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縣誌大事記


 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平南越,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本縣地屬象郡。


元鼎六年(前111)十月,武帝遣伏波將軍路博德等平南越,置九郡。本縣地屬九郡之一合浦郡的高涼縣。
建安二十五年(220),吳建高涼郡,又立高興郡,本縣地隨屬高興郡的高涼縣。


太康初(282年左右),高涼、高興郡沿吳制。後撤高興併入高涼郡,本縣屬高涼郡的高涼縣。元嘉年間(424~443)宋(劉宋)置高涼郡平定(縣),為吳川縣前身。


開皇九年(589)春,廢平定縣,改置吳川縣,吳川之名始見隋書。


武德五年(622)七月,馮盎降唐,以其領地分設八州,吳川縣屬八州中之羅州。
同年,設潘水縣(永徽元年廢),縣治在今博鋪鎮。

五代
 907~958年,本縣屬南漢羅州。


開寶五年(972)廢羅州,吳川改隸辯州。
太平興國五年(980),改辯州為化州,吳川隸屬化州。
紹興三十一年(1161),軍內凌鐵譁變,被廣西通判鄧酢擊敗於吳川。
七月,命雷州守臣高居弁節制高、容、廉、化州軍馬。
淳熙六年(1178)六月,廣西李接攻破鬱林州後圍攻化州,十月為經略劉淳所平,吳川主簿毛士毅是役死於石城。


至元十五年(1278),西道宣慰司遣管軍總管崔永、千戶劉潭、王德用等招降雷、化、高三州,崔永等鎮守其地。
三月,宋端宗益王趙昰遷吳川硇洲(今屬湛江市)。
宋曾淵子起兵據雷州,元軍勸降,被進攻,奔硇洲。授參知政事廣西宣諭使。
四月,趙昰病死於硇洲。
五月初一,宋衛王趙昺即帝位於硇洲,改元祥興,升硇洲為翔龍縣,隸屬化州。
六月,宋帝昺自硇洲遷往新會崖山。
十七年(1280)十二月,改高州、化州為路,吳川屬化州路。
至正十年(1350)海寇麥伏(或作福)破郡城,進攻信宜,為本縣的黃子壽擊退後,占領硇洲。

洪武元年(1368),元海北海南宣慰副使陳乾福降(盛志作二年誤)。
是年,化州路改為化州府,吳川屬化州府。
六年(1373)雷州千衛戶王清在硇洲殺死海陵賊二百餘人。
八年(1375),改化州府為州,吳川仍屬化州。
九年(1376)四月,降化州為化縣,吳川與化縣同屬高州府。
十四年(1381)五月,化縣復改為化州,吳川與化州同屬高州府。
二十四年(1391)夏,設立神電等衛、所城池。
二十七年(1394)設寧川所,千戶徐本始在吳陽築土城。
寧川是神電衛的外所,因防倭添設,是沿海四所之一。
二十八年(1395),知縣曹定奉工部命勘查,第一次組織民工築塘堰興修水利。
永樂元年(1403),千戶李忠修縣城。
正統四年(1439),知縣劉震、典史馮完在縣城重建大成殿。
七年(1442),縣丞徐崇善在縣城重修學宮。
天順二年(1458)二月,海寇攻破寧川守御千戶所。
成化三年(1467),指揮俞鑒開城濠。
十三年(1477),裁撤主簿。
當年,僉事陶魯以巨磚修建縣城。
九年(1473),知縣方宜賢在縣城重修學宮。
嘉靖二十七年(1548)大疫。
三十九年(1560),知縣丁一道建名宦鄉賢祠。
萬曆十三年(1585),城外上郭出現猛虎。
二十四年(1596),災荒,流傳有“只鵝僅換三升谷,斗米能求八歲兒”的民謠。
二十七年(1599),風調雨順,早晚兩造大豐收,米價廉,每石銀二錢。
九月二十一日建限門塔(即雙峰塔)於文塔村西。二十八年(1600),四月,城外下郭(今霞街)有豹至。
四月知縣周應鰲主修縣誌。
二十九年(1601)四月,倭寇竄擾吳川,圍城甚急,分守嶺西道的盛萬年,募集鄉勇,擒獲驍賊,余賊始逃。
是時,開始設吳川營及限門寨,增築敵樓城垣,開護城河,設四門軍器等。
四十八年(1620),後金進攻撫順,明軍大敗,為增加軍援,下詔全國各地每畝增加稅銀七厘。
天啟五年(1625),流寇燒掠吳川邊海居民房屋,賊船泊烏坭江十餘日才離去。
崇禎二年(1629),福建李魁奇的一百七十餘艘大船開入吳川限門,乘勢登岸,直逼城下,海防同知寥觳組織 壯丁鄉勇日夜防禦,月余始退去。
五年(1632)四月,福建海寇劉香老入限門後大肆劫掠。
七年(1634)三月,劉香老復入限門,擄掠沿江男女勒贖,不贖者殺死或劫往海島。兵船拘商船作連環攻賊,因南風汛發,賊從南縱火,商船盡為灰燼。
八月,三江佛塔堤崩,振文一帶田禾淹沒,水後發生蝗害,作物僅三分之一收成,饑荒民眾以瓜菜活命。
八年(1635)八月,命府、州、縣積穀,抽十份之三支援邊關兵餉,生員即優待免徵丁銀助餉。
是年,知縣蔣堯勛重建文廟。

