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吳振棫(1790—1870年),字仲雲,號毅甫,晚年自號再翁,清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慶十九年(1814年)進士。二十四年任貴州副考官。道光二年(1822年)為雲南大理知府。任間禁止當地百姓種植鴉片,勸民種桑播谷,還修築橋樑,頗有政績。道光七年後,歷任山東登州、沂州、濟南和安徽鳳陽知府,山東登萊青道,貴州糧輸道、貴州按察使,山西、四川布政使等職。鹹豐年間,在貴州、陝西、雲南等地鎮壓農民起義。鹹豐二年(1852年),以功升任雲南巡撫,與總督吳文容奏請整頓銅政。四年兼署雲貴總督,鎮壓了興義、普安等地人民起義。次年,轉任陝西巡撫。當時陝西鹽課分攤給地丁,所征課量數倍於前,百姓負擔加重,深感困苦。振棫查明事實後,奏請“改行招販,先課後鹽”,獲準執行。六年提拔為四川總督。雲南回民和漢民因爭奪石洋廠礦,爆發了滇西回民起義。吳振棫奉命任雲貴總督,率領川兵進滇,措置雲南漢、回民族關係用剿撫並用兼施手段平息了起義,局勢暫安。不久,因病離職。同治元年(1862年)後,在陝西與巡撫瑛桂會辦軍務。同治七年(1868年)還鄉,在敷文書院講學。同治十年(1871年)卒。著有《國朝杭郡詩續輯》46卷、《無腔村笛》2卷、《黔語》2卷、《花宜館詩鈔》16卷及《續鈔》1卷、《養吉齋叢錄、余錄》等。
清史稿記載
吳振棫,字仲雲,浙江錢塘人。嘉慶十九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道光二年,出為雲南大理知府,歷山東登州、沂州、濟南,安徽鳳陽知府;山東登萊青道;貴州糧儲道;貴州按察使;山西、四川布政使。鹹豐二年,擢雲南巡撫。尋甸、東川回匪蠢動,粵匪由廣西闌入開化、廣南境,偕總督吳文鎔先後遣將擊平之。四年,調陝西巡撫,未行,署雲貴總督。貴州興義、普安匪起,檄安義鎮總兵金剛保等剿之。遵義亦被匪圍,合滇、黔兵力,迭戰獲勝,擒匪首楊鳳先於石阡葛庄司。五年秋,始抵陝西任。匪首陳通明受粵匪指揮,於潼關糾眾謀回響,以計擒之,並獲其黨張順、羅吉祥等置諸法,被詔嘉獎。鹽課攤歸地丁,數倍於昔,奏請改行招販,先課後鹽,民便之。未幾,擢四川總督。
七年,調雲貴總督。雲南漢、回積仇,自中原兵事亟,協餉不至,回亂愈恣。團練跋扈,動相殺掠,省城戒嚴。前任總督恆春不能制,夫婦同縊,巡撫舒興阿亦以病求去,惟布政使桑春榮困守危城。文宗知振棫熟悉滇省情形,故以代之。命選川兵三千,攜餉五萬馳往,調前山東巡撫張亮基幫辦軍務以副之。振棫至,先駐宣威,進次曲靖。疏言:“先剿後撫,勢順而易,不待智者而知。兵盛餉足,必應如是。前督臣林則徐剿永昌回匪,兵、練萬餘,本省有餉可籌;彌渡獲勝,匪旋受撫,其地祗迤西一隅中之一隅。此次匪遍三迤,情形迥不相同,非數千之兵、十數萬之餉所能蕆事。如率意逕行,徒損國威,於事無補。臣初到滇,於漢、回兩無嫌怨,惟憑藉兵威,結以恩信,有所申訴,處以公平。省城為根本重地,省回解散,此外漸次籌辦,其負嵎抗拒者,仍當力剿。匪勢漸孤,較易得手。否則不自量度而急乘之,更無轉圜地步,禍更烈矣。現在兵無可調,餉無可籌,宵旰焦勞,事非一省。臣為雲南一省計,並當為天下全局計,豈容再有貽誤,致令徵調無休?故未言剿先言撫,有萬不得已之苦衷,雖成敗利鈍難以逆料,舍此亦別無良策也。”
又奏:“在籍侍郎黃琮、御史竇墉、總兵周鳳岐奉命團練,設總局於省城。周鳳岐意見不合,引嫌不肯與聞。黃琮、竇墉聯銜出示,專主痛剿,民間紛紛集練,回眾疑忌日深。地方官苦心解散,漢民往往閧堂塞署,逼官殺回。故團練在他省為要務,在滇省竟為大患。黃琮等每言省團可得六十萬人,無虞寇警。回匪初至城外,不及千人,團丁招之不來,來即奔潰。近日省練一萬餘人,月需餉數萬,經費不敷。練頭自行管帶,不盡官派。回眾有求撫之意,梗議者忽用練往剿,妄殺邀功,致可撫者終不能撫。黃琮、竇墉系特派人員,非臣力所能制,請旨定奪。臣已咨桑春榮嚴覈守城之練,裁汰冗濫,以節糜費。練歸官統,如不奉調派,自行出隊,即按軍法從事,庶一事權而免掣肘。”疏入,詔褫黃琮、竇墉職,許回民悔悟自新,其負固不服者,痛加剿辦。漢民借團練為名肆行殺掠者,以軍法從事。於是振棫遣漢、回委員赴省城曉諭漢、回,解釋猜嫌,分畫所居街道,撥抵難民遺產,議定章程,遣散歸業。先後剿平霑益回匪,殲鹹寧土匪李廣沅。八年四月,撫局粗定,入駐省城,偕張亮基籌辦迤西剿撫事宜。臨安回匪攻府城,遣兵擊走之,又敗之於阿迷州,解河西縣之圍。
是年冬,以病乞罷,因子春傑官雁平道,就養山西。同治元年,命會同巡撫英桂防河,尋命赴陝西會辦軍務。十年,卒,詔依例賜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