嗎?
為什麼用“登龍門”稱頌考試達到某一等級者?
“雕蟲小技”的“雕蟲”指的是文章嗎?
哪一種情況才算是“掉書袋”?
女婿為什麼稱“東床”,又稱“令坦”?
“東”、“西”是兩個方位詞,為什麼合起來倒成了一切物件的泛稱?
“東道主”、“東家”、“做東”,為什麼凡與主人有關的都與東有關?
“動天地,感鬼神”只能用來形容英雄人物嗎?
形容人膽大常用“斗膽”,是由文學誇張而來的嗎?
“獨占鰲頭”為什麼用龜鱉之頭代指第一?
獨眼者與龍有什麼關係?
為什麼隨意編造叫“杜撰”?
是“歡度春節”還是“歡度春節”?
“頓開茅塞”的“茅塞”是比喻人的頭腦的嗎?
“咄(duo)咄逼人”的“咄咄”是指兇狠的話嗎?
E
凡是壞訊息都可用“噩耗”指代嗎?
“恩同再造”的“再造”是再造一個“我”嗎?
“耳提面命”的“提”是拎著嗎?
F
“發憤”與“發奮”含義相同嗎?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是防備百姓說話嗎?
風雪載途”的“載”是裝載的意思嗎?
“風聲鶴唳”只是兩種聲音,為什麼能有驚慌失措的意思?
“風馬牛不相及”一詞為什麼要慎重使用?
“風流”為什麼既是褒義詞又是貶義詞?
“馮婦”是女子嗎?
“膚淺”是像肉皮兒那么淺嗎?
為什麼說夫婦如賓友,兄弟則如手足?z
只是被判了死刑但尚未執行的人能說他“伏法”了嗎?
“斧正”作為謙詞謙在何處?
帝王的女婿和馬有什麼關係?
G
“甘拜下風”與“五體投地”含義相同嗎?
“肝膽相照”的“肝”和“膽”怎么能相照?
“剛愎(bi)自用”的“自用”是自作主張嗎?
“高足”為什麼用“足”代指弟子?
“高屋建瓴”的“建”是修建之意嗎?
“各得其所”的“所”是處所嗎?
鉤玄提要”的“玄”與“要”含義相同嗎?
“狗尾續貂”可以理解為以壞充好嗎?
“呱呱墜地”的“呱”應怎樣讀?
“沽名釣譽”、“待價而沽”,兩詞語中的“沽”為什麼語義正相反?
“骨瘦如柴”是說骨頭很瘦嗎?
“冠冕堂皇”的“堂皇”是形容“冠冕”的嗎?
“鬼才”和“人”怎么能掛上鉤?
“國寶”與“國器”沒有區別嗎?
H
“孩提”是“提孩”的倒裝嗎?
為什麼稱男子為“漢子”?
“沆瀣(hang xie)一氣”能比喻氣味相投嗎?
“河東獅吼”可用來比喻一切兇悍女人嗎?
“和為貴”的“和”是和睦、和平之意嗎?
“哄堂大笑”是笑聲充滿一個大堂嗎?
為什麼用“花甲”指六十歲?為什麼婦女懷孕可稱“身懷六甲”?
是“畫虎不成反類狗”還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華氏同功”、“扁鵲再世”、“和緩之家”均可用來稱頌良醫嗎?
“化干戈為玉帛”的“干戈”怎么能成為“玉帛”?
“患得患失”既已“得”著了,為什麼還“患”?
“黃泉”的“黃”是因為泥土是黃色的緣故嗎?
可以用“黃雀在後”比喻民警抓獲盜竊犯嗎?
“回天之力”、“無力回天”的“回天”,是把天翻轉過來嗎?
使出“渾身解數”是使出全身的解脫方法嗎?
J
今天稱職務的高低時用“級”,這“級”由何而來?
“疾風知勁草”的“疾風”與“勁草”各代指什麼?
急於星火”的“星火”與“急”有何聯繫?
對於“表演藝術家”的“家”,現在是否有濫用的情況?
“間不容髮”為什麼能比喻極其危險?
“將領”和“將軍”有區別嗎?
“結髮夫妻”的“結髮”是指夫婦倆的頭髮纏在一起嗎?
為什麼“解鈴還須系鈴人”? ’
墨塊上所印的“金不換”是墨塊的品牌嗎?
“斤斤計較”是一斤一斤地計較嗎?
“涇渭分明”的“涇”與“渭”,哪個清哪個濁?
四國賽中中國女足名列第四.可稱中國女足“敬陪末座”嗎?
“赳(jiu)赳武夫”能用來形容英雄人物嗎?
為什麼稱皇帝為“九五至尊”而不稱“一百至尊”?
“舉案齊眉”怎么有了夫妻相敬的意思??
為什麼稱優秀演員為“角(jue)兒”?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指彼此間不親密嗎?
K
凡創立學派的人都與“開山”有關嗎?
“康莊大道”可以實指人走的真正大道嗎?
