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威廉·霍金

史蒂芬·威廉·霍金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至2018年3月14日),男,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 1963年,霍金21歲時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盧伽雷氏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1979至2009年任盧卡斯數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獲得CH(英國榮譽勳爵)、CBE(大英帝國司令勳章)、FRS(英國皇家學會會員)、FRSA(英國皇家藝術協會會員)等榮譽。 2012年4月6日播出的熱播美劇《生活大爆炸》第五季第21集中,史蒂芬·霍金本色出演參與了客串。2017年為英國BBC錄製紀錄片《探索新地球》。 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11月6日表示,技術有望逆轉工業化對地球造成的一些危害,有助於消除疾病和貧困,但人工智慧需要加以控制。 2017年11月,霍金預言2600年能源消耗增加,地球或將變成“火球”。 2018年3月14日,霍金逝世,享年76歲。霍金逝世後,引發全球各界悼念。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童年經歷

童年的霍金 童年的霍金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 生於英國牛津,出生當天正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父親法蘭克是畢業於牛津大學的熱帶病專家,母親伊莎貝爾1930年畢業於牛津研究哲學、政治和經濟。

1942年1月,納粹德軍幾乎夜夜不停地轟炸英國倫敦。這迫使霍金一家搬離海格特的家園遷到牛津避難。他們在霍金誕生後又回到了倫敦。童年時的霍金學業成績並不突出,但喜歡設計極為複雜的玩具。據說他曾用一些廢棄用品做出一台簡單的電腦。

成年經歷

畢業的霍金 畢業的霍金

霍金畢業於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和劍橋大學(Uni versity of Cambridge),並獲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1959年17歲的霍金入讀牛津大學的大學學院攻讀自然科學,用了很少時間而得到一等榮譽學位,隨後轉讀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

1963年,21歲的他不幸被診斷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即運動神經細胞病。當時,醫生曾診斷身患絕症的他只能活兩年,可他一直堅強地活了下來。

1965年,23歲時他取得了博士學位留在劍橋大學進行研究工作。

1973年,他考察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天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最後以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或霍金輻射(包括de Sitter空間中的霍金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廣義相對論、量子場論和熱力學統一在一起,其為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論。1973年以後,他的研究轉向了量子引力論。雖然人們還沒有得到一個成功的理論,但是它的一些特徵已被發現。例如,空間-時間在普朗克尺度下不是平坦的,而是處於一種粉末的狀態。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純態,因果性受到破壞,因此使不可知性從經典統計物理學、量子統計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個層次。

1980年以後,霍金的興趣轉向了量子宇宙論,提出了能解決宇宙第一推動問題的無邊界條件。2004年7月,他承認了自己原來的“黑洞悖論”觀點是錯誤的。《時間簡史》的副題是從大爆炸到黑洞。史蒂芬·威廉·霍金認為他一生的貢獻是在經典物理的框架里,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斷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空間正是起始於此。理論物理學的細節在未來的20年中還會有變化,但就觀念而言,已經相當完備了。

1985年,他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被徹底剝奪了說話的能力,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

1985年,第一次來到中國,到中國科技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訪問   。在科大水上講演廳做天體物理的學術報告。

1988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發行,從研究黑洞出發,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該書被譯成40餘種文字,出版逾1000餘萬冊,但因書中內容極其艱深,在西方被戲稱為“讀不來的暢銷書”(Unread Bestseller),有學者曾指這種書之所以仍可以如此暢銷,是因為書本嘗試解答過去只有神學才能觸及的題材:時間有沒有開端,空間有沒有邊界。

2001年10月,又一部作品《果殼中的宇宙》 (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出版發行。該書是《時間簡史》的姐妹篇,以相對簡化的手法及大量圖解,訴說宇宙起源。

