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吳圖南太極拳精髓》
吳圖南,蒙族人,名烏拉布,從漢姓吳,名圖南。1885年2月19日生於北京,1989年1月10日病逝,享年105歲。 吳圖南幼時體弱多病,九歲時,聽從醫生不能光靠藥物治療的建議,開始加強鍛鍊身體,從這時起,先後拜當時著名太極拳專家吳鑒泉與楊少侯為師,學習武藝。在名師的教導下,經過十數年的刻苦磨練,終於學會了太極拳、刀槍、劍棒等武術的精湛功夫。
先生幼年多病,患有先天性肝炎,先天性肺結核,先天性癲癎,這樣一個先天不足的“病包子”何以活到上壽105歲呢?這不能不說是太極拳的功勞。他從小服藥不斷,數經不治,為健體,九歲被送到吳全佑先生(師從楊露禪、楊班侯)拳房(今之武館),學習太極拳,全佑先生命其子吳鑒泉教授。
太極拳的訓練方法
第一步練基本功
1.定式。太極拳的拳架里有一式叫“攬雀尾”,把此式拆開分解成六個動作,每個動作要“定”自然呼吸六口氣,然後再轉換下一個動作,一個完整的“攬雀尾”做完,要營三十六口氣,用時兩分鐘左右。一整套拳共三十七個式,每式拆開為好幾個動作,每一動作營六口氣,如此,一套拳打完要用多少時間可想而知。先生曾說:“定”得我精疲力盡,汗流浹背,三九天練完拳鞋像趟水樣,可倒出汗水。但這么一定,把肝炎、肺結核、癲癎全定沒了,身體也強壯起來。
2.抻筋、下腰、踢腿。就說抻筋,背靠樹,兩手背後反抱樹,身體板直,老師用腳把他的底腿勾住,樹上一滑車,有一皮兜兜住他一條腿的腳後跟,往上拉,把腳趾拉到腦門,再把拉繩栓住,定位不動。往後還要把腳心拉貼到後腦勺。他曾說:想到抻筋真害怕,有時真想跳井自殺。後來在老師的鼓勵下,終於咬牙挺過來了。
他說:過去拳房教拳,都是先練這些基本功,折騰出來弄好了,才開始學拳。
第二步練松功
把全身的腳趾、腳腕、膝蓋、腰、兩肩、上臂、小臂、手臂、手指、脖頸全部鬆開,不使有結。這么一松,差不多把人給拆散了。
第三步練“三步功”
1.著功。把拳架中的一招一式拆開會用,知道在實戰中如何使用。這還是死譜,還要研究它的無窮變化,學會活學活用。
2.勁功。不尚拙力,是一種柔柔軔軔的力,裡面內容極其豐富。
3.氣功。第一步運氣,把氣運到周身,想叫它到哪兒就到哪兒;第二步使氣,使自身的氣跟對方的氣溝通,倆個人變成一個人,由你控制氣的變化,成為氣的主宰。
這就是拳論里提到的: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吳老說:前後練了十二年,其中滋味如吃橄欖,初食很澀,越吃越清香可口。
他跟吳鑒泉先生學了八年後,又被介紹跟楊少侯先生(楊健侯之長子,楊澄甫之胞兄)學了四年。少侯先生教拳連摔帶打,吳圖南家的椅子背兒打掉了,變成個凳子用;凳子面板砸沒了,變成個架子用,他說:記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少侯先生一撒手,他的腰正撞到門柱的鐵套環上,疼痛難忍。還有一種是在極低的勢式下的一種練法,由廚房抬來四張油桌(油桌桌腿較高,是廚師專為站在那裡切菜用的)拼起來,叫他鑽到桌子底下去練,如同練太極拳著功里有個矮式叫七寸靠----就是用自已的肩膀去靠對方小腿上的七寸之處。吳老說:太極拳要練好,除了真傳外,還要有百折不回的毅力,不怕吃苦的精神。
吳老跟少侯先生學了四年,少侯先生說:你差不離兒了,我要走了。那時的老師有良好風格,雖然他依靠教徒弟吃飯,但當他教完之後,就告訴你:教完了,他要走。你再留他也不來,只有過節時,大家再聚會。
經過如此的錘鍊之後,還不夠,還要走出去,與江湖上各種流派交流。武術的交流可不是文人雅士的百家爭鳴,是要打一氣的。舊社會不講什麼友誼第一,出手就不留情。他曾尋訪形意、八卦、通臂、少林等拳種,足跡遍步黃河、長江、珠江流域,只要能找到的門派,他都要登門拜訪切磋拳藝。
1928年,中央國術館創辦,吳老應聘任教,其間編寫了《國術概論》 《科學化的國術太極拳》 《太極劍》《內家拳太極功玄玄刀》等著作。
新中國成立後,先生在北京文史館任職,並擔任中國武術協會委員、北京武協副主席等職。文革期間,遭受不公正待遇,生活一度十分窘迫。就在那極端困難的日子裡,先生竟超脫地到北京紫竹院公園教授太極拳,學拳的弟子們哪裡知道,他們的師母還在為無米下炊而發愁呢!
