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含氯纖維是合成纖維的一類。指以氯乙烯為原料的 纖維。其耐酸鹼腐蝕的性能,比聚醯胺、聚酯、聚丙烯腈等纖維都好。但耐熱性較差,一般只能在70℃以下使用。成本低廉,是目前最便宜的一類合成纖維。
類別
以氯乙烯和偏氯乙烯為基本原料的一系列含 氯元素的合成纖維。含氯纖維有很好的阻燃性(極限氧指數35~48)、保暖性和耐化學腐蝕性。缺點是耐熱性差(熱收縮溫度60~11O℃),易分解,分解時放出有毒的氯化氫氣體。成形方法有乾法、濕法和熱增塑擠出法。溶劑有丙酮、環己酮、二甲基甲醯胺、四氫呋喃等。主要用於製造阻燃紡織品、防火覆蓋物、人造毛皮、毛線毛毯、過濾布、篩網、繩索等。
具體舉例
聚氯乙烯樹脂經氯化後製成的合成纖維. 縮寫PeCe。
密度:1.42~1.46
一種含氯纖維。對化學試劑具有高度的穩定性。能抗水和耐火。用於制濾布、填料、漁網和工作服等。由聚氯乙烯經氯化後再經乾法或濕法紡絲製得。
聚氯乙烯纖維
聚氯乙烯纖維又稱氯綸,一種聚氯烯烴纖維。以聚氯乙烯為原料,濕法或乾法紡絲製得的合成纖維。具有自熄性,為一般天然纖維、化學纖維所不具備,具有較好的保暖性、絕緣性且化學穩定性高,耐磨性好,但耐熱、耐光性和導熱性差,不能熨燙,不能用蒸汽消毒、沸水洗滌和高溫染色,不可燃。
發展
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纖維是由聚氯乙烯樹脂紡制的纖維,我國簡稱氯綸。早在1913年克拉特(F.Klatte)用熱塑擠壓法製得第一批PVC纖維,但此丁藝以後並未套用。1930年德國I.G公司的休伯特(E.Hubert)和帕博斯特(Pabst)、內希特(Necht)把PVC溶於環己酮中,進而在含30%醋酸的水溶液中用濕法紡絲製得了服用的聚氯乙烯纖維,隨後,正式以商品名皮斯發森(Pece Fasern)開始生產。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種生產方法的難度較大,故發展很慢、到20世紀50年代初PVC纖維才作為一種工業產品出現。
性能
聚氯乙烯纖維較硬,強力在合成纖維中是較低的,與棉相似。
聚氯乙烯耐熱性較差,當溫度達到65~70℃時即發生明顯的熱收縮。沒有明顯的熔點,其粘流化溫度約為170~220℃,而分解溫度為150~155℃,在該溫度下會有少量HCl放出,促使其進一步分解,故必須加入鹼性的穩定劑中和HCl而抑制其催化的裂解反應。因而聚氯乙烯不僅不能採用熔體紡絲法紡絲,即使採用溫度較低的熱塑擠壓法紡絲,也必須加入適當的熱穩定劑。
聚氯乙烯是無定形聚合物,有少量微晶存在,聚氯乙烯的密度約為1.39~1.419/cm3。聚氯乙烯纖維導熱性小,具有良好的保暖性,其保暖性比棉、羊毛好。聚氯乙烯大分子結構中具有不對稱因素,所以具有很強的偶極矩,這就使聚氯乙烯纖維具有一定的靜電性,吸塵性好。聚氯乙烯不吸水,很難在一般的溶劑中溶解。濕法紡絲所用的溶劑有:二氯乙烷、四氯乙烷、氯苯、環己酮、四氫呋喃、二甲基甲醯胺、環氧丙烷以及環氧氯丙烷等。
聚氯乙烯纖維的獨特性能,也就是其優點,就在於其難燃性。在高溫下,聚氯乙烯分解出大量的不燃性HCl氣體,一方面帶走大量的熱量,另一方面隔絕空氣,使火焰熄滅。聚氯乙烯纖維的極限氧指數LOJ高達37.1%,在明火中發生收縮並炭化,離開火源便自行熄滅,其產品特別適用於易燃場所。
聚氯乙烯纖維對無機試劑的穩定性好,室溫下在大多數無機酸、鹼、氧化劑和還原劑中,纖維強度幾乎沒有損失或很少降低。聚氯乙烯易發生光老化,當其長時間受到光照時,大分子會發生氧化裂解。
套用
聚氯乙烯纖維具有原料來源廣泛、價格便宜、熱塑性好、彈性好、抗化學藥品性好、電絕緣性能好、耐磨、成本低並有較高的強度等優點,特別是纖維阻燃性好,難燃自熄,限氧指數LOI高達37.1%。但由於聚氯乙烯纖維耐熱性差,對有機溶劑的穩定性和染色性差,從而影響其生產發展,與其他合成纖維相比,一直處於落後狀態。近年來,出現了所謂第二代聚氯乙烯纖維,其耐熱性比傳統的聚氯乙烯纖維有很大提高。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安全意識越來越強,對於床上用品、兒童及老人睡衣、室內裝飾織物、消防用品、飛機、汽車、輪船內倉用品等,很多國家都提m了阻燃要求。聚氯乙烯纖維作為阻燃纖維材料通過原料與生產技術的改進與提高,將廣泛套用於消防、軍隊、宇航、冶金、石化等特種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