2002年,第二次來中國,在北京、杭州作主題為《膜的新奇世界》(Brane New World)科普報告,向公眾闡釋他的關於天體演化的“M理論”。

霍金亦試圖通過通俗演講,將自己的思想與整個世界交流,除了常在英國及美國發表演說,他90年代曾兩次到訪日本。

霍金曾指,大眾會好奇一位殘障人士,為何會想到這么多宇宙論,令他成了大眾媒體的寵兒。事實上,他在《星際迷航(Star Trek)》中的電視系列劇《星際迷航:下一代》中飾演過自己,與愛因斯坦及牛頓一起打橋牌;他亦曾在美國卡通片《辛普森一家》中“演出”,拯救劇中的女孩。其形象也在卡通片《飛出個未來》中的一集裡出現。卡通片《居家男人》中則有與其類似的角色(Steve)對其進行了滑稽的模仿。

2006年,他在香港透露正與女兒合撰寫一套類似於《哈利波特》、但主題是理論物理學而非魔法的小說。

2006年6月,第三次來中國,他帶來的仍然是自己關於宇宙學最新的研究,在香港科技大學體育館主持一個題為"宇宙的起源"的演講時,轟動一時,被戲稱為受到“搖滾巨星”級的接待。2006年6月19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向北京的公眾講述《宇宙的起源》。  

2009年4月6日,霍金因病取消外訪,同月20日因病送院治理,情況欠佳。

2012年1月傳出因臉部肌肉惡性萎縮,已嚴重影響其表達能力,並有可能使他無法發出獨特的“電腦聲”。

2012年4月6日,他在熱播美劇《生活大爆炸》第五季第21集中,以史蒂芬·霍金教授的身份本色出演,在劇中與主角謝爾頓同框的畫面被無數冬粉奉為經典。  

2012年,霍金在趙曉凱收藏北京奧運火炬上蓋上了兩枚金色指紋,並題詞:“為了人類長期生存,為了世界和平,我們需要銷毀所有核武器”(to ensure the long term survival of the human race we need to disarm all nuclear warheads and promote world peace!)   。

2017年為英國BBC錄製紀錄片《探索新地球》。  

個人生活

個人信仰

史蒂芬·威廉·霍金 史蒂芬·威廉·霍金

霍金表示,世界上並不存在神,自己是無神論者,宗教相信奇蹟,但是奇蹟不能和科學並存。  

家庭背景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他的父親弗蘭克與母親伊莎貝爾都就讀於牛津大學,弗蘭克主修醫學,伊莎貝爾學習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弗蘭克原本想要從軍報國,上級認為他如果從事研究工作可以對國家給出更有價值的貢獻,他於是在一所醫學研究院任職研究員,伊莎貝爾也在這所研究院找到一份秘書工作。他們在這裡相遇並且墜入愛河、共結連理。婚後,他們住在倫敦附近郊區海格特。那時正值納粹德軍轟炸英格蘭,倫敦遭受幾乎夜夜不停的空襲。夫妻二人被迫決定,伊莎貝爾應該搬遷到較為安全的牛津把孩子生下來。等到史蒂芬誕生後,伊莎貝爾才又回到海格特。在史蒂芬1歲與5歲時,他們還生了兩個女兒菲莉帕與瑪莉,史蒂芬14歲時,他們又收養了一個兒子愛德華。

霍金跟母親關係很好,其母住在莎士比亞的故鄉斯特拉特福,霍金經常去探望她。霍金還跟自己的女兒合著了幾本宇宙探險的科普書,他女兒已成為著名作家。

殘障惡疾

霍金患有一種不尋常的早發性和慢發性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這種疾病俗稱漸凍症。這疾病開始於霍金在牛津大學讀書的最後一年,那時,他發現自己動作越來越笨拙,時常不知緣由地摔跤,划船也變得力不從心。有一次,他還從樓梯上摔下來,頭先著地,造成暫時的記憶力輕微喪失。在劍橋大學時,狀況更加惡化,他的講話有些含糊不清。霍金的父母親也注意到他的健康問題,帶他去看專科醫生。在21歲時,醫生診斷其患有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只有兩年好活,但是,兩年光陰飛馳而去,他仍舊活著。

