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奔星

吳奔星

吳奔星(1913—2004),中國詩人、學者、教授,湖南安化縣人;高小時,曾參加湖南農民運動,後到長沙就讀修業學校。1937年從北平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大學期間參加過“一二·九”運動。先後在桂林師範學院、貴陽師範學院、國立社會教育學院(1947—1948)、武漢大學(1951—1952)、蘇南文教學院、江蘇師範學院(蘇州大學前身)、南京師範學院(1955—1958)等任研究員、教授;1957年被劃為右派,下放徐州師範學院(現江蘇師範大學)任教,1982年獲得平反,重返南京師範大學任教;吳先生是著名現代詩人,早在30年代便發表不少詩作在《現代》雜誌、《菜花詩刊》、《詩志》、《新詩月刊》等詩歌雜誌上,為現代派詩歌的重要成員(藍棣之語)。為1949年後中國大陸最早一批現代文學研究教授,曾發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中國魯迅研究會、茅盾研究會並擔任理事。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吳奔星先生早年相片 吳奔星先生早年相片

吳奔星(1913年6月30日—2004年4月20日),我國現代著名詩人、學者、中國現代文學史家、魯迅研究專家,湖南安化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早年參加湖南農民運動、“一二·九”學生運動。他先後在桂林師範學院、國立武漢大學、江蘇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任研究員。

他於1957年被劃為右派,下放徐州師範學院“戴帽”任教,1982年獲得平反,重返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

吳先生是著名現代詩人,1936年年與李章伯在北平創辦詩歌雜誌《小雅詩刊》,又發表不少詩作在《現代》雜誌、《菜花詩刊》、《詩志》、《新詩月刊》等詩歌雜誌上,創導新詩現代化、民族化,在海內外學界享有很高聲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魯迅研究會理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顧問,中華詩詞學會首屆理事,江蘇省作協顧問,江蘇省魯迅研究會會長;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2004年逝世,享年91歲。

晚年的吳奔星先生仍然筆耕不止,2002年老詩人曾卓去世,吳老還寫詩悼念。

人物生平

吳奔星,1913年6月生,湖南省安化縣人。

1927年初,追隨進步教師參加湖南農民運動,集體加入C.Y(共青團)。1928-1929年在長沙開始創作詩歌、散文。1933年7月考入北平師範大學文學院國文學系。1935年冬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由同學周小舟(學名周懷球,解放後任湖南省委書記,後被打成彭德懷反黨集團成員)介紹,加入“民先”(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1936年六月與李章伯創辦北平《小雅》詩刊,任主編,倡導新詩現代化,並提倡國防詩歌,反抗日寇侵略。著有詩集《暮靄》和《春焰》。

1937年“七七事變”,正值大學畢業。北平淪陷前夕,流亡大西南,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先後任國立桂林師範學院、貴陽師範學院、重慶社會教育學院等高校研究員、副教授、教授,並擔任國共合作時期的交通部編審,辦理有關鐵路沿線中國小語文教學事宜。1944年秋,在重慶追隨同鄉勞君展、思師黎劭西(錦熙)、學者許德珩等前輩參與發起“民主與科學座談會”,擁護中共反蔣抗日。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同年9月3日宣布抗日戰爭勝利,“座談會”改稱“九三學社”。

南京解放後,1949年8月前往北京,任北京市委編審,參加開國大典。

1950年夏,當選九三學社首屆中央宣傳委員。1951年春節期間,作為九三學社中央代表,參加中共中央暨各民主黨派中央工作會議,共商國是於中南海懷會堂,為時半月之久,1951年秋,應聘武漢大學教授,參加湖北漢川地區土改。土改結束後,仍調回北京。

1952年春,蘇南行署向北京市委借調到蘇南任教,參加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爾後,參與院系調整,蘇南幾所高校合併成立江蘇師範學院(即今之蘇州大學),擔任首屆院務委員。1955年,江蘇師範學院中文系和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合併,赴寧任教授。1954年出版《茅盾小說講話》,為新中國第一部研究茅盾的專著,因該書由上海泥土社出版,次年胡風冤案發生,受至牽連,被認為受胡風文藝思想影響。

吳奔星先生與夫人新婚照片 吳奔星先生與夫人新婚照片

1957年底,被錯劃為“一般右派分子”,1958年調徐州師院(現江蘇師範大學)。

十年浩劫結束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宣布右派為錯劃,1982年調回南京師範學院,任校學位委員會委員、高級職稱評審組成員,並任省文聯委員、省社聯理事、省作協理事、江蘇省魯迅研究會會長等社會職務。1980年2月在《文學評論》發表《試論“新月詩派”》一文,是新中國第一篇探討文學流派的論文,被公認為開文學流派研究的先河。

1995年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中國作家協會頒發“以筆為槍、投身抗戰”的老作家獎牌一座。

