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納德·柯伊伯

吉納德·柯伊伯

吉納德·柯伊伯,1905年12月7日生於荷蘭的哈倫卡斯珀爾,畢業於萊頓大學,是美籍荷蘭天文學家,提出並發展了一種太陽系起源的新學說──“原行星”演化假設。於1973年12月23日卒於墨西哥城。

美籍荷蘭天文學家。1905年 12月7日生於荷蘭的哈倫卡斯珀爾,1973年12月23日卒於墨西哥城。1927年他由萊頓大學畢業,留校在赫茨普龍領導下工作到1933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37年入美國籍。先後在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47~1949年和1957~1960年任葉凱士天文台和麥克唐納天文台台長。柯伊伯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荷蘭科學院院士。從1960年起直到去世,組織並領導亞利桑那大學的月球和行星實驗室。他的研究工作範圍極廣。最初研究雙星,並得出太陽鄰近的恆星至少有一半是雙星或聚星的結論。通過對雙星的測量,進一步明確了主序星的質光關係。從四十年代開始,他的注意力轉向太陽系,用分光觀測探測行星和衛星的大氣成分。1944年發現土衛六上有大氣。1948年,發現天王星的第五顆衛星(天衛五),1949年又發現海王星的第二顆衛星(海衛二)。1949~1956年間還組織了小行星巡天照相。1949年以來,他提出並發展了一種太陽系起源的新學說──“原行星”演化假設。這是一種星雲說,認為原始星雲的中心部分形成太陽後,殘餘物質形成圍繞太陽的“太陽星雲”(即星雲盤)。星雲盤物質因引力不穩定而迅速集聚成一些很大的“原行星”,行星是由這些“原行星”演化而成的。
1951年,吉納德·柯伊伯首先提出在海王星軌道外存在一個小行星帶,其中的星體被稱為KBO(Kuiper Belt Objects)。1992年,人類發現了第一個KBO;今天,我們知道KBO地帶有大約10萬顆直徑超過100公里的星體。以後,天文學界就以吉納德·柯伊伯名字命名此小行星帶。
六十年代中期,他是用宇宙飛行器考察月球計畫的重要成員。是宇宙飛船“徘徊者”拍攝月球的首席研究員,也參與了“月球勘測者”、“月球軌道環行器”、“阿波羅”諸項計畫。柯伊伯組織並編輯了兩套重要的叢書:四卷本的《太陽系》和九卷本的《恆星和星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