60年代後期,霍金的身體狀況又開始惡化,行動走路都必須使用拐杖,不再能定期教課。由於霍金逐漸失去寫字能力,他自己發展出一種替代的視覺性方法,他在腦里形成各種不同的心智圖案與心智方程,他可以用這些心智元素來思考物理問題。物理學者維爾納‧以色列表示,霍金的思考過程,有如莫扎特只憑藉想像就寫出一整首極具特色的交響樂曲。

霍金不願對惡疾低頭,甚至不願接受任何幫助。他最喜歡被視為是科學家,然後是科普作家,最重要的是,被視為正常人,擁有與其他人相同的欲望、幹勁、夢想與抱負。

霍金的言語功能逐年退步,到了70年代後期,只剩下他的家人或密友能夠聽得懂他的話。 為了與其他人通話,他必須依賴翻譯。在霍金的辦公室大樓門口,沒有設定專門給輪椅通行的殘障坡道,劍橋大學不願負擔搭建殘障坡道所需的款項,因此霍金與劍橋發生爭執,他與妻子共同發起活動敦促劍橋改善殘障設施。但是,對於扮演殘障權利代言人這角色,霍金的態度通常很摸稜兩可,一方面他很想幫助殘障族群,另一方面又想把自己跟殘障和殘障所伴隨的挑戰分開。他的這些態度引起了一些批評。

霍金在1985年拜訪歐洲核子研究組織時,感染了嚴重的肺炎,必須使用維生系統。由於病況危急,醫生詢問簡是否應該終止維生系統的運行。簡的答案是“不”,替代方案是霍金必需接受氣管切開術。這手術可以幫助他呼吸,但會使他從此以後再也無法發聲。手術後,經過在加護病房療養一段時間,霍金才被準許出院,但他需要全天24小時看護,費用非常昂貴。儘管英國國民保健署可以給付療養院費用,可是簡還是決定帶霍金回家。索恩知道霍金的病況後,建議他們尋求友人默里·蓋爾曼的幫助。那時,諾貝爾獎得主蓋爾曼是麥克阿瑟基金會的董事,麥克阿瑟基金會慷慨地答應負擔所有醫護費用。簡請到了三班護士輪流看護霍金,其中一位護士伊蓮‧梅森後來成為霍金的第二任妻子。

霍金不再能講話,必須用特別方法傳達信息,對方一手拿著一張字母卡,另一手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用食指指,當指到霍金想要的字母時,霍金會揚起眉毛,這樣,可以慢慢地把整個單字拼出來。他被禁錮在輪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和兩隻眼睛可以活動,疾病已經使他的身體嚴重變形,頭只能朝右邊傾斜,肩膀左低右高,雙手緊緊並在當中,握著手掌大小的擬聲器鍵盤,兩腳則朝內扭曲著,嘴已經幾乎歪成S型,只要略帶微笑,馬上就會現出“呲牙咧嘴”的樣子。這已經成為他的標誌性形象。他不能寫字,看書必須依賴一種翻書的機器。讀活頁文獻時,必須讓人將每一頁平攤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後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的逐頁閱讀。後來,電腦專家華特·沃特斯送給他一個稱為“平等者”的程式,可以讓他在螢幕上選擇單字、單詞或字母。平等者的字彙大約有2500–3000個單字,並內建了一個語音合成器。 平等者本來是執行於桌上型電腦,護士伊蓮的先生大衛‧梅森是電腦工程師,大衛在霍金的輪椅上設定了一台小電腦,並且將平等者安裝在小電腦里。這樣,霍金就不再需要找人做他的翻譯,霍金很高興地說,“與在我失去說話功能前相比,我現在可以更如意地傳達信息。”霍金仍舊可以稍微操控他的手來開啟開關,每分鐘大約能給出15個單字。每一次演講前,他會事先準備好講義,然後用語音合成器把內容發表出來。有些人覺得語音合成器給出的聲音具有美國或斯堪地那維亞口音。霍金原本希望換成英國口音,但後來習慣了,反而覺得那就是他的聲音。

