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寶帶橋建年成於唐代元和年間(1829)。由當時的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為籌集建橋資金,王仲舒帶頭將自己身上的寶帶捐出來,寶帶橋由此而地名。寶帶橋用堅硬樸素得金山石築成,橋長了16。8米,橋孔53,是我國現存的古代橋樑中,最長的一座多孔石橋。寶帶橋不僅改善了大運河和澹臺湖之間的交通條件,而且因其製造精巧,加上周圍有清山綠水的相襯,恰似飄動在水鄉原野上的一條寶帶,更顯得絢麗多資。
歷史
寶帶橋風格秀麗,狹長如帶,與湖光山色的環境相諧調。宋代、明代、清代都曾重建。抗日戰爭中(1937~1954)年,南端一段有六個橋孔被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與1956年修復。修復後的寶帶橋,橋拱照原式樣用花崗石砌的,把墜入湖中的4隻石獅打撈出來,安裝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