太極拳論里說: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應物自然。用吳老的話說就是:你本身必須練到“無我”----無形無象,全身透空的地步,然後才可應物自然。自身周流大化合為一體,無一處不輕靈,無一處不敏銳,對外界來的任何危險,事前能感應並有足夠的應對能力,一旦報警,不用想,身體自然應對。如此,練習既久,周身完整一氣,前後能得機得勢。
縱觀吳圖南先生的一生,是太極拳的一生,他九歲開始習拳,窮畢生精力,用近一個世紀時間,攀登武學顛峰,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及走向世界,作出了不朽貢獻。
內容摘要
《吳圖南太極拳精髓》節選一
《身體各部之名稱與功用》
第一節頭
頭在全身體中,占最重要之地位。指揮操縱,百體隨之。而在國術之中,亦收提綱挈領之效。故小之一舉一動,大之攻殺戰守,莫不以頭為準繩。倘頭部井然不紊,則全身絲毫不亂。如頭向前俯,則背脊各部,隨之前傾。頭向後仰,則胸腹各部,亦隨之後倚。左右傾側,莫不皆然。故研究國術者,應首先注重頭部之動作,不可輕舉妄動,或左右歪斜,或前後俯仰。以致四肢百體,受其影響,動作套用,失其效率也。
第二節肩
肩之運用,必須始終維持其平衡。故無論任何姿態,均以松肩為主。肩松則兩臂之動作敏捷,舉止自然。不可徒尚拙力,致使兩肩高聳,動作生硬。甚有一肩高起,一肩低下者,既礙觀瞻,且不合生理之自然配備。學者,練習肩部時,宜慎之,戒之!至其套用之法,有肩靠,肩擠,肩撞等法。
第三節肘
肘之地位,在肩與腕之間。承上達下,關係甚巨。鍛鍊此處,如不得法,則意氣不能運之於手。動作焉能活潑自如。故任何姿勢,應以垂肘為上。使腰背之力,由肩達肘,由肘而運之於手。至其套用之時,以距離最近為宜,貴乎神速,切忌遲緩。蓋恐被敵撥挑也。所用步法,以半步為妙,以免肘部高舉,腋下為敵所乘。至其套用之法,有蓋肘,獻肘,仰肘,拐肘等法。
第四節腕
運用氣力,如何始能隨心所欲,達於敵人之身?必須視腕之能否靈活而定。蓋肩不松,則力不能到肘;肘不垂,則力不能達之於腕;腕不活,則力不能達於手指。況望其力能達於敵人之身者乎?故腕有靈活,實為練習國術者,必須之條件。至其套用之法,有提腕,按腕,仰腕,垂腕,擠腕,等法。
第五節手
練手之法,為國術中之主要部分。雖有長手短手之別,而長手貴乎力足;短手妙在自顧。平素練習。非長手不能運意氣達於指掌;套用之時,非短手不足以保身軀。故長短互用,剛柔相濟,方為美善。惟手有五指,指有三節(大指二節)。並指為掌,屈指成拳。掌之根處為腕,其運用也,各得其便,不可偏廢。因分述之如下:
指:練習之法,因用指之多寡,而名稱各異。茲分述如下:
一指:
1、金剛指:
金剛指者,大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均屈握。而獨伸食指之謂也。
2、金剪指:
金剪指者,大指,無名指,小指均屈握。而獨伸食指與中指之謂也。又名劍訣指。
3、三陰指:
三陰指者,握大指與小指,而伸中三指之謂也。又稱鼎指,取其鼎足而三焉之意也。
4、金鏟指:
金鏟指者,獨握大指,其餘四指一齊伸出之謂也。
按指之用法,不外插、點二途。苟非氣力精至,不易使用。鍛鍊之法,宜屈宜伸。務使氣力達於指端。乃能得運用之妙。不可強直,而徒尚拙力也。至於運用得法之後,對於其它藝術,皆可有輔助也。
二掌:
掌之練習,雖同系伸指為掌。然有五指互靠者,有五指分開者,則因門類之不同,形成亦因之而異。茲分述之如下:
1、柳葉掌:柳葉掌者,五指緊排,形似柳葉之謂也。
