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劉益
善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1月1日
平裝: 353頁
ISBN: 9787502839512
內容簡介
《名家隨筆:秋林集》內容簡介:楚地的高手劉益善,詩人兼小說家,《秋林集》浸潤著沖淡的詩意,講述著人生的秋林種種平靜而哀婉的情思。我們正處在一個求真務實的時代,文學作品,媒介傳播稍微過度的矯情雕飾都會使得讀者感到不安,因而崇尚簡潔麗鮮活的隨筆寫作,幫助我們更確切地對生存狀態加以思考和表達,更好地感受哲學意味、人生況味,因而這也將是一個許多隨筆作品深入人心的時代。
作者簡介
劉益善,湖北江夏人,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長江文藝》雜誌社社長、主編,湖北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發表小說、散文、詩歌五百餘萬字,出版小說、散文、報告文學作品二十部,其中詩集六部。組詩《我憶念的山村》獲《詩刊》1981~1982優秀作品獎,紀實文學《窯工虎將》獲全國青年讀物獎。
序言
時下隨筆寫作成風。與此互為因果的是,隨筆的讀者甚眾,一些隨筆集成為熱銷書籍就是明證。現在,又有一些頗負名氣的作家聯袂出版隨筆,並冠以“名家隨筆”結成叢書,亦是一項引人注目的選題。
在諸類文學樣式里,散文是最利於作者表達情思(即感情與意思),也最便於讀者接受理解作者情思的一類,而隨筆則堪稱散文中之精靈。文學的本質是人們對情思的表達,即如梁代詩評家鍾嶸在《詩品序》中所言:“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又言:“凡斯種種,感盪心靈,非陳詩何以感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英國人愛德華·楊格1795年在《原始作文研究》一書中也作如是說,大意是:一切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其本質是抒情的,就是發表思考的文學也使用這種原理——只有直接從人們心靈上發生的思想,才值得永垂不朽。六朝文論家劉勰則在《文心雕龍》中直陳文學創作須“因情而造文”而不可“因文而造情”。情思是一切文學創作成功的重要基礎,而其關鍵之處又在於情思的表達和傳播。在文學樣式中,詩詞歌行是至為抒情的一種,故有清代金聖歎“詩者是心之聲”一說,然而,囿於詩詞歌行的形式格律,人們情思的表達和傳播常常會遭遇技術上的困難。小說戲文也常常源於情思、倚重情思,《紅樓夢》就有“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之語,然而作者和讀者常常會迷失於“滿紙荒唐言”以及“無奇不傳”的故事中。在情思的充分表達和有效傳播方面,當首推散文,而散文中又首推隨筆。隨筆敘事抒情說理兼備而又文無定法、不拘一格、形式多樣、短小活潑,可直抒胸臆,可俯首低吟,可消愁舒憤,可述往思來,較少矯情編造,較少強詞奪理,因而作品的斧鑿痕跡較之別的文體要少得多。優秀的隨筆往往隨意走筆而涉筆成趣、涉筆成思、涉筆成理、涉筆成情,有的親切自然如圍爐夜話,有的意味雋永如老僧悟道,有的如詩歌卻明白如話,有的像故事卻真切感人,故而士農工商愛讀,傳播效果深入人心。近十餘年來,文壇學界、政界商界乃至廣大學子民眾,隨筆寫作持續升溫,竟有遍地鮮花之盛況。上溯九十餘年,五·四時期,隨筆亦十分流行,有如火如荼之勢。而縱觀數千年中華文化史,每值社會轉型期,或值社會思潮激盪期、學術繁榮期、文化交流活躍期,只要不是“文網太密”,總有隨筆寫作與傳播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