霍金的健康仍舊在緩慢惡化,2005年,他開始使用臉頰肌肉的運動來控制他的通訊設備,每分鐘大約可以輸出一個字。由於這疾病很可能引起閉鎖症候群,霍金正與神經學專家研發出一套新系統,讓電腦將他的腦波圖樣翻譯為詞句。2009年,他不再能獨立駕駛他的輪椅,他的呼吸越加困難,時常需要使用人工呼吸器,還有幾次嚴重到需要去醫院診療。

婚姻生活

霍金結婚照 霍金結婚照

霍金就讀劍橋大學研究院時期,在1963年的新年派對里,遇到了正準備進入倫敦大學的簡·懷爾德(Jane Wilde),她被霍金的風趣幽默與獨立性格所吸引。

1964年10月,霍金與簡文定終身。霍金後來感言,這改變了他的人生,給予他生活的動機。簡覺得,她要尋找她存在的目的,她猜想這目的應是照顧霍金。

隔年,他找到一份研究員工作,於此,小倆口完成了婚姻大事。婚後第一年,為了完成學業,簡在周間必須住在倫敦,在周末才能與霍金共聚。幾經周折,他們在套用數學與理論物理系的大樓附近租到一間住屋,霍金每天只要走很短一段路就可以抵達辦公室。他還買了一輛三輪機動車,可以駕駛到劍橋附近鄉下的天文學學院辦事。

簡畢業於1966年,為了證明個人智識才能、給自己設定人生目標,她決定繼續留在倫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專門研究評論中世紀西班牙古書。隔年,霍金的大兒子羅柏特誕生,後來老二露希生於1969年,老三提摩西則生於1979年。

1974年,霍金獲聘去加州理工學院做研究,為了減輕負擔,簡提議找一位研究生或博士後幫助照顧霍金的生活起居,這樣,簡可以有更多休息時間。他們找到研究生柏納德·卡爾跟隨他們一起去加州帕薩迪納作研究。在那裡,他們度過了很快樂、很有成果的一年。

簡在1977年12月參加聖馬克教會的合唱團。在那裡,她遇到管風琴演奏家強納森·瓊斯。逐漸地,瓊斯與霍金一家走得越來越近。到了1980年中期,簡與瓊斯發展出羅曼蒂克的友情,簡曾透露,她的丈夫很勉強地接受了這現實:“他不會表示反對,只要我持續地愛他。”那時,簡與瓊斯決定不讓這脆弱的家庭破碎,有很久一段時間,他們彼此之間只是努力地維持著純友誼的關係。

多年來,照顧霍金病情與起居的護士與助手也不可避免地侵擾了他們的家庭生活,使得簡不知如何是好,霍金與簡之間的婚姻關係變得益發緊繃。他明星般的地位對於家庭成員與學校同事都是一場挑戰。1980年代後半期,陪伴霍金出外旅行的人時常是護士伊蓮·梅森,他們彼此開始喜歡對方,霍金要伊蓮儘可能陪伴他。伊蓮的個性很強悍,她極力守護她與霍金之間的親近關係。霍金家人、其他護士與看護人員對她都很有意見。

霍金和其第二任妻子 霍金和其第二任妻子

最後,霍金與簡維持了幾乎25年的的婚姻終於觸礁。1990年,霍金正式與簡離婚。對於兩人最終分手的原因,媒體曾有不同的猜測,而按照英國人麥可·懷特和約翰·葛瑞本合著的《霍金傳》的說法,他們離婚的最主要原因,還是跟霍金的科學研究有關。因為他的研究,霍金從早期的不可知論者變成了一名極端的無神論者,他以自己的無邊界理論完全排除了上帝的概念。然而,簡卻是一名虔誠的教徒,上帝是她的精神支柱之一,正是有這樣的信仰才讓簡在這20多年間肩負起了照顧霍金的重擔。但也有一種說法是霍金跟自己的一個女護士伊蓮走得越來越近,從而冷落了簡,這名女護士後來成了霍金的第二任妻子。簡(Jane)寫有《霍金:前妻回憶錄》(上)(下)。

