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國

吳光國(1926~1997),字翰青、別號耕硯軒主,江西臨川人。曾任江西書法家協會會員,撫州地區書法家協會主席。

基本信息

撫州地區書法家協會主席

人物簡介

吳光國 (1926~1997)字翰青、別號耕硯軒主、江西臨川人。江西書法家協會會員,撫州地區書法家協會主席。中醫高級講師、副主任醫師。自幼酷愛書法,少即成名,老益聲名遠播,真、行、隸、草均有紮實功力。其書上承王顏褚柳,兼采黃蘇米何,博覽眾家,自成一體,筆力 遒勁蒼古,筆法瀟灑駿逸,氣韻沉穩生動,深得書界好評。其作品1992年參加全國書法美術攝影作品展覽,其後多次參加全國省際、區域、行業界書展及海峽兩岸(與台灣)書法

聯展,作品多次被收藏,並獲《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作品入選證》。在家鄉,曾為王安石紀念館、湯顯祖陵園、人民公園等多處名勝,撰書抱柱盈聯、墓誌、湖心志等,並在大中專院校首開書法講座,倡建[臨川書畫院],被公推為首任院長。1992年後雖長期患病,仍堅持筆耕不輟。1995年江西省書協等四家為其首辦個人書展。1997年2月病逝。傳略輯入《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吳光國書法作品集》出版

當代書法大師啟功先生題寫書名、中國書協主席沈鵬先生題簽的《吳光國書法作品集》不久前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這部裝幀清雅,內容厚實、散發著墨香的書法集子,引起了圈內外人士的關注和稱讚,吳光國先生的人品書藝也不斷讓人記起和回憶。
吳光國(1926-1997),字翰青,別號耕硯軒主,江西臨川人。生前被推舉為撫州地區書協主席、臨川書院院長。他生於中醫世家,不僅於歧黃有妙術濟世,常解鄉民疾苦病痛彰顯聲名,且自幼酷愛書法,其書上承王顏褚柳,兼采黃蘇米何,博覽眾家,自成一體,名聲遠播。吳老書藝精湛,他揮毫作書,每必回腕高懸,通身運勁,其書線條粗若虬松,力雄氣滿;細若古藤,跌宕鬱勃。筆力遒勁蒼潤,墨韻沉穩生動。其作品1982年參加全國書法美術攝影作品展覽,其後多次參加全國、省際、區域、行業界書展及海峽兩岸書法聯展,作品多被收藏,併入《中國當代藝術名人錄》。在家鄉,曾為王安石紀念館,湯顯祖陵園、人民公園等多處名勝撰書抱柱楹聯,墓誌、湖志,並在大中專院校進行書法講座,倡建“臨川書畫院”。
反覆欣賞吳光國先生的書作,令人慨嘆良多!“業無止境,書法亦無止境,要在不滿足中不斷充實、完善、超越自己。”這不僅是吳老對書學的切身體會,同時也體現了他的人格和操行,“縱目豎橫蛟蠆舞,復如曲鐵系藤蘿。竊追王褚諳顏柳,勁取蘇黃羼米何。點畫漫涸煤麝氣,行間浪發杏林柯。知群左人品看書品,骨峻風清涌墨波”———他生前的摯友,撫州市書協主席邱左賢先生的賦詩,是對他書藝人品生動的寫照
吳老出生於鍾靈毓秀、人傑地靈之域,他於書藝,勤耕善悟,深入鑽研傳統之清流,又融通時代遞進,憑藉深厚的醫學、詩文底蘊,入古出新,終具個人風貌,開出了一朵書藝奇葩。他談書法體會道“筆法錐沙屋漏,心期曉日秋霜”,可見,其功其境,不是常人所能達到的。綜觀其醫術、道德文章和書法,人們多以清代醫學、書法雙棲名家傅山(青主)比照相譽美,可見人們對他所肯定的程度。不少人認為他的書法深得“玉茗堂上播芳馨”的雅韻,具有“臨川四夢隨蝶舞”的悟化,並且是他書法成就的緣由。

西昌市音樂舞蹈家協會副主席

吳光國 1945年生,四川成都人。1961年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附中,1988年畢業於中國函授音樂學院大專班。西昌市文化館館員。四川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員、涼山音樂家協會理事、西昌市音樂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創作作品百餘件,近10年發表歌曲及舞蹈音樂40餘件,其中舞蹈《銀鐲情》1986年分別獲全國與省音樂舞蹈比賽豐收獎及創作二等獎,舞蹈《滿山青》1984年省州調演演出獎與創作一等獎;歌曲《火把節的夜晚》、《當雪花飛舞的時候》獲省州創作獎。曾擔任涼山州慶大型開幕式音樂及'94國際火把節開幕式作曲之一。負責編輯出版西昌市民間歌曲歌謠故事諺語等藝術集成志書,獲省州突出貢獻獎及先進個人,其中《民間文學三套集成》一書獲省藝術學科重點研究項目一等獎、個人三等獎。辭條收入《四川音樂家名錄》、《西昌市文化藝術志》等。

知縣吳光國

輯安恢復設治後第四任知縣(1905~1907年)。字清華,男,江蘇省武進縣人。
清光緒三十—年(1905年) 由臨江縣調任輯安知縣。任職期間,勤政愛民,做了許多益國益民的好事。柳條邊解禁後,時輯安分屬通化、懷仁兩縣。1902年輯安重新設治後百業待興,首任知縣黃錫庚上任未幾,不幸物故;德凱繼任,忙於建縣事務,整頓巡警及強化邊務,未及大展拳腳,即被調離;鳳鳴貪腐無心政務,在任不到一年,被百姓驅逐出縣。吳光國到任後重視教育,先後設國小堂、師範講習所等公辦學堂各一處。其中師範生六個月畢業,經過考試後發給文憑,辦學費用由各保捐助。其到任之初,正值日俄戰爭時期,日軍以軍需為藉口,強行號奪木材,導致多起木植事件發生,吳光國敢於在中日交涉中據理力爭,多次在木植事件、邊境事件的斡旋中,保護了國家和百姓利益,成為邊境縣份中政績頗豐的知縣之一,得到上級的看重和百姓的擁戴;
吳光國積極保護輯安文物不僅抵制了日軍企圖奪取好太王碑的陰謀,而且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成功保護了剛出土的毋丘儉紀功碑。後為防止紀功碑再遭盜賣和發生意外,吳光國派人將石碑護送到省城奉天(此碑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同年,吳光國又親自主編《輯安縣鄉土志》及附卷《輯安縣外交公牘》。是年七月,吳光國調離輯安去安東(今丹東)任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