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首先解釋一下“藏傳佛教”這個名詞。國內外都曾流行“喇嘛教”一詞,這個稱呼本身不妥當,藏族同胞尤其堅決反對;有人稱之為“西藏佛教”也不完全妥當,因為它不僅存在於現在行政區劃上的西藏自治區,也不限於廣大的藏族地區,它還傳播於中國古西夏和蒙古、土、裕固、納西等族生活的地區,以及國外的不丹、錫金、尼泊爾、蒙古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的布里亞特等地。其共同特點是用藏文藏語念誦、傳授、辯論和寫作,因此,比較準確的名稱應該是“藏語系佛教”,例如第十世班禪在北京創建的佛學院就稱為“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現在一般簡稱之為“藏傳佛教”。這個名詞已逐漸被普遍接受。
其次說說“西藏”與“吐蕃”兩個詞的關係。現代漢語中所稱的“藏族”他們自稱為蕃(bod),《唐書》中稱之為“吐蕃”,清代也曾用過“吐伯特”一詞。藏族人把以拉薩為中心的地區稱為“衛”(DBUS),只有以日喀則為中心的地區才叫做“藏”(gtsang),合稱為“衛藏”(元明時稱之為烏斯藏,烏斯即是衛的古讀)。清代康熙初年才出現“西藏”這個詞,用作衛、藏、阿里(mngav-rig)、喀木(康khams)四區的統稱,於是“藏”這個局部地區的名稱逐漸變成了全部的統稱。而現在“西藏”一詞作為行政區劃的名稱時,又只指西藏自治區這個區域,不包括青海、四川、甘肅、雲南各省的藏族地區。
本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早期諸王與苯教
一、吐蕃贊普世系與年代
二、早期幾位君王的傳說
三、苯教的來源與內容
四、所謂“以苯治國”
五、“玄秘靈物”
第二章 佛教傳入吐蕃的開始(7世紀中葉)
一、松贊乾布與佛教之傳人
二、漢尼兩公主與大小昭寺、兩“覺阿”佛像
三、創製文字,開始譯經
四、十善法規
五、限制苯教的原因
六、綜論松贊乾布時期的佛教
第三章 佛教在吐蕃的正式建立(8世紀)
一、梅阿聰與金城公主復興佛教
二、于闐佛教與吐蕃的關係
三、桑希赴唐取經
四、第一次佛苯鬥爭
(一)瑪尚廢佛
(二)賽囊初請寂護
(三)桑希助王興佛遇阻
(四)計除反佛權臣
五、寂護第二次人蕃
六、賽囊在唐得禪法
七、蓮花生人蕃
八、第二次佛苯鬥爭
九、修建桑耶寺
十、建立僧伽制度
十一、頓漸之諍
(一)概說
(二)互辯的過程
(三)辯論的具體內容
1.漸門派的論點——《修行次第》摘要
2.《巴協》摘要
3.頓門派的論點——《頓悟大乘正理決》摘要
4.《五部遺教》所載頓門語錄摘要
5.《土觀宗義史》的評論
(四)頓門派對後世藏傳佛教的影響
第四章 赤松德贊以後佛教的興衰(9世紀上半期)
一、關於牟尼贊普曾否平均貧富的爭論
二、赤德松贊繼續興佛
附錄:噶瓊寺建寺碑
三、浮屠豫國事
四、熱巴堅興教佞佛遇弒
附錄:楚布江浦建寺碑譯文
五、達磨禁佛被刺
第五章 吐蕃佛教在敦煌
一、吐蕃時期敦煌佛教的特點
二、吐蕃時期敦煌的幾位弘揚佛教的漢族人
附錄:《大乘二十二問本》主要內容
第六章 吐蕃時期的社會性質與對唐和戰、佛教興衰的關係
第七章 吐蕃時期的譯經事業
一、翻譯人才
二、譯經規矩
三、翻譯成果
四、唐蕃譯事
附錄一吐蕃佛教大事年表
附錄二主要參考資料
附錄三譯名對照表
附記
……
文摘
《青史》:吞彌譯出《寶雲經》,藏王作法主,講說了《觀世音六字真言》、《聖閻摩敵》(gshen-rjevi-gshed即大威德)及護法怙主(mgon-p0)和天女等許多法門。又教許多人士修習禪定,由此獲得神通者亦復不少。①【按:《聖閻摩敵》屬無上瑜伽部,一般認為此時尚未譯出。】
《西藏王統記》:(松贊乾布時)對王孫芒松芒贊將《諸佛菩薩名稱經》、《白蓮華經》、《妙法月燈經》、《觀世音修法類》等之講解傳承,與於未來時諸隱秘者應如何將其彰顯,對拉薩聖地應如何料管,若人禮拜供養,轉經繞行,見、聞、念、觸等有何功德,對外培修河堤,對內供祀諸神靈有何功德等等,均詳為之講說。王孫乃筆之於書,藏於藥叉殿中。王又云:過五代後將有王名“赤”與“德”者出世,……使佛教大為顯揚。大臣噶【按:即祿東贊】立即將此書於銅牒之上,秘藏於秦浦(mchim-phu)寶庫內。他如為外臣內臣及藏地屬民男女,宣說無量世間所需之教訓。以大悲心之生起次第而立六字大明咒法(原註:此法系由大臣止塞汝恭頓vbre-se-ru-gong-ston筆之於書)。此外記載王之史事,有詳略三本,成三紙卷,秘藏於寶瓶柱下。②【按:這一段是說《柱間遺囑》(bkav-chems-ka-khol-ma 11世紀初阿底峽尊者發掘出來)和《嘛尼全集》(ma.一ni-bkav-vbum相傳為松贊乾布著,內容為有關觀音修法,藏族歷史、遺教等,共有二帙)兩書的來源。】
作者簡介
黃明信,1917年生人,藏語名索南嘉措,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1941年一1948年入甘肅省拉卜楞寺學經,並考取了該寺的“繞降巴”學位。1950年到中央民委工作, 於工953年調北京民族出版社藏文編輯室,1979年後供職於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善本部民族組。
黃先生具有深厚的藏文和藏傳佛教功底,並長期致力於西藏曆算學研究,係為數不多的歷算學家之一。出版有《藏曆的原理與實踐》《藏族歷史人物年代手冊》(藏文)《西藏的天文歷算》《漢藏大藏經目錄異同研究》等著作。工987年,應任繼愈先生之邀為其主編的《中國佛教史》(至今尚未出版)第四冊隋唐卷而寫《吐蕃佛教》,對吐蕃時期有關佛教的藏漢文史料進行了細緻的梳理,其中的“頓漸之諍”和“吐蕃時期的譯經事業”極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