1995年迎娶伊蓮,霍金開心地表示,“好棒,我已與我愛的人結婚”。簡則與瓊斯結婚,她於1999年發表了一本回憶錄《移動星星的音樂》,描述她與霍金婚姻的生活點滴與破裂之緣由,無以遮掩的曲折情節立即在大眾傳媒引起了一陣轟動。如同他往常處理關於自己私生活的方式,霍金並沒有做出任何公開回應,他只表示從不閱讀關於自己的傳記。

霍金再婚後,他的家人很少有機會與他見面,他們懷疑霍金可能遭到虐待。2004年初,媒體報導,霍金遭到第二任妻子虐打,這訊息立刻轟動全世界。為此,霍金在醫院病床上發表聲明,指稱這訊息失實,並表示“我全心堅決駁斥說我遭到虐待的說法。媒體的報導純屬虛構,有人散播這樣不實的訊息,令我感到失望。我妻子與我相愛。今天我還能活著,完全是因為她。我要求媒體尊重我的私生活,讓我專注於從疾病中恢復健康。”然而外界傳出霍金身上出現多處神秘傷痕,手腕骨折,臉部和嘴唇有很深的切口。同年3月,英國警方正式向霍金詢問了解相關情況,並向先前照顧霍金的護士查問並且索取資料,但由於霍金不願意提出控訴,警方最終只好結束案件。霍金的女兒露西·霍金在訪問中曾說,約2000年已發現父親身上有傷痕,但是父親說是他不小心自己弄傷的,她未有在意。

2006年夏天,64歲的霍金與第二任妻子伊蓮辦妥離婚手續,結束了他們作為夫妻共同生活的11年。霍金與簡合好,重新與兒孫們共享天倫之樂。為了反映這段快樂時期,簡將先前著作《移動星星的音樂》進行了大幅度編修,刪除了很多不堪回首的敘述,更換為對於未來盼望的語句,完成後發表為著作《遨遊至天涯海角》。

2014年,霍金與第一任妻子簡的愛情故事被著名導演詹姆斯·馬什搬上大熒幕,主演埃迪·雷德梅尼的演繹受到了霍金本人的稱讚,雷德梅尼也因這一角色收穫了當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精彩語錄

• 1.當你面臨著夭折的可能性,你就會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 2.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 3.宇宙有開端嗎?如果有的話在此之前發生過什麼?

• 4.宇宙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

• 5.活著就有希望。

• 6.時間有沒有盡頭。

• 7.科學家和娼妓都是做他們喜歡的事賺錢。

• 8.一個人如果身體有了殘疾,絕不能讓心靈也有殘疾。

• 9.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 10.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考,我有終身追求的理想,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一位女記者提出一個苛刻的問題。但霍金還是以恬靜的微笑這樣回答。霍金不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學界,也以他頑強搏鬥的精神征服了世界。

• 11.雖然我行動不便,說話需要機器的幫助,但是我的思想是自由的。

• 12.我們一世為人被教導很多常識,但常識往往只是偏見的代名詞。

主要成就

史蒂芬·威廉·霍金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劍橋大學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榮獲英國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席,這是自然科學史上繼牛頓和狄拉克之後榮譽最高的教席。

20世紀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憑一本薄薄的《時間簡史》征服了全世界3000萬讀者。黑洞理論使量子論和熱力學在“霍金輻射”中得到完美統一,而他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無邊界構想的量子宇宙論,解決了困擾科學界幾百年的“第一推動”問題。  

史蒂芬·威廉·霍金的研究為理解黑洞和宇宙本源奠定了基礎,不過據他本人指出,他在卡通片《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和科幻劇集 《星際迷航:下一代》(Star Trek:The Next Generation)中的演出也同樣精彩。

霍金在《大設計》中強調,宇宙不需要一個造物主或“上帝”,以“哲學已死”開篇,這意味著人類將從愚昧的自我奴役超脫出來,其否認了純哲學和宗教可以真正解釋自然,這也表明各大宗教只是古代精神世界探索未知,追求不滅解脫的體系,而非客觀真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文明也當奮起直追,不甘落後,這就是為什麼世代有識之士追求存在、生命和宇宙的意義。解決這些命題本來應該是哲學家的任務,可惜科學的高度發展使得哲學無法跟上。

