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春

吳繼春

吳繼春(1915-2001),女,河南新縣人。曾任河南省羅山縣宣化店指揮部醫院醫務主任,新四軍二師四旅被服廠黨支部書記。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1930年參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河南省羅山縣宣化店指揮部醫院醫務主任,新四軍二師四旅被服廠黨支部書記,第三野戰軍二十五軍供應站營業股股長,南京軍事學院戰役系家委會黨支部書記,西藏軍區政治部直工部幹部科科長,福州軍區真政機關工作科科長。

吳繼春的故事

吳繼春這個名字

吳繼春這個名字,對淮南抗日根據地四支隊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她是紅二十八軍堅持三年游擊戰從山上走下來為數不多的女紅軍戰士。這裡只敘述她在三年游擊戰中的鮮為人知的一段革命生涯。

吳繼春出生在河南新縣新集區沖天泵鄉金河村一個貧苦人家,生活非常貧困,經常是食不果腹,由於家境生活太艱難,兩個姐姐被迫送人家做童養媳。幾個哥哥很小就給地主家放牛、幫人種地、打長工,受苦挨餓是常事,她從小在家跟母親和兄長務農。對她打擊很大的是兩個姐姐先後被婆家折磨死,四哥因參加米廠暴動被國民黨殺害了,因而在她幼小的心靈里,常想為什麼富人這么狠毒,窮人這么受苦,尤其是婦女還常受丈夫和公婆的打罵,對男女不平等想不通。1930年夏天,湖北黃安來了共產黨,為窮人謀利益,打土豪劣紳,分田地,男女平等,婦女還能得到自由。她想,共產黨啥時到我家鄉就好了,我們窮人和婦女只有參加共產黨才有出頭的日子。1930年9月紅軍解放了新集城,鄉下成立鄉農會、婦女會、少先隊和自衛軍,只有15歲的她毅然報名參加少先隊工作。

1931年3月吳繼春帶頭報名參軍,離開家鄉到鄂豫皖紅四方面軍後方醫院第一分院當看護,從此成為一名紅軍戰士。經過培訓學習,她很快就掌握救治傷病員的外科技術,被分配到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第三分院當看護、看護長,又在羅山縣指揮部醫院代醫務主任,經常在前方打仗時帶擔架隊,冒著生命危險搶救負傷人員。1931年10月經秦基珍、秦基蓮二同志介紹加入了共青團,後又加入了共產黨,入黨後她更堅定的樹立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的信念。

1932年5月份,她在羅山宣化店指揮部醫院參加了獨立團攻打揚萬店、彭辛店等戰鬥。6月蔣介石調動了30萬軍隊親自指揮對鄂豫皖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妄圖一舉消滅紅四方面軍。由於張國燾極力推行王明“左”傾錯誤路線、導致第四次反“圍剿”鬥爭失敗,紅四方面軍主力被迫於1932年10月撤離鄂豫皖根據地越過京漢鐵路開始戰略大轉移,後方總醫院也隨軍西征,為了照顧不能走的重傷病員,吳繼春被留在紅二十五軍後方醫院負責護理傷病員工作。主力西征後,國民黨“圍剿”更加殘酷,在根據地內實行“三光政策”,大多數醫院遭敵人破壞,不少醫務人員、傷病員慘遭敵人殺害,根據地越來越小,人力、物力、財力都很困難,當時衛生工作也處於非常艱難時期,留下的醫院多數分散隱蔽在深山野林里,缺醫少藥,條件非常差,常用茶葉水、鹽水以及草藥代替藥品給傷病員換藥,沒有糧食就用山果、野芹菜、草根、樹皮充飢。1933年5月,吳繼春同志調到紅二十五軍七十五師二二五團醫務所當醫務員,參加了湖北七里坪戰役,郭家河、潘家河、揚泗寨等戰役。尤其在七里坪的戰役中,仗打得很激烈,傷員很多,她不分白天、黑夜地搶救傷員。在嚴峻的鬥爭形勢面前,吳繼春經常出沒在戰鬥第一線,有時一人負責好幾名傷員的轉移,有時背著傷病員就走,但她從不叫苦叫累,以頑強的毅力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在鄂豫皖省委的領導和廣大民眾的支援下,紅二十五軍縱橫在大別山區,不僅粉碎了敵人的“清剿”,還部分地恢復了喪失的根據地並開闢了部分新的根據地。