2、鷹爪掌:四指勾屈,狀如鷹爪之謂也。
3、虎爪掌:虎爪掌,五指勾曲,狀如虎爪之謂也。又名金豹掌。
4、北掌與南掌:北掌者,四指緊排,大指屈貼掌緣之謂也。南掌者,則多五指分開者也。
5、雙推掌:雙推掌者,兩掌一前一後,同時運用,力由脊發,氣貫掌心之謂也。
三拳:
拳者,屈指握固,團聚氣力,用以擊敵者也。當握拳之時,宜以各指之尖端,齊向內卷,集中於手掌之中間。其大指,則向下俯。務使其指尖,適觸於中指之第二節,方為合宜。以便套用之時,擊之不開,分之不散。至於其他握拳之方法,亦有數種。因其運用之不同,而形式亦有特殊之現象。茲分述如下:
1、掐拳:以大指先掐食指第三節之橫紋,然後其餘四指,由外向內,卷緊作拳之謂也。
2、釘拳:五指平握,將中指之第二指節突出之謂。
3、豹拳:各指之第三節伸直,僅勾屈五指之上二節之謂也。
按拳之為用,少林有龍、虎、豹、蛇、鶴五拳。
太極有搬攔、撇身、指襠、肘底、栽捶五拳。形意有劈、崩、攢、炮、橫五拳。其它拳法,莫不皆然。名目雖殊,而終不離四正、四隅、中宮之九法。至其運用氣力,而發出於體外,則殊途同歸也。
第六節腰
腰為國術之主宰,誠所謂中樞關鍵也。故手足之動作,皆利賴之,他如進退伶俐,攻守得機,變化神速,虛實兼到。均不失其輕巧敏捷之態度。夫如是,必恃腰部鍛鍊之功如何為轉移。於是腰部之練習,實在全身為最要。而其鍛鍊之法,有以腰部前突,臀部後翻為佳者。有謂腰宜後屈,尾閭下垂,為上者。前者外家主之。後者內家宗之。著者以為,練習身體,應本乎天然優美之發育,順先天自然之能力。故於練習蹲坐等式,宜使腰部不前不後,位居中央,隨臀而下,左右不倚,斯無前俯、後仰、左右歪斜之弊,似較為宜耳。至其運用之法,則有沖、撞、靠、崩諸法而已。
第七節胯
胯為運用腰力,直達於腿之主要機關。故上承於腰,下連於腿,關係之大,不問可知。練習之法,以端正為宜。或一腿前伸,一腿下坐(為樁步)。或一腿側出,一腿下蹲(為半叉步)。或兩腿左右分開,身體下踞(為坐馬步)。則力能下達,氣自下沉。故腰靈腿活全系乎此。學者,可不加之意乎?至其運用之法,有胯打,胯崩等法。
第八節膝
膝之為用,在能使足穩步健,調劑前仆後跌。蓋因膝為大股與小腿之中間樞紐。且能運腿部之力,達於足掌。使全體重心鞏固,地盆不搖也。其練習之法,膝向前屈,不可過足尖前,以防重心前傾。膝之後面,名為腿凹。作蹬弓步,腿凹務須繃直,以舒其力。至於兩膝雙蹲,氣勢必須收縮,以免顛倒之弊。且易進擊敵人。膝之用法,與肘略同。有上提,下跪,左拐,右拐,前沖諸法。然非精於國術者,不易行之也。嘗觀鶴能獨立,用力於膝,日終不倦。國術中,亦有模仿者。尚非別有心得,不能運用之也。
第九節腿
腿者,支撐全體,載一身之重量,使身體靜如山嶽,收盤安之效。動似江河,無絲毫遲滯之虞。舉止鎮靜,而不亂。動作平穩,而不搖。氣不上浮,故無上重下輕之弊。足不虛蹈,即少顛倒腿顫之患。是以初學國術者,因腿部無功,以致如木之無根。身若風搖,自有應手而移,隨動而倒之現象也。精於國術者,則不然。每一姿勢,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系完整一氣。向前退後,遂能得機得勢。故練腿之法,乃為當務之急。至其練法,約有二端:一為樁步鞏固,二為腰胯靈活是也。練樁步之法,不惟增長腿足之力,且使氣血下行,充實筋骨。以故無論足掌之前後,踏於何地,雖立於垂危狹小之處,而推挽不可稍移,有如樁之栽於地中者然。練腰胯之法,每一姿勢之動作,必須使其盡優美適宜之能事。茲將練腿之法分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