順治三年(1646),清軍入粵。
四年(1647)春,三鎮取高州,派遣游擊汪齊龍、守備王忠等領兵至吳川。明知縣王協卜投降。
四月,海防同知戴文衡、知縣陳培亨入吳川。
六月八、九日,縣人龍泉(又作龍泉劍)、楊千秋、鄭哨牙六、博鋪舉人歐光宸等為首舉行起義復明,進攻縣城,守備王忠率兵交戰。王忠戰死,縣城被攻陷,殺同知戴文衡、知縣陳培亨、縣丞徐啟璉、典史王大任,教諭吳士驊等人。後縣城為游擊汪齊龍所收復。
九日,梅菉商民殺清官赤水司。十二日,三鎮兵收復梅菉。
七月,明桂王李定國派遣施尚義、葉標、古鼐復取化州,民眾樹白旗接應。同時吳川分為東西水兩地,東水屬清,西水屬明,互相對壘。
八月二十九日,雷州鎮總兵黃海如叛清殺汪齊龍。
五年(1648)春,明守道黃兆穰據吳川,委賴此存任知縣。時大災荒,石谷銀一兩,黃守道招集山水營寨,守芷寮,通商貿易,有艚船販米;黃守道出銀萬餘,糴米賑濟,故無餓死者。
八月,明林察兵掠芷寮、梅菉,知縣賴此存被逼餉縊死,黃兆穰以計誘殺林察。
九月,明將閻可義破吳川,黃兆穰被捕,縣城居民被大量屠殺。
據《亂離見聞錄》載:時吳川龍泉劍,因與黃兆穰不睦,龍家被籍沒,龍便投奔閻可義,詭說黃割據。九月初,閻兵下吳川,至山口捆綁黃兆穰(後解交永曆皇審查釋放),
至霞街,屠殺軍民數千人。初四日早剿芷寮,又虜殺男女數千人。初五日拔營經梅菉下塘綴。
七年(1650),明李忠使其將冷雄傑、唐天星攻城,民眾深受其害,遭難者甚多。冷雄傑殺明吏部侍郎洪天擢於官橋。
八年(1651)春,清兵收復高州,知縣黃應乾到任。
九年(1652)改設化吳石營,參將一員,守備一員。
十年(1653)四月,有山馬二匹入城,一渡石塹河,一自城東南角而至。
七月,葉標(稱東莞伯)、施尚義(稱陽春伯)復據吳川,知縣黃應乾被俘令繳交銀數千元,不足,便殺於河灘。海防通判劉士芳統兵攻剿。
七月二十七日。叮噹圩(黃坡圩)被雷擊死四十餘人。
八月,清平藩標下副總陳武、參將李之珍發兵圍剿化、吳,時因葉標、施尚義占據吳、化兩地,清大軍上自旺嶺、雙牌、牛灣、梅菉、博鋪,下至吳川之東西水,散搶亂捉,十室九空,百僅一脫,吳化人民十去其七,赤身餓殍,處處皆是。
是年,重修雙峰塔,委周允期知吳川縣事。
十一年(1654)三月二日,明李定國入高州,知縣周允斯被逐失印。
十二月十四日,清平南王、靖南王督大兵破李定國於新會,十九日追至高州,轉西遁去。吳川反者也遁去,高、雷、廉始定。
十二年(1655),知縣楊翼國到任,因失印,不辦理關防事宜。十八年始發給縣印。
十三年(1656)夏,均派夫役。
十五年(1658),設水師營,參將、守備各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康熙元年(1662),詔免順治十八年以前所積欠賦稅。
四月九日,借杜絕接濟台灣反清力量之患為由,令沿海居民遷入內地五十里。為強迫居民遷徙,先劃一界線,其界從限口的天妃廟起,橫至坡頭、博立、南三、硇洲等地,沿海為界外,其餘為界內,劃界時先用繩拉直,然後設排柵、挖深溝以分界,界中多有一宅一半被劃為界外、界內的。劃界以後,嚴禁人們越界,如超界半步者,立即處死。吳川田米八千七百石,因遷地棄二千餘石。
二年(1663),減免本年錢糧十分之三。
五月命內大臣巡海界,再遷民。免徵遷移沿海田地銀米。
十月二十二日,伊、石二大臣到吳川再度遷界,其界自白沙橫過尖山抵石門,以平澤江為界,計遷三百五十三村。兩次總計五百八十六村。男女數萬口哭聲載道,棄田米四千餘石。同時,還禁止民眾捕捉魚蝦,本營兵恣意搶物。凡車谷一石,以五斗作為腳費。界外房屋,任兵拆搬焚毀,又以界路不直,再遷三十餘村,棄田米數百石。