在從文70年、從教60年的過程中,著有專著《杜少陵詩箋》(貴陽師範學院1943年印作教材)、《語文教學新論》(1950年,察哈爾文教社)、《閱讀與寫作的基本問題》(1954年,上海東方書店)、《文學作品研究》(1954年,上海東方書店)、《茅盾小說講話》(1954年,上海泥土社;198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魯迅舊詩新探》(198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文學風格流派論》(1987年,北嶽文藝出版社)、《中國現代詩人論》(1988年,陝西人民出版社)、《錢玄同研究》(1990年,江蘇古籍出版社)、《詩美鑑賞學》(1993年,廣西教育出版社)、《虛實美學新探》(2000年,江蘇文藝出版社)、《魯迅的美學理想》(尚在洽印中)等十餘部;著有詩集《鴨綠江之歌》(抗美援朝之歌,與王學奇合作,1951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部)、《奔星集》(1988年,花城出版社)、《都市是死海》(1988年,灕江出版社)、《人生口哨》(1991年,江蘇文藝出版社)、《江南詩草》(舊體詩,收入與夏傳才合著《雙貝集》,1985年,燕趙書社)、《吳奔星新舊詩選》(2000年,天津古籍出版社)。主編《魯迅詩話》(198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沫若詩話》(與徐放鳴合作,198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等現代詩話叢刊;並編著《歷代抒情詩選》(1986年,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再版)、《現代抒情詩拔萃》(1987年,灕江出版社)等詩歌欣賞叢書。並主編新詩誕生以來第一部《中國新詩鑑賞大辭典》(1988年,江蘇文藝出版社),獲1989年江蘇省政府頒發的首屆文學藝術大獎。還與范伯群合作主編《魯迅名篇鑑賞大辭典》(1992年,廣西教育出版社)。尚有未結集的文評詩論200餘篇,散見於台港以及海內外報刊;新舊詩未結集者,約1500首左右。

文學活動方面,曾參與發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中國魯迅研究會、中國茅盾研究會,並先後擔任各學會的理事、名譽理事和顧問。1996年12月作為江蘇代表參加中國作協全國第五次代表大會。現任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顧問、中華詩詞學會發起人兼理事、江蘇省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會理事、江蘇省魯迅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學會理事、江蘇省作家協會顧問、南京《揚子江詩刊》顧問。

2004年4月20日3時18分逝世,享年92歲。

人物著作

吳奔星先生的主要著作有《暮靄》、《春焰》、《鴨綠江之歌》(與王學奇先生合作)、《雙貝集》(與夏傳才先生合作)、《奔星集》、《都市是死海》、《人生口哨》、《吳奔星新舊詩選》、《吳奔星短詩選》(以上為詩集);《語文教學新論》、《閱讀與寫作的基本問題》、《茅盾小說講話》、《文學作品研究》、《魯迅舊詩新探》、《文學風格流派論》、《中國現代詩人論》、《錢玄同研究》、《詩美鑑賞學》、《虛實美學新探》(以上為理論專著);《魯迅詩話》、《沫若詩話》(與徐放鳴合作)、《現代抒情詩選講》(與徐榮街合作)、《歷代抒情詩選》、《胡適詩話》(與李興華合作)、《當代抒情詩拔萃》、《中國新詩鑑賞大辭典》、《魯迅名篇鑑賞辭典》(以上為編著或主編)。

吳奔星的新詩名作有《曉望》、《都市是死海》、《小鳥辭》、《門裡關著一個春天》、《別》、《螢》等。他的詩歌理論著作《虛實美學新探》是立說之作。

人物思想

吳奔星(右)與路易士(中)和李章伯在北平 吳奔星(右)與路易士(中)和李章伯在北平

吳先生對“究竟怎樣迎接‘明天’的新詩”作了三點小結:“第一,從傳統看,詩的形式並無時代性,是可以繼承發展的。因此,今天的詩人用舊體詩詞的形式,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感情,並不奇怪,無須加以排斥和反對。

第二,從傳統看,詩的形式並無國別性,是可以互相引進、互相交流的。我們從“五四”前夕開始移植西洋詩,促使新詩的成長,是無可非議的。

第三,從傳統看,詩的形式是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的。因而,以時更新,不斷創造,是新詩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不容任何人的主觀意志所左右的。為了“明天”的詩壇能出現一種或多種足以代表我們偉大時代的詩歌形式,我們應該在傳統上、形式上,採取兼容並包的方針,既不數典忘祖,也不排斥“拿來”。認真繼承“昨天”的成果,總結“今天”的成就與失誤,迎取“明天”的創造,應是社會主義詩歌的發展道路。”

人物作品

《別》

你走了,

沒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

在夕陽里;

你走了,

沒有和誰說起,

只留下一雙眼睛,

在露珠里;

你走了,

沒有說去哪裡,

只留下一排影子,

在小河裡。

你走了,

笑容融化在夕陽里,

雙眼動盪在露珠里,

影子搖晃在河水裡。

哪裡都有夕陽,

哪裡都有露珠,

哪裡都有河水,

你走了,留下了整個的你!

人物評價

吳奔星先生從上個世紀20年代末開始文學創作。1930年代國中期在北平讀大學時,受到象徵詩風的影響,開始創作現代派詩歌,並於1936年6月1日和同學李章伯創辦當時北平的唯一詩刊《小雅》,團結新老詩人,如戴望舒、施蟄存、李金髮、林庚、羅念生、柳無忌、陳殘雲、吳興華、李長之、李白鳳、錫金、路易士、常白、史衛斯、侯汝華等,陣容宏大,皆為一時之選,推進新詩現代化運動。其作者群成為“現代派詩歌”的中堅力量。

吳奔星先生不僅是一名詩人,還是新詩理論家,先後曾在《現代》、《新詩》《文化與教育》旬刊等發表多篇詩論,不但為中國現代派詩歌的創作做出貢獻,也為現代派詩歌理論打下基礎。

1949年後,吳奔星先生從事現代文學研究和教學,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本研究茅盾作品的《茅盾小說講話》,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魯迅研究學會、中華詩詞學會的發起人。吳奔星先生較早研究文學風格和文學流派,《識別文學流派的方法》、《文學流派試論》等文,被《新華文摘》轉載,發表在《文學評論》上的《試論新月詩派》,是1949年後第一篇研究文學流派的文章。

吳奔星先生晚年研究詩歌鑑賞學,出版了《詩歌美鑑賞學》、《虛實美學新探》等論著,提出虛實美學的概念,為中國傳統美學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