霍金希望解開宇宙誕生之時的奧秘,1970年代時,霍金將量子力學套用於解釋黑洞現象,在之後的30年中,用量子力學解釋整個宇宙已經變得更加困難了。霍金想找到一套可以完美解釋整個宇宙現象的理論來說明137億年誕生直到現在的宇宙,但是多年過去了就算無限接近他仍然沒有得出結論。按照他的量子力學理論,宇宙誕生是大爆炸產生的,這是一個被壓縮的無限小卻具有超大重力的物質(也可以理解成密度無限大)爆炸的產物。量子力學的理論範疇不能夠解釋這一個過程是如何進行?為什麼會這樣?霍金說“那必須有一套可以描述小規模重力的理論”。

霍金的同事,倫敦瑪麗皇后學院的麥克·格林(Michael .Green)參與建構的超弦理論,簡稱為“弦論”,指出所有粒子和自然力量,其實都是在震盪中的像弦一樣的微小物體,解決了霍金一直想努力解答的重力問題,該理論必須建立在宇宙必須有9、10甚至是大於11個的維度中,而人類身處的三維世界可能僅僅是真正的宇宙的其中一個膜。

2014年1月24日,英國著名科學家史蒂芬·霍金教授再次以其與黑洞有關的理論震驚物理學界,在《黑洞的信息保存與氣象預報》(Information Preservation and Weather Forecasting For Black Holes)的論文中,霍金指出,由於找不到黑洞的邊界,因此“黑洞是不存在的”,不過“灰洞”的確存在。這是為了解決“防火牆”問題於新理論中設定“黑洞不存在”,其並非真不存在。黑洞的邊界又稱“視界”,經典黑洞理論認為,黑洞外的物質和輻射可以通過視界進入黑洞內部,而黑洞內的任何物質和輻射均不能穿出視界。

霍金的“灰洞”理論認為,物質和能量在被黑洞困住一段時間以後,又會被重新釋放到宇宙中。他在論文中承認,自己最初有關視界的認識是有缺陷的,光線其實是可以穿越視界的。當光線逃離黑洞核心時,它的運動就像人在跑步機上奔跑一樣,慢慢地通過向外輻射而收縮。“經典黑洞理論認為,任何物質和輻射都不能逃離黑洞,而量子力學理論表明,能量和信息是可以從黑洞中逃離出來的。”霍金同時指出,對於這種逃離過程的解釋需要一個能夠將重力和其他基本力成功融合的理論。在過去近一百年間,物理學界沒有人曾試圖解釋這一過程。

對於霍金的“灰洞”理論,一些科學家表示認可,也有人持懷疑態度。美國卡夫立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瑟夫·波爾欽斯基(Joseph Polchinski)指出,根據愛因斯坦的重力理論,黑洞的邊界是存在的,只是它與宇宙其他部分的區別並不明顯。其實,早在2004年霍金就曾做出過類似表示。當年7月21日,霍金在“第17屆國際廣義相對論和萬有引力大會”上指出,黑洞並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數物理學家以前認為的那樣,對其周遭的一切“完全吞噬”,事實上被吸入黑洞深處的物質的某些信息可能會在某個時候釋放出來。

1973年,霍金稱自己通過計算得出結論,黑洞在形成過程中其質量減少的同時,還不斷在以能量的形式向外界發出輻射。這就是著名的霍金輻射理論,該理論提到的黑洞輻射中並不包括黑洞內部物質的任何信息,一旦這個黑洞濃縮並蒸發消失後,其中的所有信息就都隨之消失了,這便是所謂的“黑洞悖論”。這種說法與量子力學的相關理論出現相互矛盾之處。因為現代量子物理學認定這種物質信息是永遠不會完全消失的。

30多年來,霍金試圖以各種推測來解釋這一自相矛盾的觀點。霍金曾表示,黑洞中量子運動是一種特殊情況,由於黑洞中的引力非常強烈,量子力學在此時已經不再適用了。霍金的這種說法並沒有讓科學界眾多持懷疑態度學者信服。現在看來,霍金終於給了這個當年自相矛盾的觀點一個更具有說服力的答案。霍金稱,黑洞從來都不會完全關閉自身——霍金輻射,它們在一段漫長的時間裡逐步向外界輻射出越來越多的熱量,隨後黑洞將最終開放自己並釋放出其中包含的物質信息。

