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吳久靈大山之子,有一幅山的身軀,一種牛的精神,為了攝影這道道,闖過火焰山,穿過冰窟窿,吃過千家飯,喝過萬山泉。
苦啊,累啊,險啊,苦行僧幾十載,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家協會博學會士,四川省攝影家會員,內江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
成就
作品《天問》獲第十屆全國人像攝影展覽金牌獎
作品《夕照》獲第十一屆全國人像攝影展覽金牌獎
作品《烏江縴夫》獲中國第八屆國際攝影展覽銀獎
《彝人過河》獲中國第九屆國際攝影展覽銀獎
南斯拉夫國際攝影比賽佳作獎
國際攝影比賽佳作獎
第五屆亞洲風采攝影佳作獎
首屆中國國際“人類貢獻獎”攝影比賽銀獎
第三屆中國人像攝影十傑提名獎
第十九屆、二十屆、二十一屆全國攝影藝術展優秀獎
巴蜀文藝攝影一等獎
國內外各種攝影比賽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百餘次
照相機
吳久靈過去用的膠片照相機都是名牌,135系列的是尼康,120系列的是瑪米亞。每當他到外地創作完畢,回到內江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彩擴店沖膠捲、精選照片放大。這個過程很複雜,每一道工序都讓他不敢分心。色彩的調節、影調的處理都要靠手工來完成,效果還難說。
如今,他擁有了一台佳能EOS 1Ds MarkIII數位相機,外加一套鏡頭,價值10萬元。這套高科技數碼產品使他的創作如虎添翼。
談到使用數位相機的體會,吳久靈的觀點是:它基本上是萬能的。數位相機會自動調節感光度,保證攝影師用適當的快門和光圈進行拍攝;它生成的照片是電子檔案,沒有損耗。而傳統的膠片沖印方式總會因藥水的溫度、鏡頭的銳度等各方面原因降低照片的品質。
“總之,數位相機解放了攝影家。”吳久靈說,“它把攝影者從純技術層面上解放出來,讓他能夠全心全意地考慮如何攝影對象,表達攝影者的內心感受,使攝影者不再用工程師的眼睛看世界,而是用哲學家的眼睛看世界。自從有了數位相機,我基本上不再到彩擴店沖印照片,減少了創作的環節,質量也提高不少。用數位相機拍攝的作品,讓自己滿意的,至少比過去多了50%。”
心靈獨白
如今我沉陷於攝影這塊沼澤地,拼、搏、爬,渾身的解術無其不用, 為的就是留下一點足跡,留給後代一些真實,卻苦了家裡的妻子和兒子。
創作感悟
“我現在只想在有生之年多留下一點足跡,多留給後代一些真實,不想受到其它事務的干擾。攝影創作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 吳久靈說,他常年在大山森林中行走,希望通過作品真實的反映貧困山區、特別是孩子們讀書難的問題。有時還要到處講課,每天都很忙,但很充實。
“攝影人(攝影愛好者)對生活要有激情,更要有一顆善良之心,特別是對弱勢群體更要有愛心。關注社會,回報社會,感恩社會,是一位攝影人最起碼的道德準則和做人標準。做到了這一點,攝影創作有拍不完、攝不盡的題材。”這就是吳久靈幾十年來對攝影創作的感悟。
名作鑑賞
信息
名稱:烏江縴夫
第一屆“人類貢獻獎”年賽生活習俗類二等獎
吳久靈[中國]圖/文
拍攝時間:1997年9-11月
拍攝地點:中國重慶
拍攝民族:土家族
簡介
烏江發源於貴州烏蒙山東麓,沿武陵山奔騰而下,河道峽谷連綿,灘多水急,船筏難行,古有“烏江灘連灘,十船九打爛”之說。縴夫曾是烏江航道的唯一動力。解放後,航道歷經整治,機動船代替了人力船,但在烏江中上游的一些短途貨運中仍可以看到縴夫的身影。
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自治縣後坪鄉一個叫白絲沱的土家寨子,生息著祖祖輩輩靠拉縴為生的幾戶人家,人稱“縴夫寨”,成了烏江航道縴夫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