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根據黨中央和周恩來副主席的指示精神、決定進行戰略轉移,從河南、陝西南直插到陝北。?紅二十五軍醫院也隨主力一起西征,當時吳繼春再次被留下照顧不能隨部隊走的傷病員。紅二十五軍主力走後,國民黨蔣介石對我根據地紅軍進行瘋狂的“清剿”,1935年1月留下來的紅軍部隊和游擊隊重建紅二十八軍,由此展開三年游擊戰,國民黨反動派為了消滅這支新的紅軍主力,調兵遣將進行“追剿”,企圖消滅紅二十八軍。革命進入了極端艱苦的時期,在山林中的後方醫院遭襲擊和破壞,損失很大,敵人包圍攻擊我們的後方好幾個分院和醫務所,醫務人員和傷病員遭殺害。

1935年7月,吳繼春所在的紅二十八軍後方醫院由於叛徒的出賣,國民黨突然偷襲了韭菜溝,院長林之翰和政委熊得安(女)組織同志們一面抗擊敵人,一面分散突圍,奮勇抵抗,戰鬥從拂曉一直打到下午4點多,醫院20多人壯烈犧牲。政委被敵人打傷後又被剪去左耳,慘遭殺害;林院長身負重傷,他愛人朱淑良也壯烈犧牲,吳繼春隨林院長連同他4歲的幼女林光明、看護和勤雜人員共19人一同被俘。在途中林院長通過觀察得知偷襲醫院的國民黨軍隊是張學良東北軍112師部隊(當時張學良部隊一般不殺醫生和看護),林院長囑咐她不要懼怕敵人的窮凶極惡,堅決不向敵人說實話,只說家窮吃不上飯到醫院當看護,其他什麼都不知道。所以吳繼春在受審中始終咬定自己年齡小,當看護為了有飯吃。在軍法處關了20多天,後關在黑牢里4個月,審問和拷打多次,沒有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結果判了幾個月的徒刑,罰做苦工。不管敵人怎么嚴審,她從不向敵人屈服和妥協,敵人始終未從她嘴裡得到任何有價值的口供。6個月刑滿(1936年4月)她被家人保釋出來。回到家中不久,紅二十八軍後方鄂東北道委會派便衣隊胡明同志來看她,讓她在家中做革命工作,但不久又被敵人發現,她再次被捕,坐牢10天,經三次拷打審問,她始終咬定“我不知道”。後來國民黨把其他人全部槍殺了,她也被押赴刑場陪綁。後被同族的一個叔叔吳典章(聯保主任)保出來。7月民團派十幾個團丁帶槍將吳繼春搶去跟民團的頭頭龔智富做老婆,她在婚禮上打鬧,誓死也不跟他成親,並砸傷了龔,姓龔的只好送她回家。回來後吳典章對她不放心,白天讓她在家幹活,晚上關在民團炮樓里。在8月的一個夜晚,我鄂東北道委會又派胡明等同志帶便衣隊把她從炮樓里搶回部隊,安排到鄂東北道委會醫院工作。經歷了兩次被俘、坐牢,多次嚴審、拷打,又經歷了刑場陪綁,更堅定了她的革命意志,使她明白了許多道理,她決心要加倍努力工作,用實際行動報答黨和部隊的恩情。

1936年的秋冬季,在國民黨“清剿”下,紅軍醫院的處境更加困難,部隊整天處於游擊狀態,山上呆不住就化整為零,有些醫務人員被分配到主力部隊,隨軍為傷病員醫治,有些傷病員只能就地安置,女醫務人員下山化裝成老百姓,隱蔽在民眾家裡,吳繼春當時安排在一老鄉家做掩護,白天在田裡幹活,晚上回來給傷病員治療,由於傷病員住的比較分散,她每天都要一村又一村,一家又一家的跑著給他們治療。她最高興的事就是能醫治好傷員的傷,讓他們重返部隊,她總是盡職盡責,不知疲倦地工作,經過幾個月的精心治療和護理,先後有十多個傷病員傷愈後就回到部隊或便衣隊繼續參加戰鬥打擊敵人。

