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書房系列:歷史在這裡沉思

出版人利用工作之便,總是有機會跟令人仰慕的學者、作家接觸,甚至走進他們的私家書房。經常被那種連排的書架、那種以書為壁的架勢所傾倒,這是一種很震撼的體驗,張口結舌,艷羨不已。

編輯推薦

也總是被作者摩挲著自己的愛書的神情所感動,他們對自己書房的每個角落、每個細節都諳熟於心,憶起讀書寫作的往事總是陶然自得。在他們的書房裡,你就真的能產生一種對知識的敬畏,一種對文化的親近和一種對讀書的衝動。我很想把在這種書房裡聞到的人類才智凝結的芳香傳遞給讀者、傳遞給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希望每個人都能體驗到這種因書帶來的樂趣。
公眾人物,總是成為大眾關心的焦點。他的經歷、他的生活,往往成為媒體追蹤報導的對象。然而,一個學者、一個文人,他的日常器物、他的衣食住行,都不及他的書房能傳達他的精神世界。書房跟人一樣有強烈的個性,她橫著,豎著,連線著,透露出主人的內心風貌。她與學者的學術生命、文人的寫作生涯不可分割。要了解一個學者,進入他的書房,就好像是進入了他的內心世界。
“上有天堂,下有書房”。對一個文人來說,一個他自己架構的書房真的就猶如天堂般美好。這裡有他捧讀的愛書,有他把玩的經典,有他工作的助手,有他嘔心的大作。文化人之快事不外兩件,一件是:有閒暇時,取古人快意文章,朗朗讀之,則心神超逸,鬚眉開張。另一件是:來靈感時,進書房運作文章,筆力曲折,謂世間樂事,無逾此者。這兩件事,簡而化之,即讀書與寫作,都發生在同一個地方,那就是書房。要接近一個文人,莫如進入他的書房,細察他精選的書目,品味他閱讀後的圈點,了解他的學術成長史,感悟他寫作背後的故事。
從社會角度講,書房是當今社會最有文化的部位之一。營造書香社會,書房的建設任重道遠!試想,如果我們每個家庭都有一間很有特色很有文氣的書房,那么社會價值取向、文化傳承、青少年的教化等問題都將迎刃而解。讓中國人開始經營自己的書房,讓國民在各個角落重新捧讀厚重的圖書,這是我們的嚮往和夢想。
就是基於這樣的出發點,我們策劃了“名人書房”叢書。所邀請的作者都是傳奇式書房的主人:某作家把游泳池改造成屋頂書房,因訂做的書櫃太多而被木匠師傅誤解為鞋匠老闆;某學者把先進的圖書館藏設備搬回家,5萬冊圖書蔚為大觀;某先生幾易居所,只因新書興旺發達,無處棲身……
這套叢書不僅講述名人的書房進化史、讀書樂聞、藏書經歷以及名作背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想通過此套書的出版,弘揚一種打造書房的全民意識、一種閱讀明智的崇高精神。當每個人都能像威爾遜那樣認為:住宅里沒有書,猶如房間沒有窗戶;當每個人都能像本叢書的作者葉永烈、江曉原、錢文忠等先生一樣行動:房子裝修,廳小點臥室小點,沒有關係,書房一定要大,那么,到了這個時候,我們的社會就真的是處處飄著書香、個個帶著文雅的美麗新世界了。
田園有真樂,不瀟灑終為忙人;誦讀有真趣,不玩味終成鄙夫。讓我們一起走進“名人書房”,感受名人心中的天堂吧!

內容簡介

書房是作家進行創作的“大本營”。《名人書房系列:歷史在這裡沉思(我的書房“沉思齋”)》作者葉永烈的書房具有不同於眾的特色,他不僅擁有兩個書房,而且還擁有一個用私家游泳池改建的藏書室,收藏了五萬冊圖書。葉永烈的創作“大本營”規模龐大,是因為他作為紀實文學作家,收藏了在採訪中得到的大批珍貴卡當案,大量的名人書信,上千盤已經成為“絕響”的採訪錄音帶.還保存了十幾萬張他自己拍攝的照片。正因為這樣,他把自己的書房取名為“沉思齋”,即“歷史在這裡沉思”。作者還進行“書房的革命”,用現代化的“文房四寶”武裝起來,以高效率進行創作,出版了二百多部著作,總字數超過二千萬字。《名人書房系列:歷史在這裡沉思(我的書房“沉思齋”)》不僅是作者書房的全方位掃描,而且也給讀者在求知、寫作、研究方面以許多有益的啟示。

作者簡介

葉永烈,上海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一級作家,教授。1940年生於浙江溫州。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1歲起發表詩作,19歲寫出第一本書,20歲時成為《十萬個為什麼》主要作者,21歲寫出《小靈通漫遊未來》。
主要新著為“紅色三部曲”——《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與蔣介石》,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歷程;《反右派始末》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運動”的全過程;180萬字的長卷《“四人幫”興亡》以及《陳伯達傳》,是中國十年“文革”的真實寫照。《鄧小平改變中國》是關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全景式紀實長篇。《受傷的美國》記述了美國的9.11事件。此外,還有《用事實說話》、《出沒風波里》、《陳雲之路》、《胡喬木傳》、《美國自由行》、《星條旗下的生活》、《俄羅斯自由行》、《歐洲自由行》、《真實的朝鮮》、《今天的越南》、《櫻花下的日本》、《我的台灣之旅》、《多嬌海南》等多部著作。

目錄

人在書房
風鈴聲聲
書房旅行記
我原本沒有書房
斗室中的書桌
沒有稿費的年月
突然分給我新房子
小小的“陽台書齋”
在“沉思齋”中沉思
螢屏上的“沉思齋”
“探囊取物”的奧秘
“孔夫子搬家”——全是書
游泳池成了“游書池”
我被當成“鞋店老闆”
書背後的故事
第一次投稿
寫詩“發燒友”
第一本書的故事
為《十萬個為什麼》挑大樑
我的命運與《十萬個為什麼》緊相連
《小靈通漫遊未來》的曲折歷程
“小靈通”手機擁有一億用戶
“雪藏”了二十六年的《追尋彭加木》
查清密探的來歷
《陳伯達傳》背後的故事
在中南海的採訪
為梁實秋編情書選
我寫《傅雷畫傳》
《“四人幫”興亡》後面的小故事
在“9·11”發生時趕往紐約
找到失散二十年的“孩子”——《漫話中國》
書房的革命
我的特殊展品
新“文房四寶”
到電腦誕生地“朝聖”
小心翼翼捧回286電腦
“恨不相逢少年時!”
電腦“時裝”不斷更新
在美國領略網路的魅力
“伊妹兒”帶來的喜悅
“多才多藝”的電腦
數位相機成了我的最愛
讀萬卷書
書是知識大廈的承重牆
《巴頓將軍》幫了我兒子的忙
好書伴我成長
“不動筆墨不看書”
書海常客
書自郵購來
我的讀書方法
學問要專讀書要雜
“有恆為成功之本”
淘書之樂樂淘淘
在美國“泡”圖書館
在美國看蔣介石日記
私家檔案館
我的書房引起檔案界的關注
“收藏自己”始於細心
我的主日記副日記
“絕版”的手稿庫
西子湖畔尋回珍貴手稿
珍貴的名人書信庫
長期積累的檔案庫
歷史老人“凝固的聲音”——錄音帶庫
數以萬計的照片
用廢膠片編成的新書
奇特的收藏品——盜版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