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鍾奇

人物簡介

史鍾奇畢生從事工程技術工作,專長電機製造和電訊工程,特別精通交直流電動機技術,是國內電機界的著名專家,是中國電子學會第一、二屆理事。他對載波電話、電視、無線電工程、雷達等專業的理論,具有較高的造詣,曾翻譯發表過幾十篇技術資料,在國內工程技術界有較大影響。

人物概述

史鍾奇先生畢生從事的是科學教育和工程技術工作,專長是電機製造與電訊工程,是國內電機界、電訊界的著名專家。早於1933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學工作期間,他所研製的“真空管電壓表”就被送往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展出,向世人展示中國知識分子的聰明和智慧。1947年10月,史鍾奇先生在任上海新安電機廠總工程師時,就設計製造出國內第一台40馬力“交流換向器變速電機”,接著又陸續試製成功5——50馬力同類“換向器變速電機”。他的無線電工程和雷達等方面的專業理論與技術,具有淵博的知識和較高的造詣,很早就是國內在這一領域有較大影響的專家。解放後,他更加努力工作,盡心竭力為我國的國防建設,為雷達和電子對抗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為部隊和地方電子戰線培養了一批工程技術人才。
新中國成立以後,史鍾奇先生先後擔任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第一屆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總工會常委;當選過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市人民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自1962年起,歷任江蘇省南京市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政協副主席。他還擔任過中國電子學會第一屆、第二屆理事會理事、江蘇省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南京電子學會理事長等職。

個人履歷

畢業證明書
1930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畢業。在校期間,史鍾奇就展現了自己出眾的才華。
1933年6月,美國芝加哥召開世界博覽會期間,上海交大送去兩件展品,其中之一就是史鍾奇所制的“真空管電壓表”。
1933年赴德國留學,先後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特雷斯登工業大學學習,並獲特雷斯登工業大學電訊工程博士學位。在德國期間,還專門為母校慕捐了建造圖書館的善款。
1937年8月,史鍾奇先生學成回國後,先後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上海新安電機廠(現上海先鋒電機廠)總工程師。
1947年10月,史鍾奇參照英國BTH公司40馬力快慢馬達樣機,設計製造出了國內第一台40馬力交流換向器變速電機。
1956年3月,為支援國防建設,他從新安電機廠調至南京電訊修配廠任總工程師。不久,電訊修配廠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建成立了南京第14研究所和720廠,他出任總廠的總工程師。
1959年,他被調到四川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任教授。1960年因工作需要,調回南京任924廠教授級總工程師。晚年在該廠一直擔任技術顧問,
1986年2月22日病逝。

職位與專長

職位

1956年3月為支援國防建設從上海新安電機廠調南京電訊修配廠任總工程師。1959年調四川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任教授。1960年8月調任南京九二四廠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技術顧問。解放以來,史鍾奇先後擔任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第一屆委員會委員,南京市人民代表、市人委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南京市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專長

史鍾奇畢生從事工程技術工作,專長電機製造和電訊工程,特別精通交直流電動機技術,是國內電機界的著名專家,是中國電子學會第一、二屆理事。他對載波電話、電視、無線電工程、雷達等專業的理論,具有較高的造詣,曾翻譯發表過幾十篇技術資料,在國內工程技術界有較大影響。1986年2月22日上午9時35分,因病治療無效,在南京逝世,終年80歲。

做人原則

史鍾奇先生堅持原則,尊重科學,實事求是,不謀私利,克己奉公,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在工作中處處體現出他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他始終服從國家的需要,在學校任教時,一心一意做好工作,向學生傳授自己淵博的知識,為國家、為部隊培養人才。在企業工作時,不但勇於創新,研製出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需要的新裝備,為我國的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做出了貢獻,而且十分關心企業的發展和幹部、職工隊伍的建設。在擔任市政協領導工作期間,積極參政議政,主動參加政協的各項有關活動。他還運用自己在社會與電訊、電機技術界的影響和威望,廣泛與海內外人士聯繫,努力為祖國統一大業做了大量工作。

貢獻

史鍾奇一生熱愛自己的事業、處處為大局著想,在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期間,他提出了“在工業比較集中的大城市,將各工廠的工具機修理、電機修理、機械計量、電氣計量、理化試驗等輔助生產部門集中起來,組織成為工具機修理公司、電機修理公司、機械計量站、電氣計量站、理化試驗所等服務性公司,以提高效率,節省國家人力物力,加速社會主義工業建設。”的建議案,後由國務院交國家經濟委員會研究辦理。為我國國防建設,為雷達和電子對抗技術的發展,為培養電子工業技術人才,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