2016年8月16日,海法以色列理工學院的教授傑夫斯坦豪爾(Jeff Steinhauer)在出版的《自然物理學》雜誌中一篇論文上證明了霍金輻射的量子效應。他製造一種聲音黑洞而非光黑洞,使用的是帶聲音粒子即聲子“視界”的長管。2014年斯坦豪爾教授發現,視界上隨機產生了聲子。在他最新的結果中,斯坦豪爾證明這些聲子是一對相關聲子中的一個,從而證明了霍金輻射的量子效應。  

著作

時間著作名稱
1973年《時空的大尺度結構》(The large scale structure of space-time)
1988年《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
1993年《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And Other Essays)
2001年《果殼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
2002年《在巨人的肩膀上》(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The Great Works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
2005年《時間簡史(普及版)》(及插圖版)(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
2005年《上帝創造整數》(God created the integers)
2007年 《喬治的神秘宇宙鑰匙》(George's secret key to the Universe) 《喬治的宇宙尋寶之旅》(George's cosmic treasure hunt) 《喬治與大爆炸》(George and the Big Bang) 《George and the Unbreakable Code》
2010年《大設計》(The Grand Design)
2013年 《我的簡史》(My brief history) 《時間簡史續編》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 《時空本性》 《未來的魅力》 《喬治開啟宇宙的秘密鑰匙》

演說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

霍金出版《時間簡史》後,多年來曾在英國、美國、日本、香港等地,向一般大眾發表多場公開演說,敘述時間起源、宇宙終結、時光旅行,演說時其受歡迎程度猶如“搖滾巨星”。部分演說目錄:

《宇宙的起源》(中文)

《宇宙之始》(英文)

《時間的開始》(英文)

《太空及時間扭曲》(英文)

《上帝擲骰子嗎》(英文)

《宇宙中的生命》(英文)

學術思想

時光機

英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繼承認外星人的存在後,又發表一個驚人論述:他聲稱帶著人類飛入未來的時光機,在理論上是可行的,所需條件包括太空中的蟲洞或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不過,霍金也警告,不要搭時光機回去看歷史,因為“只有瘋狂的科學家,才會想要回到過去‘顛倒因果’。”

物理學家霍金在拍攝的一部有關宇宙的紀錄片時提到,人類其實能建造出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並且能夠進入未來。霍金甚至說,自己是因為擔心別人把他當成“怪人”,所以才不敢亂說話,也不願意多談有關時光機的東西,直到透過紀錄片後才敢大方討論。

史蒂芬·威廉·霍金 史蒂芬·威廉·霍金

至於時光機的關鍵點,霍金強調就是所謂的“四度空間”,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蟲洞”。霍金強調,“蟲洞”就在我們四周,只是小到肉眼無法看見,它們存在於空間與時間的裂縫中。

他指出,宇宙萬物非平坦或固體狀,貼近觀察會發現一切物體均會出現小孔或皺紋,這就是基本的物理法則,而且適用於時間。時間也有細微的裂縫、皺紋及空隙,比分子、原子還細小的空間則被命名為“量子泡沫”,“蟲洞”就存在於其中。

霍金指出,理論上時光隧道或“蟲洞”不只能帶著人類前往其他行星,如果蟲洞兩端位於同一位置,且以時間而非距離間隔,那么宇宙飛船即可飛入,飛出後仍然接近地球,只是進入所謂“遙遠的過去”。因為在4度空間中,10分鐘也許是n小時。不過霍金警告,不要搭時光機回去看歷史。

史蒂芬·威廉·霍金表示,如果科學家能夠建造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那么宇宙飛船必然會因為不能違反光速是最大速限的法則,而導致艙內的時間變慢,那么飛行一個星期就等於是地面上的100年,也就相當于飛進未來。