1937年“七七”事變後,紅二十八軍從山上走下來,東進抗日,被改編為新四軍四支隊,吳繼春在支隊醫院做醫藥工作。她全身心的投入到抗日戰爭的烽火中,並成為四支隊醫療救護工作的骨幹。《新四軍衛生工作史》一書中有段專門描寫四支隊東進後第二後方醫院的記錄:“當時在第二後方醫院有吳繼春、胡開彩、彭玉蘭等,他們有豐富的戰傷醫療護理工作經驗,有深厚的階級感情,對在收治大量傷病員工作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埋頭苦幹、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髒、全心全意醫治護理傷病員,得到傷病員的稱讚和多次受到上級的好評。”

1938年11月以後直到1945年8月抗戰八年,吳繼春同志因工作需要先後調動工作多次,改行多次,不論是在留守處的婦女工作隊,還是在四旅被服廠任黨支部書記,從不講資格,發揚老紅軍的優良傳統作風,無條件服從組織安排,乾一行,學一行,愛一行,她總能克服各種困難,把每項工作做好,多次受到部隊的獎勵和領導表揚。

金剛台上英雄八姐妹

1935年6月,中共皖西道委(道委書記劉明榜)、中共商(城)南縣委領導婦女排和游擊隊,轉移到大別山金剛台的朝陽洞,紅軍家屬和當地進步婦女組成“金剛台上婦女排”,堅持武裝鬥爭,保衛紅色根據地。“金剛台上婦女排”的戰士們,住山洞、吃樹皮、嚼草根,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奮勇衝殺,以驚人的毅力與無情的大自然和疾病進行頑強鬥爭,有力地配合了商南縣委和游擊隊、便衣隊堅持根據地鬥爭,直到最後勝利。婦女排的史玉清、袁翠明、范明、彭玉蘭、方立明、胡開彩、陳發新、 吳繼春被人們譽為“金剛石上英雄八姐妹”。金剛石滿山上的足跡和彈跡,記載著她們的英雄業績。2009年末,河南商城縣文物普查隊在該縣金剛台鄉劉小坳村金剛台山上,發現“金剛台上婦女排” 舊址。

吳繼春 吳繼春

金剛台位於“青分楚豫天地小,壓嵩衡古今雄”的大別山脈腹地,地處金寨、商城兩縣交界處,海拔1584米,山高林密、地勢險要。自古以來素有“採茶,割漆,挖草藥,一天出三寶”的美譽。正是因為其險惡的地理環境和惡劣的自然氣候,才會在紅色的革命年代中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1934年11中旬,紅25軍奉命長征,撤離鄂豫皖根據地後,國民黨軍隊開始瘋狂地對根據地進行反覆“清剿”,僅存的幾塊狹小蘇區屢經摧殘已基本成了“無人區”。為保衛蘇區,中共皖西北道委將留下的紅軍零散人員和部分武裝編為紅218團,並以此為基礎重建了紅28軍,此後,面臨敵人猖獗瘋狂的圍剿,留守在根據地的紅28軍在與上級失去聯繫的情況下,依靠金剛台,與地方武裝、便衣隊密切配合,堅守在鄂豫皖邊區,進行著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1935年3月和6月初,皖西北第一、二路游擊隊在敵人反覆圍剿下,分別從赤南、赤城東移至霍山、潛山、太湖地區,敵人遂進一步侵占赤南、赤城兩塊根據地。隨著革命武裝鬥爭範圍的逐步縮小,金剛台一度成為了戰士們繼續堅守的堅強後盾——進可攻,退可守,非常有利於對敵作戰。當時的形勢十分嚴峻,於是縣委決定:以金剛台為依託,廣泛發動民眾,繼續堅持鬥爭,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打擊與牽制敵人,為主力紅軍籌集給養並配合戰鬥。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1935年6月下旬,赤城縣委臨時負責人張澤禮率手槍隊及縣委留守人員在金剛台上的鐵瓦寺成立了中共商南縣委員會,將所有工作人員編成商南遊擊大隊,下轄兩個分隊:一個手槍隊和一個婦女排,共七十八人,依託金剛台,與敵人開展游擊戰爭。婦女排在金剛台上吃野菜,嚼草根,穿密林,臥冰霜,機智勇敢的同敵人周鏇了三年之久,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牽制了大批敵人,有力的配合了商南縣委和便衣隊堅持根據地鬥爭,成為了堅持游擊戰爭的中堅力量。