是年,建造沿海墩台,以五里一墩,十里一台。
三年(1664)十月,改吳化石營為吳川營。
四年(1665),前總督李率泰上疏,請放寬邊界約束,以利民生。
五年(1666)五月,解除各州縣供雜派夫役。
八月十三日,城北上郭二虎忽至,被游擊紀登雲統兵擒捕。
六年(1667)春,詔免積欠賦稅。
八年(1669)二月,沿海居民復遷原地。
詔免康熙元年至三年所欠的賦稅。
是年,知縣黃若香重修縣誌。
十年(1671)十月,減免康熙四至六年所欠賦稅。
十四年(1675)六月,高雷廉總兵祖澤清叛清。
據《亂離見聞錄》載:六月,吳三桂差人送諭帖並信威將軍印給高鎮祖澤清,十五日高營兵遂反。二十二日,吳川兵亦反。二十四日,祖派茂名縣丞杜唐任吳川知縣。
十五年(1676)四月初一日,周(吳三桂國號)委廣東巡撫馮蘇到高州,加封祖澤清為靖遠侯。
十六年(1677)五月,周靖海將軍謝厥扶率船百餘艘入港,索民獻米,民驚逃,後從電白到高州謁周將馬雄,為祖澤清用計誘殺,祖再歸清。
十七年(1678)三月,清遷升祖澤清為鑾儀衛使,因儀衛接近皇帝,他心疑畏懼,復叛清,據高州。八月為清軍所破,擒解京棄市。
九月一日,冼彪(號稱大鼻賊)率數百號船,由那良陳懿、那羅李大頭等六人帶引,直入內地擄掠。吳川營千總袁其忠率兵於芷寮抵抗,陣亡,城西沿江一帶盡為冼所占據。
十八年(1679)八月,謝昌、冼彪等在沿海地區劫掠。
十月,吳川營把總陳華攻破冼村、那鄧、水潭等處的冼、謝據點。
十九年(1680)四月,瘟疫流行。
六月初二、初三日,謝昌、李積鳳船數百艘連成一片。由洽窩入窖,直攻西炮台營,時協守城池守備宋磷、分守東炮台守備王先聯兵渡江接應,晝夜交戰。初四早,謝、李船分兩路,一路對敵,一路乘潮駛入梅菉,焚掠,擄去婦女繫於十二埇勒贖。
時吳川為海寇所擾,荒殘已極,嶺西道時國棟發谷二百石、牛二十頭賑濟。廣東督糧道蔣伊憐民困苦,代納本年倉米三千餘石,吳川人民十分感激。
二十年(1681),瘟疫流行嚴重,全家死絕之戶幾乎過半。
三月,順德總兵蔡璋、虎頭門水師張總兵率舟師,調吳川營戰艦為前導,於沿海一帶掃蕩海盜,謝昌、冼彪等聞風漂往海南,後被舟師追至消滅。
是年,廣東省布政使耿文明,捐俸銀七百兩代買耕牛發給難民開墾荒田。督糧道蔣伊又代納本年倉米三千餘石。
二十三年(1897),發生瘟疫。
二十四年(1898)春,發生瘟疫。
是年,竹結實。(按《茂名志稿》作二十三年春)。
四月,法國強租廣州灣(今屬湛江市),租期九十九年。吳川被劃為租界地的有硇洲、南三、乾塘、坡頭、調順島等地。
五月,科舉廢試八股文,八月又恢復。
是年,粵督李鴻章奏準開設番攤賭規,撥充軍餉。
是年,地方拜會風起。
是年,舉辦保甲。
二十五年(1899)春,發生瘟疫。
十一月,梅菉營千總移駐化州平定圩,外委移駐化州寶圩,雷州東山營駐梅菉。
二十六年(1900)九月,移茂暉鹽場駐梅菉。
二十七年(1901)三月瘟疫。
七月後,大旱失收,斗米漲價至一千四百五十文。
二十八年(1902)夏,瘟疫。
秋,米價騰貴,梅菉開義倉平糶。
九月十一日,梅菉登高坡失火,焚燒蓬廠數十間。
十月,梅菉領茂名義倉谷於榔行街廣州會館平糶。
是年,番禺人梁兆砮修《梅菉志》。
二十九年(1903)開徵酒稅。
當年,開徵典當活契稅價。
三十二年(1906),行用紙幣。
當年,梅菉梅坡書院改為六堡國小堂。
宣統元年(1909)五月,谷價每斗五百錢。
三年(1911)九月二十三日,高州宣布反正,成立都督府,林雲陔任都督。二十九日取消都督府,改稱軍政府,林雲陔為民政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