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山礦務局

合山礦務局

合山礦務局位於廣西中部合山市。鐵路專用線與湘桂鐵路的來賓站相接,長57公里。柳(柳州)邕(南寧)公路縱貫礦區南北,南至南寧175公里,北至柳州109公里。紅水河流經礦區西南,雨季可通行小汽輪,順流可達遷江、來賓、梧州、廣州等地。交通便利。

歷史

合山煤礦始於清末,成於民國,盛於當 代。清代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武宣人劉統丞開始在遷江縣合嶺山土法挖煤,繼後時開時停,4易業主未成。民國21年(1932年) 陸川人呂春琯以同福公司、李楚凡以同德公司請領探采合山煤炭,次年合併為商辦的合山煤礦股份公司,後經2次改組成立合山煤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山煤礦公司) 。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度成為中國大西南後方動力燃料的主要產地之一, 供應內遷工廠及鐵路機車用煤, 民國32年(1943年)產煤9.40萬噸,創建礦以來的最高水平,被譽為西南第二大煤礦。解放後,1950年元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林軍管會派員接管合山煤礦公司,改為省營煤礦。1954年6月,合山煤礦公司更名為廣西省合山煤礦。 1962年1月11日,合山煤礦改為合山礦務局。合山煤礦生產煤炭供應廣西各地。70年代初,自治區根據合山原煤高灰低熱值特性設計建成合山電廠後,主要供應合山電廠。

地質勘探

中國著名地質學家馮景蘭、樂森[王尋]、張文佑、陳家天等都做過地質調查,機械鑽探則始於民國25年(1936年)合山煤礦公司用W3加力士鑽機在柳花嶺及大隆施工鑽孔。1956年3月中南煤田地質勘探局所屬一三○隊派分隊到合山煤田進行鑽探,8月份,分隊擴建命名為一五○隊。之後即以該隊為主要力量,對整個煤田均進行過詳、精查勘探。煤田屬二疊紀合山煤系。1985年末,累計探明儲量6.79億噸,保有儲量6.33億噸,擁有生產礦井8對、設計年產能力150萬噸,在建礦井1對能力30萬噸,固定資產原值15703萬元,流動資金637.1萬元,工業總產值2199.97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原煤產量170.91萬噸,職工15718人,原煤全員效率0.68噸/工。截至1990年末,累計探明儲量6.73億噸,保有儲量6.16億噸; 擁有生產礦井9對,設計年產能力222萬噸,固定資產原值25278萬元,流動資金957.67萬元,工業總產值3062.50萬元,原煤產量210.93萬噸,職工16382人,原煤全員效率0.588噸/工。

煤田開發

清代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武宣劉統丞始在遷江合嶺山土法採煤,清代末年至民國初,私人曾四度探采,皆因虧本和運輸困難而未成。

民國

民國14年(1925年)新桂系統一廣西後,提出“積極開採本省礦藏”。民國21年同福、同德兩公司向廣西省政府領采合嶺山煤炭,民國25年(1936年) 改組官商合辦,民國27年(1938年)廣西和中國銀行各出資220萬元仍為官商合辦、成立合山煤礦股份有限公司,一直經營到1949年。公司為經濟實體,具有完全的法人地位,設有董事會,由董事會任免總經理、協理及高級職員,總經理為公司的法人代表。公司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公司經營接受以前私人探采倒閉教訓,開闢礦場與築路外運同步實施, 自籌建設資金,曾4次擴股,包括民間、政府、銀行及利用外資等渠道。民國22年(1933年) 開闢公路6公里,與柳州遷江公路銜接直達紅河北岸卸煤轉裝船進行水陸聯運。民國24年由廣西省政府擔保,向香港德國魯麟洋行貸款70餘萬元港幣購買機車車輛及鐵路器材,於民國26年修通輕便鐵路線合山至白鶴隘段35公里,民國30年(1941年) 9月完成全線鋪軌到湘桂鐵路來賓(水落)站,全長65公里,煤炭可由湘桂鐵路轉載運往各地。公司所開闢礦場均鋪設輕便鐵路支線相通。乾支線通車合計80公里,擁有機車3輛,煤車(容量6噸)68輛,客車4輛,日運能力200多噸。自辦船運,有汽拖船(85匹馬力)2艘,木船(100噸以上)11艘。還有汽車20部。公司營業在廣州、桂林、柳州、梧州、石龍等地設有辦事處,形成供銷網路,實行產運銷一條龍經營。抗日戰爭期間,合山煤礦公司供應內遷工廠燃料及湘桂、黔桂兩鐵路機車軍民運輸用煤。正式開採有台山本礦及大隆礦場,採掘裝備有柴油壓氣機帶動撞錘式鑿岩機,排水有臥式雙缸及單缸汽泵以及蒸汽絞車提升,還有W3加力士鑽機及手搖鑽探機。另外還新探采里蘭、嘉巴(加馬)嶺礦場。開採煤層為五煤,煤層厚0.3—0.5米,煤層過薄,全靠人力側臥揮鋤採掘。民國32年(1943年) 產量達9.4萬噸。民國33年,日軍再次入侵廣西、合山煤礦公司11月6日開始疏散,11月9日停工,11月13日日本侵略軍侵占合山礦區,礦場慘遭破壞, 民國34年5月18日日本侵略軍敗退,礦場光復,煤礦財產損失慘重,時價計達國幣33.04億元。 民國35年5月,合山本礦恢復生產出煤,9月輕便鐵路線修復通車,11月試探河裡礦場,民國36年正式成立河裡礦場。民國36年合山煤礦公司產煤3.63萬噸。民國38年(1949年)6月21日,公司因無法清發工人工資停止生產、運輸;9月,公司只能給留礦員工每日暫借中白米2公斤(含菜金) 度日;11月減至1公斤,菜金職員每日給東毫1角5分、工人8分,勉力掙扎,1949年產煤僅2.9萬噸。

