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吉文森工公司(林業局)始建於1958年,是內蒙古森工集團所屬的大型二檔企業,位於大興安嶺東部南坡,行政區域屬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施業區總面積362970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31萬多公頃,森林總蓄積量2050萬立方米。名字由來
居住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人,都知道林區有個叫吉文的林業局,但是對其名字的由來也許還不太了解。據史料記載,“吉文”系原始蒙古語,意為森林。吉文林業局則是以其施業區內崎嶇蜿蜒的吉文河命名的。吉文河,如按其語詞演變可排列為“室韋——錫窩兒——錫窩兒河——雞窩兒河——吉文兒河——吉文河。室韋即失韋,此名最早見於《魏書·失韋國傳》,其後見於《隋書》、《唐書》等史籍中的“室韋”。在遼代《聊律延寧墓誌》銘文中,如與契丹大字對照漢文,又為:“失圍”。
在清代,達斡爾口語稱“室韋”為“錫窩兒”,其原義為“森林”。達斡爾人稱當時居住在大興安嶺森林地帶的錫伯族為“錫窩兒愛滿”,意為“室韋部”,實即“森林部族”。因“錫窩兒”系捲舌音,當時南方漢語中無捲舌音,只好將“錫窩兒”譯寫為“室韋”或“失韋”。
錫窩兒河,此名見於清末屠寄測繪的《黑龍江輿圖》,在其43幅圖上標定的錫窩爾河便是錫窩兒河的諧音。錫窩兒河是“錫窩兒”加漢語詞尾“河”的合成詞,其直意為“室韋河”,意譯則為“森林河”。
“雞窩兒”為漢語詞,是清亡後民國年間漢人逐漸遷入而形成的地名。“雞窩兒河”是“錫窩兒河”的諧音。“雞窩兒河”這一通俗的民間漢語詞,既沿用了原來不明語義的民族語言地名,又便於漢人理解而通用。因“雞窩兒河”為民間俗語,不便於官方通用,後官方改寫為“吉文兒河”。
全國解放後,為了支援國家建設,50年代,我國開始大力開發林區,在吉文兒河流域成立了“吉文林業局”,60年代初修建森林鐵路,在吉文兒河河口又設定了火車站,並以“吉文”為站名,又以“吉文”為鎮名,由此,在當地人的口語中便逐漸稱“吉文兒河”為“吉文河”了。
建設
吉文林業局貯木場不斷提高產品質量,經自治區有關部門檢查,木材產品質量合格率達100%。這個場在木材生產質量管理上,從造、選、歸各個生產實際制定實施了“模擬產值核算”的管理方法,把工資與產量、質量、售價掛鈎,增強了職工的質量意識,去年經濟材比重達87%以上。為確保外運裝車的質量和載量,他們嚴格執行《木材裝車獎罰辦法》,場主管領導、生產股長新臨現場監督指導,隨時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問題,自1994年實行封閉式管理以來,腳踏車載量比過去提高了8.34立方米,4年共多銷木材7.35立方米。
發展
內蒙古吉文林業局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及時調整林場布局,收縮林產工業,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僅一年,節約管理費用和多種經營創收二項達2000多萬元;在木材收入減少2000多萬元的情況下,仍確保了230萬元的上繳,做到了職工工資、國稅、地稅三不欠。國家“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後,林業局木材產量調減到6萬立方米,有的林場已無生產任務。林業局及時將吉南林場、木奎林場、紅花爾基林場合併到吉庫林場,既能集中力量抓好護林防火、木材生產和經營管理,每年又節約費用200萬元。在加工原料不足、原木漲價、木材初級加工貼錢的情況下,該局收縮林產工業,將投資600萬元建成的地板塊廠關閉,廠房出租、設備轉讓。40名職工轉向養鹿,每年節約費用35萬元。他們還以1000平方米閒置廠房招商引資,與大連一家投資公司合作,建立了年產8萬箱的衛生筷廠,使樺木桿得到加工增值,除每年收10萬元租金外,還節約水電費15萬元。
此外,這個局組織2000多人發展多種經營。轉產的幾個林場職工家屬大搞黑木耳培植,去年產黑木耳25萬公斤,創收1000多萬元。今年又大力發展吊袋木耳,產量可達10萬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