“春宵一刻值千金”的“刻”與今“一刻鐘”的“刻”相同嗎?
“空穴來風”是從洞穴里來的風嗎?
“空洞無物”是貶義詞嗎?
“不積跬(kuI)步”是不積累半步嗎?

書摘插圖

A
“哀鴻”為什麼能比喻流離夫所的災民?
“哀鴻”源於《詩經·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意思是說:大雁飛呀飛,嗷嗷其聲悲。這些賢明的人,說我真辛勞。“哀”取自詩的第二句,有悲傷、痛苦之意;“鴻”取自第一句,即鴻雁。鴻雁是候鳥,它要秋去南方,春去北方,有流離之苦。韓愈在《鳴雁》詩中用“嗷嗷鳴雁鳴且飛,窮秋南去春北歸”表達災民流離之苦。因此,後人用“哀鴻”比喻流離失所、痛苦不堪的災民。
“愛屋及烏”是因愛屋子而連屋上的烏鳥也愛嗎?
從字面上講是這個意思,但不能這樣理解。“愛屋及烏”是從《尚書大傳·大戰》的“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或王守仁(《象祠記》中的“君子之愛若人也,推及於其屋之烏”節縮來的。它的原義,前者是:愛人,同時也愛了這個人屋上的烏鳥,後者是:君子愛人,推及到愛他屋上的烏鳥。所以“愛屋及烏”的“愛”是愛人,“及烏”是推廣愛的意思。《象祠記》中的那句話是由靈、博兩個地方還保留有“象祠”引出的。象是古代舜的同父異母兄弟,傳說象對父母不孝,對他哥哥舜傲慢不敬。但為什麼靈、博兩地還保留著象的廟,對象很尊敬呢?於是王守仁推想:君子的愛人推及於愛他屋上的烏鳥,更何況對待聖人(指舜)的弟弟呢?如果把“愛屋及烏”的“愛屋”理解為愛屋子,那就大失原義了。
“安分守己”是守自己的什麼?
“安分”是安守本分,如白居易《詠拙》:“以此自安分,雖窮每欣欣。”“守己”與“守身”相近。“守身”是潔身自愛,使不為外物所移。《孟子·離婁》有:“守孰為大,守身為大。”後由“守身”推“守己”,可以認為:“守己”乃是遵守合於自己身份的規矩,不越格。“安分守己”則可理解為:安於本分,遵守合於自己身份的規矩。“安分守己”多見於明清的小說中。如《古今小說·宋四公大鬧禁魂張》的“如今再說一個富家,安分守己,並不惹事生非”即是。
為什麼是“按部就班”而不是“按步就班”?
因為“按部就班”由《文選·陸機<文賦>》:“然後選義按部,考辭就班”中節縮而來。“部”是門類的意思,如“經、史、子、集”即是四部;“班”是排列等級,引申為依次,《國語·周語上》:“太史贊王,王敬從之。王耕(ba),班三之,庶民終於千畝。”是說:太史在前引導,天子恭敬地跟在後面。天子耕一下,百官依次每人耕三下,輪到庶民就耕完了整片籍田。其中的“班”即是依次之意。這樣《文賦》中的那句話直譯就是:然後選擇意義按照門類,考究詞句依照次序,意譯就是:寫文章時結構要安排得當,選詞造句要合乎規範。“按部就班”也用來形容做事按照一定的順序。如將“按部就班”改為“按步就班”,則不是《(文賦》所指的原義了,可理解為:按照步驟,依照次序。按照“語言是發展的”這一規律,雖失原義,亦非大謬,但應以貼近原義者為佳。
兩方拉一條粗繩,為什麼叫“拔河”?
《隋書·地理志下》中有這樣的記載:“楚又有牽鉤之戲,雲從講武所出。楚將伐吳,以為教戰。”其中的“牽鉤之戲”即是演變成為拔河遊戲的最早的活動。這一活動起源於水軍,通過這一活動,水軍既可娛樂健身又可“講武”“教戰”(實戰演習)。活動形式是人和船之間的拖拔。後來這種活動由水上發展到陸地,由水軍發展到民間;由拖船(牽鉤)改為兩方拉一條粗繩。由於這種活動由水中、由“講武”“教戰”演變而來,再加上這種活動確實可以鼓動兩方“力拔山河”之氣,所以有人就給起了“拔河”這樣一個氣勢磅礴的名字。據《新唐書》、《資治通鑑》等書可知,“拔河”這一活動也被引入宮廷。從《封氏聞見記》一書所述的情況看,當時“拔河”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和今天一樣,用長四五十丈的粗繩,由兩方參賽人對面而挽,中間立大旗為衡量粗繩移動的標誌點,以顯示粗繩的中點向哪一方移動從而決定勝負,另一種是粗繩的兩頭分別分出許多小繩套,可以套在人的肩膀上,然後兩方的人同時背對背向前拖,被拖得倒退的一方為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