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廷斌

吳廷斌(1839-1914),男,清代大臣,字贊臣。安徽涇縣茂林人。歷任山西巡撫和山東巡撫等。辛亥革命後,吳廷斌寓居上海。

基本信息

吳廷斌(1839-1914),清代大臣,字贊臣。安徽涇縣茂林人。歷任山西巡撫和山東巡撫等。

因庚子之亂中護駕有功,深得西太后的賞識,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年底吳廷斌已經扶搖直上做了山西布政司,後署理山西巡撫。光緒三十三年又調任山東布政司,實授山東巡撫,並數次代表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在泰山之巔舉行祭天儀式。至今泰山還留有吳廷斌的一處石刻手跡“東天一柱”。此外,吳廷斌還參與了山東大學的創辦。

大權在握之後,大約在1905年前後,吳廷斌在家鄉涇縣茂林建造起兩處豪華建築群:亦政堂和退步居,其中的亦政堂在當地就被稱作“九十九間半”。原址至今仍存部分建築。此後他又陸續在涇縣、南陵、蕪湖縣等地購買了大量的良田房產。

1909年吳廷斌72歲致仕後,並沒有回到故鄉涇縣,而是把家安在了蕪湖。由於和慈禧太后有著不同尋常的關係,因此吳廷斌才敢冒犯上之嫌在這裡仿照故鄉的亦政堂建起了第二處“九十九間半”——現在的太平大路17號,躲在裡面做起“逍遙王”。此外,他還在離太平大路不遠的打銅巷內模仿其在涇縣的退步居格局建造了另外一座豪宅。1914年,吳廷斌去世,其後人於1925年將“九十九間半”賣給了段君實,堂號變為“段謙厚堂”。

回家探親

自古以來名人偉人大多出身寒苦之家,所謂“寒門出貴子”就是這個道理。這裡說一個吳廷斌的故事,或許你有所領悟。
吳廷斌從小父母雙亡,孤苦伶仃,免強跟著賣豆腐的叔叔生活。十五歲上就長得身村魁梧,常幫助叔叔挑著豆腐擔子走鄉串戶叫賣。
日子長了廷斌交上一些狐朋狗友,染上了賭博陋習,一有功夫就和賭友們混在一起,有時竟然幾天不回家。叔嬸們也覺得很傷腦筋,難以教養。幸而鹹豐四年(1854),曾國藩為了鎮壓太平軍,在湖北招兵買馬,吳廷斌跟隨著哥哥吳建華前往湖北參加了湘軍李續宜部。
吳廷斌身大力不虧,衝鋒陷陣,英勇善戰,幾年後聲名大振,連李鴻章、曾國藩也刮目相看。1895年馬關條約後,吳廷斌被重用,初任京城衛軍管帶,很快又任神虎營指揮。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圍攻北京城。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扮成平民倉惶逃離北京城,由吳廷斌等幾名武士一路護送,吳廷斌因此成了慈禧寵愛的護駕大臣。從此吳廷斌官運亨通,步步高升。光緒二十七年吳廷斌任山西布政使,不久又署理山西巡撫,武帶文職。光緒三十三年,吳廷斌又調任山東布政使,實授予山東巡撫,敕令“諸神免參”。又兼任監察左都史,提督山西軍務。慈禧還賜給吳廷斌“四代一品”賞封。
在遠離家鄉55年後的光緒三十四年(1909),吳廷斌奉旨準假兩個月回鄉探視。茂林士紳們為了迎接這位大官人,特將吳氏大宗祠經過一番精心整修,格外雄偉壯觀,光彩奪目。
吳廷斌一路人馬路過涇縣,王、趙、鄭等八姓士紳代表,在八甲支祠設朝席為吳接風洗塵。這一天,涇縣所有的廟宇,殿堂、寺觀都用大曬箕攔住大門,意思是這些神靈的官位沒有撫台大人的高,應當迴避。當日下榻夫子廟臨時特設賓館,次日一早就出南門,過賞溪橋,向茂林進發。
下午二葉許,吳廷斌一班人馬才蒞臨大大的茂林村,新埂上站滿了吳姓八大份的士紳,恭立迎接。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是一魁梧士兵,坐在一匹高頭大馬上引路,然後是手持“肅靜”、“迴避”木牌的士兵,接著是“職銜牌”和“諸神免參”牌,跟在後面的才是坐著吳廷斌的八抬大轎,隊伍轉過板山,新埂上先放銃後放炮,士紳肅立兩旁。吳廷斌看見歡迎人群立即下轎,過了板山橋抱拳向前來迎接的人群致意。歡迎人群中還有茂林十三會、九子會的部分會員,平時出會用的傘、旗、蓋也都象儀仗隊似的排列在新埂兩旁。吳廷斌步上新埂後,由旗、傘引導,沿著新埂直上萬年橋,轉彎向茂林街道,然後跨進吳氏宗祠,真格是萬人空巷,男女老少都來瞻仰、歡迎這位巡撫大人。
吳廷斌來到休息室卸下頂子(清代官帽),脫下朝服,聽差送來便衣,服侍穿上後又快步進入西花廳。這裡已經聚集了二十餘個廷斌少年時代相交的“苦腳”和賭友。他們被召到此,不知是凶是吉,都不免膽戰心驚。吳廷斌笑著對大家說:“今日約大家來,沒有別的事,是當面感謝大家。回想當年跟大家在一起頑皮、賭博,往事歷歷在目。少年時代和大家在一起鍛鍊了許多本領,增長了許多見識,都有賴於大家的幫助,否則今日的我充其量也是個豆腐師傅而已,能有今日,實屬走投無路的結果,看見各位我心中十分高興,卻又手上痒痒。現在把門關上,我要與老賭友們過把癮。每人發給銀子十兩,我作莊,大家下。”
這一賭從下午起一直賭到第二天大天亮,吳廷斌贏了不少錢,這些錢全部送給本族的鰥寡孤獨。
辛亥革命後,吳廷斌寓居上海,擁護共和。不久因病去世,遺骸運回茂林葬在溪口對面山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