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懷信

吳懷信(1902—1971),男,潭頭蠻營村(今欒川縣)人。民國24年(1935),設計的第一座半自動化水磨開始運轉。民國26年(1937),他在水量大、深度淺、落差小的條件下,充分利用伊河水力能量,加大水輪轉速和功率,造出滾桶式水輪機,在嵩城西關安裝運轉一次成功,轟動嵩邑,訊傳洛陽。民國30年(1941)受聘到洛陽西工軍糧局任少校機械技師,從事軍糧加工。後因日軍犯豫戰事迫近,吳攜眷返嵩,又受遷嵩的河南大學聘請,發揮技術專長,做後勤工作。1958年自製水平儀,勘察設計,修建了躍進渠(今伊北渠)。1961年年老返里,後病逝。

基本信息

歷史人物

吳懷信(1902—1971),潭頭蠻營村(今欒川縣)人。幼年略讀私塾,稍長以農為業,兼習木工。
民國21年(1932)他患病住院期間,為排遣精神無聊,偶翻病友案上物理書本,從滑輪槓桿力學原理中有所領悟,由此舉一反三,激發了他改進生產、生活日用工具的夙願。病癒回家,便一頭鑽入糧食加工水力機械的研製上,廢寢忘食,如痴如迷,村鄰嘲笑,視為怪人。二哥懷德嫌他不乾農活,貪玩胡鬧,踢碎他設計的攤子,接著索性分家另住。幸有賢妻諒解和支持,典當莊田遷居段灘,買木備料,自拉下鋸。通過設計製作,實驗改進,日臻精密。民國24年(1935)第一座半自動化水磨開始運轉。吳式三棚樓半自動化水磨,日磨小麥3000斤左右,操作者只管看水閘啟動,糧粒自動上下,面籮自動旋篩,提高工效數十倍。眾人稱奇。
後,發明水力榨油機具,代替木楔錘夯舊法,工效提高5倍,出油率提高15%,且大大降低勞動強度。民國26年(1937),他為在水量大、深度淺、落差小的條件下,充分利用伊河水力能量,加大水輪轉速和功率,造出滾桶式水輪機,在嵩城西關安裝運轉一次成功,轟動嵩邑,訊傳洛陽。他利用流速,在船上設制水磨,行船磨麵兩不誤。改進木紡車,由日紡4兩(折10兩秤2.5兩)提高到2—3斤。民國30年(1941)吳受聘到洛陽西工軍糧局任少校機械技師,從事軍糧加工。後因日軍犯豫戰事迫近,吳攜眷返嵩,又受遷嵩的河南大學聘請,發揮技術專長,做後勤工作。
建國後,他繼續以其精湛的技藝為人民服務。1958年自製水平儀,勘察設計,修建了躍進渠(今伊北渠)。
1961年年老返里,後病逝。

教師

吳懷信,1955年生於甘肅秦安縣,1978年畢業於甘肅師範大學美術系,1982年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現任西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擅長書法、篆刻、山水、界畫、花鳥、水彩、水粉畫等,其作品發表於《光明日報》、《美術》、《美術研究》、《文藝研究》等報刊,多次在全國性美術作品大展中獲獎。出版《吳懷信水粉、水彩畫作品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