解放後

1950年1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林軍管會接管合山煤礦,改為省營煤礦,李九希任軍代表。接管時輕便鐵路線除橋鞏至水落段21公里遭受破壞外,其餘礦場房產器材在留守職工的保護下, 均完整無損,計有合山本礦、東礦、河裡3處礦場。接管時採取原職原薪原制度不變的“三原”政策,由政府投資維持,招回工人,復工生產。1950年2月1日合山本礦開始恢復出煤, 7月輕便鐵路線遭破壞的橋鞏水落段修復通車。1951年8月至1952年2月開展民主改革;同期建設東礦大利山井。1954年開工新建里蘭四一平硐,作業方式開始實行3班8小時制。還購買兩台鑽機成立了鑽探隊,隨著第一個五年計畫經濟建設的展開,加快礦區開發,1956年建設自備火電發電車間第1台機組240千瓦開始發供電。在生產建設中不斷推行新技術,提高裝備水平,採煤方法推廣先進的壁式採煤,使用電煤鑽打眼放炮落煤和刮板輸送機運輸,採用攉煤器攉煤。使用礦燈照明和光學瓦斯檢定器檢查瓦斯。井下運輸使用無極繩絞車、架線式電機車。掘進防塵工作,李榮初首先創造了乾式捕塵器、繼後推廣風動鑿岩機中心供水防塵。勞動組織進行“四八”作業制試點。制訂採掘作業規程。推廣整體移機、一次多眼放炮、深孔爆破、快速掘進等先進經驗。60年代初,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方針,落實煤炭工業部、自治區煤炭石油工業局關於煤礦企業生產幾項主要規定。調整生產規模,核定礦井能力。繼後又新建里蘭斜井和河裡平硐,新增設計年產能力33萬噸。1962年率先推行採掘工作面正規循環作業。1965年8月自治區試行勞動用工制度改革,在東礦進行亦工亦農輪換工制度試點,後在合山礦務局各礦和廣西其他各局礦推行。1969年礦務局首次自製成功峰峰礦務局設計的耙斗裝岩機並在里蘭礦井下使用,率先廣西煤礦推廣使用耙斗裝岩機裝岩。 1969年開始,合山礦務局一方面抽調幹部及老工人支援紅茂、羅城煤礦新井建設會戰;一方面加快合山煤田開發,實行老礦挖潛、新井快建的方針。自治區決定由廣西一五○煤田地質勘探隊和廣西地質局第九隊共同進行合山煤田深部勘探會戰。合山礦區鐵路專用線由米軌改建為標準軌距,全長97公里。新建投產了東礦斜井(設計年產能力9萬噸) 、溯河礦擴建(設計年產能力從10萬噸擴建到30萬噸) 、新建樟村斜井(設計年產能力9萬噸),里蘭斜井擴建(設計年產能力從21萬噸擴到45萬噸) 、新建石村立井(設計年產能力45萬噸)5對井,新增設計年產能力109萬噸。 在“學大慶、趕開灤”民眾運動中,開展採掘隊上“綱要”競賽。柳花嶺礦、 里蘭礦、東礦採用摩擦金屬支架,1973年4月至1977年底柳花嶺礦試用MBL—1型刨煤機採煤,先後試采了6個回採工作面,平均采高1.57—1.75米,平均長度90—116米,平均月產6166—9181噸,最高月單產達13630噸;走在廣西各煤礦的前列。1974年到1977年5月在唐山煤炭研究所協作下,在南洪水庫下、鐵路下採煤獲得成功,在水庫下采出煤炭38萬噸,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的獎勵。礦務局還自製並試用滾筒機組、電動攉煤機、扒斗裝岩機,實現工作面刮板輸送機改型換代,全岩及煤—岩巷道普遍使用機械裝岩,推行平行交叉作業、雷射指向、毫秒爆破等先進經驗。採掘單產單進率先廣西各局礦達到和超過全國“綱要”指標,並不斷刷新紀錄。 其中,溯河礦快速掘進隊從1973年3月起連續45個月全煤單孔月進超過煤炭工業部上“綱要” 300米指標,連續5年多超過煤炭工業部快速掘進年進尺指標,先後9次受到煤炭工業部和自治區表彰。東礦二采工區在1973年至1975年3年中,采面煤層厚度0.8—1.3米,平均月單產達9430噸,有18個月單產超萬噸;1975年有6個月單產超過萬噸;1978年1月, 工作面采高1.4米, 月單產達16023噸新紀錄,年產122779噸,有7個月單產超萬噸;1983年12月又創炮采月單產20054噸廣西煤礦新紀錄。 還有東礦二開巷工區1976年11月創造煤巷單孔月進1058米, 建井隊在東礦擴建古邦排水斜井井筒掘進創月成巷112.5米,均為廣西煤礦最高紀錄。 1976年,合山礦務局全局平均全年巷道掘進月均單進137.6米,回採工作面月均單產7070噸,其中,溯河礦快速掘進隊年進尺5314.7米,東礦二采工區年產114552噸,均走在廣西各煤礦前面。1977年1月煤炭工業部命名合山礦務局為“大慶式企業”。

