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就
先後主持自治區“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小麥育種攻關項目,農業部原原種基地建設項目,國家財政專項,國家“九五”重中之重項目,科技部成果轉化項目及自治區成果轉化,自治區科技興農等項目30餘項。
1. 首次發現新疆拉麵品質獨特性,提出新疆拉麵初步標準並為企業所採用。
2. 首先在新疆採用早代沉澱值測試與育種相結合的小麥品質育種技術。
3. 首次在新疆提出優質小麥產業化關鍵技術方案,圍繞終端產品,重點在專用品種、快速檢測技術、按品種分倉收儲、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基地化生產技術、配麥配粉技術上取得突破,實現了優質小麥產業化,成果達國內領先水平,快速檢測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4. 首次提出新疆是我國最佳優質小麥種植區及其依據,得到國家有關部門認可。
5. 針對性及小麥生態類型多的特點,初步建立了多生態區穿梭育種技術體系;小麥育種和鑑定點分布在烏魯木齊、奇台、澤普、塔城、伊犁等地,開展材料穿梭與誘變技術相結合的方法,有效地利用了種質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資源瓶頸限制,成功培育出北疆早熟品種新冬24、新冬28號;同時為小麥原原種生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6. 初步建立了矮敗小麥育種技術體系。從1995年開始,逐步建立矮敗小麥輪迴選擇群體3個,結合穿梭育種成功培育出2127等一批優良品系和中間材料,其中2127成為12年來唯一一個超過對照10%以上的優良品系。
7. 總結多年經驗,九十年代初期首次提出南疆地區小麥引種應在我國北部冬麥區與黃淮海冬麥區交界處引種的理論依據,對南疆地區小麥引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效避免了盲目引種,提高了引種的成功率。
8. 緊密圍繞自治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針對南疆林果業發展,提出開展耐陰小麥的選育和選育技術路線。
經濟效益
冬20等品種為南疆地區小麥持續增產、多熟制種植模式發展提供了可能,取得極其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選育和引進的新冬18號、新冬20號、冀麥30、新冬24號、新春12號等一批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過5000萬畝,按照每畝增產小麥15公斤計算,新增產小麥7.9億公斤以上,新增純收益9億元以上,部分品種至今仍然是主栽品種,在全疆1覆蓋率達40%以上。
先後主持培育、引進小麥新品種18個。優質高產小麥“新冬18號”,解決了高產與優質的矛盾,成為新疆“九五”期間第一個獲國家後補助的品種,也是我區審定的第一個高產強筋冬小麥品種,1998年該品種獲第十一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銀獎,推廣套用已達12年。八十年代末期,南疆主栽品種唐山6898已不能適應高產、早熟、套種的需要,該同志勇於承擔任務,頻頻往返於南北疆各麥區,在南疆近10年的工作,選育成功“新冬20號”,取得了多項突破,更換了老品種“唐山6898”在南疆地區的種植地位, 1996年以來成為喀什、和田、克州等地的主栽品種,由於早熟、高產、優質的突出優勢,仍在南疆地區大面積種植,為南疆糧食生產和農業結構調整做出了極大貢獻。“新冬24號”是目前北疆地區熟期最早的冬小麥新品種,生育期264天,產量潛力500公斤以上,具有高產、優質、特早熟、耐晚播特點,是北疆“一年兩熟”栽培模式中最理想的冬小麥搭配品種,它的出現有效地解決北疆棉花地的倒茬問題,緩解北疆地區棉花常年連作、病蟲害發生較為嚴重的問題選育的烏春1號是新疆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山旱地春小麥品種,該品種2002年獲烏魯木齊科技進步二等獎。選育的高產、抗乾熱風品種新春10號,在吐魯番盆地增產幅度達到30%以上,一舉替代了種植10餘年的老品種,成為主栽品種。選育的新春12號是新疆春小麥特色食品拉麵的優質原料,是新疆春小麥麵粉加工企業訂單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
獲得獎勵
2002--2006年被評為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2003年“糧食作物新品種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開發”獲科技興新貢獻獎,2003年獲第八屆中國農學會青年科技獎,2004年被新疆農科院聘為首批一級學科帶頭人。
參加完成的 “新疆小麥優良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研究”項目,198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參加完成的“新疆小麥新品種選育及其模式栽培技術研究” 項目於1992年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完成的“新疆小麥高產優質早熟新品種選育引進及套用”項目,1999年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完成的“新疆優質小麥產業化工程技術開發”項目,2006年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參加完成的“新玉13、鄭單958等11個玉米新品種選育及良種產業化”項目2006年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些研究成果經專家鑑定達到國內領先或先進水平。
完成的“新疆小麥高產優質早熟新品種選育引進及套用”項目,1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選育、引進新冬18號、新冬20號、冀麥30,一舉替代了南疆種植十多年的唐山6898,並育成新疆第一個高產優質並重的冬小麥新品種新冬18號。新冬20目前仍是南疆最大的主栽品種並且是新疆最好的拉麵品種;新冬18號仍然是北疆主栽品種之一。
主持完成的“新疆優質小麥產業化工程技術開發”項目,首次在新疆小麥生產領域構建了一條從“系列專用品種選育”到“系列專用粉產品研發”的更完整、更全面產業鏈,建立了“龍頭企業+科研實體+種植基地+農業生產部門+糧食收儲部門+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全面提升了我區小麥產業化水平,小麥生產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增長型轉變,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小麥新品種選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育成高產、優質、多抗、適應南北疆不同生態區種植和不同加工用途的強筋、中筋、中弱筋、弱筋冬春小麥新品種9個,滿足了麵粉與食品加工業對小麥原料的多元化需求,打破了我區小麥品質結構單一的局面,滿足了不同小麥生態區對不同栽培模式的需要。引進並試種成功的強筋小麥品種Y20,穩定時間、麵包體積等主要品質指標優於國內外同類品種,並超過國家一級標準,已成為新疆重點發展的強筋小麥品種,實行訂單生產。首次研究出了適用於不同品質類型、以蛋白質含量為檢測指標的優質小麥定級分等快速檢測技術,並在麵粉加工企業得以實施套用,該技術具有快速、準確、簡便的特點;提出小麥“按品種分倉收貯”的小麥收貯措施,為優質小麥優質優價的實施提供了技術保證。同時,在總結小麥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的基礎上,結合綠色小麥栽培的環境質量要求,將綠色、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相結合,制定並發布“綠色、優質、高產、專用小麥栽培技術規程”,在我區尚屬首例,為優質小麥產業的總體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項目實施後,天山麵粉廠的特一粉濕麵筋含量由1999年的26%提高到2005年的29%。全面提升了我去的小麥產業化水平。
論文專著
曾發表論文18篇,合作出版著作4部。
1.《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編委,第十一章撰寫
2. 《中國北方專用小麥》副主編
3. 《中國北方春小麥》副主編
4. 《品種·環境·措施與小麥品質》編委
合作交流
曾在加拿大圭爾夫大學任訪問學者半年,能用英語交流。多年來接待美、加、澳、德、獨立國協等國家專家四十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