即便在這種惡劣的環境裡,戰士們仍然苦中作樂,編出了很多反映革命鬥爭的歌謠,生動的描寫出革命者堅定作戰的信念。其中有一首歌謠這樣寫道:“山溝石洞是我家,樹枝稻草蓋身上,山菜野果能當糧,三天不吃打勝仗”。這首歌謠反映就是當時由紅軍家屬和當地進步婦女組成的“金剛台婦女排”——這樣一支全部由婦女同志組成的特殊隊伍,在革命戰爭年代留下了一段“巾幗不讓鬚眉”的傳奇故事。在那段艱苦的歲月里,本來物資儲備就很少,加之敵人封鎖越來越嚴,後勤保障問題顯得尤為嚴重。婦女排們只好摘野菜,采野果。尤其是到了冬天,金剛台的氣候是“六月天穿棉襖、十冬臘月凍死雞”,但她們還是穿著一身破衣服,甚至靠吃草根皮充飢。有戰士受傷後,沒有消炎解毒藥水,婦女排們就找來金剛台的寶貴藥材,用山茶、草藥煮沸後代替。遇到傷勢嚴重需要手術的,沒有手術刀,婦女排就想到用針、獸骨片代替。就這樣婦女排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奇蹟般的治癒了幾十名受重傷的戰士們重返戰線。因此,在三年的游擊戰爭中,婦女排除了必要時參加戰鬥外,有力的完成了收容、護理傷病員和縫製鞋帽等後勤工作,直到最後取得勝利。

艱苦的環境不但沒有擊垮婦女排,相反地,她們所表現出來的英勇氣概令敵膽寒。婦女排同志中有一名是縣委書記的愛人晏來香,1936年秋的一天下午,晏來香和十幾個戰友在金剛台西貓兒石一帶碰到敵人搜山,由於前幾天大家就體力不足,精疲力盡,只好躲進一片樹林裡。然而敵人馬上就向這片樹林方向搜來,為了保護同志們,晏來香衝出叢林,朝著另外一個方向跑去引開敵人。最後,敵人追趕她跑到一處懸崖邊,晏來香無處可走,為了不當俘虜,她毫不猶豫的縱身跳下懸崖,英勇犧牲。這種捨己為人的壯舉還發生在婦女排中一位初為人母的同志——張敏的身上:當年冬天,大雪籠罩了金剛台整座大山,紅軍婦女排因敵人嚴密封鎖,缺吃少穿,只好挖草根充飢。山下敵人上山搜山,婦女排轉移。張敏懷抱著嬰兒,因為缺少奶水,孩子餓的直哭泣。為了不暴露目標,保護其他同志的安全,張敏將乾癟的奶頭塞進孩子的嘴裡,緊緊捂住,最終孩子窒息而死。敵人走後張敏仍摟著孩子冰涼的屍體不願放下,她流著眼淚不停重複地說:“孩子,不是娘不疼你,實在不能留你了!”同志們紛紛安撫張敏,流著眼淚,強忍悲傷將孩子的屍體埋葬。為了組織,她們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和骨肉,被後人們光榮地譽為 “金剛台上英雄八姐妹”。而這樣的故事,在金剛台上還有很多很多。

金剛台的塊塊巨石,鐫刻著烈士們的英名;金剛台的重巒疊嶂,記載著英雄們的壯舉,她們的事跡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下來,永不磨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