改革開放後

改革開放以來,1981年開始實行虧損包乾經濟責任制,1982年進一步實行噸煤補貼經營承包責任制。自治區煤炭工業局在合山進行企業全面整頓的試點。在整頓的基礎上,實行局長負責制,制訂包括技術經濟指標,技術進步、開發智力、職工生活福利及企業現代化管理5個方面的局長任期目標。 制定採掘、安全、機電、生活、衛生等70多種規章制度,實施制度化、規範化管理。1984年推行噸煤工資浮動包乾。隨著改革深化,礦務局針對煤礦生產特點逐步完善配套了噸煤利潤定額包乾、虧損總額包乾、盈虧總額包乾、自收自支費用淨額包乾以及費用計畫收支淨額包乾等多種形式的經營承包責任制,促進企業經營機制轉換,努力進行技術進步,積極發展多種經營。興建水泥廠、制磚廠、礦山配件廠、農場以及各種服務業。對生產礦井進行核定能力,實施環節改造,改進開拓部署,積極採掘平衡,使礦井開拓、準備、 回採三個煤量基本上達到煤炭工業部規定要求。新建和擴建投產礦井2對,新增設計年產能力57萬噸。 其中,東礦斜井擴建從年產能力9萬噸擴到60萬噸,成為礦務局最大的生產井,產量占礦務局總產1/3強;裝備屬廣西煤礦第礦井,主斜井提升採用鋼絲繩牽引帶式輸送機,長達1908米,為中國江南、西南地區煤礦所獨有,東礦斜井兩個採區採用傾斜長壁採煤工作面,採區及運輸巷道共安裝設備1000多台(件),其中帶式輸送機30台,帶式輸送機運輸線總長6800多米,從採區工作面到運輸大巷到井底車場直至地面裝車煤倉的選煤樓,整個運輸系統全部實現帶式輸送機化,1986年12月正式移交生產,1987年產量達到63萬噸,超過了設計能力。 合山礦務局從1987年以來, 年年產煤超200萬噸, 占廣西總產量21.5—29.1%。 廣西合山、柳州、桂林3個火電廠以及化肥、製糖等工業用煤主要由合山礦務局供應。

各項數據

截至1985年末,合山礦務局職工15718人,礦區人口37216人。有工程、經濟、會計、統計、衛生等8個系列專業技術人員1097名,占職工總數6.98%,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名、中級專業技術人員40名。 1950至1985年完成基建投資15127.64萬元, 擁有固定資產原值15703萬元,淨值9488萬元;生產礦井8對,設計年產能力150萬噸,在建礦井1對 (東礦擴建二期工程) 設計年產能力30萬噸; 1950—1985年累計生產原煤3439.25萬噸, 上繳稅金3357.53萬元。

截至1990年末,合山礦務局擁有16個直屬單位:東礦、柳花嶺礦、溯河礦、里蘭礦、上塘礦、石村礦、河裡礦、煤礦機械廠、機電修造總廠、水泥廠、建築安裝工程處、局直屬機關、勞動服務總公司、工人醫院、局中學、技術學校。全局已建立起幼稚園12所、國小12所、完全中學2所、 國中3所、附設國中3所和1個附設中級師範班,共有國小教師521人、中學教師391人,有醫院4所(其中縣級醫院1所),衛生所7間,衛生保健室3間;療養院1所,矽肺研究所1所; 擁有病床367張,衛生人員536人。各礦、廠建有電影院或電影隊,有俱樂部、娛樂室等各種文娛活動場所,全局閉路電視用戶達11000戶。1990年末職工為16382人,礦區人口47906人。有大中專畢業生1625人,占職工總數9.9%,有工程、經濟、會計、統計、衛生等8個系列專業技術人員1544名,占職工總數9.4%。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39名、中級專業技術人員286名。1950年至1990年完成基建設投資19679.70萬元,擁有固定資產原值25278萬元, 淨值16644萬元;1990年生產礦井9對、設計年產能力222萬噸,當年產煤210.93萬噸,全員工效0.588噸/工,上繳稅金4640.28萬元。虧損1379.9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