霍金舉人造衛星為例,指衛星在軌道運行時,由於受地球重力影響較小,衛星上的時間比地上時間稍快。由此,霍金就構想出一艘大型極速宇宙船,可在1秒內加速至時速9.7萬公里,6年內加速至光速的99.99%,比史上最快的宇宙船阿波羅10號快2000倍。船上的乘客就是變相飛向未來,作出名副其實的時間旅行。

即使是在太空中,萬物也都有時間的長度,在時間中漫遊,意味著穿越該“4度空間”。

霍金舉例指出,開車直線行進等於是在“1度空間”中行進,而左轉或右轉等於加上“2度空間”,至於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下行進,就等於進入“3度空間”。穿越時光隧道就是進入“4度空間”。

外星人論

史蒂芬·霍金在美國探索頻道2010年4月25日播出的紀錄片《跟隨史蒂芬·霍金進入宇宙》中說,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人類不應主動尋找他們,應盡一切努力避免與他們接觸,從而避免黑暗森林打擊!(劉慈欣三體中所提到的理論)

霍金認為,鑒於外星人可能將地球資源洗劫一空然後揚長而去,人類主動尋求與他們接觸“有些太冒險”。“如果外星人拜訪我們,我認為結果可能與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當年踏足美洲大陸類似。那對當地印第安人來說不是什麼好事。”

星際移民

霍金在2010年8月接受美國知識分子視頻共享網站BigThink訪談時,再曝驚人言論,稱地球200年內會毀滅,而人類要想繼續存活只有一條路:移民外星球。

霍金表示,人類如果想一直延續下去,就必須移民火星或其他的星球,而地球遲早會滅亡。霍金說:“人類已經步入越來越危險的時期,我們已經歷了多次事關生死的事件。由於人類基因中攜帶的‘自私、貪婪’的遺傳密碼,人類正在一點點掠奪地球資源,人類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所以不能將賭注放在一個星球上。”

學術賭注

霍金喜歡就一些科學命題,與其他學者開賭,一時成為科學界美談。

1.能否發現希格斯玻色子

霍金跟美國密西根大學的戈登教授打了個賭:CERN不會發現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是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希格斯與其他同事經過漫長年代的潛心研究,等待了48年,才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也稱為“上帝粒子”。

2.黑洞是否存在

集一生精力研究黑洞的霍金,曾擔心黑洞可能只是理論上的概念,而現實中根本不存在。他為免到時自己變得一無所有,1975年他與另一名物理學家索恩(Kip Thorne)開賭:究竟黑洞是否存在。

3.裸奇點的存在

1991年,霍金又要求開賭,這次索恩與他站在同一陣線,對賭一方是物理學家裴士基(John Preskill)。當時的命題是,奇點應該被黑洞圍繞,但沒有被黑洞包圍的“裸奇點”(naked singularities)是否存在。

霍金與索恩押註:裸奇點並不存在,隨即與裴士基立下賭據,誰輸了要向對方送上一件用來“遮蔽裸體”的T恤衫,寫上適當的服輸字眼。霍金於1997年修正他的理論,指出裸奇點有可能存在。

高維空間

根據90年代提出的M理論(超弦理論的一種),宇宙是十一維的,由震動的平面構成的。在愛因斯坦那裡,宇宙只是四維的(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現代物理學則認為還有七維空間我們看不見。

科學家們對我們已認知的維與可能存在但未被認知的維之間的區別是如何解釋的呢?他們打了一個比方:一隻螞蟻在一張紙上行走,它只能向右或向左,向前或向後走。對它來說高與低均無意義,這就是說,第3維的空間是存在的,沒有被螞蟻所認識。同樣,我們的世界是由四維數據構成的(三個空間維,一個時間維),我們沒有覺察到所有其他的維。

根據物理學家的看法還應該有7個維。儘管有這么多的維,這些維是看不見的,它們自身卷在了一起,被稱為壓縮的維。為了弄清這種看法,讓我們再以螞蟻為例展開我們的想像。我們可以構想一下,將螞蟻在上面行走的那張紙捲起來,直到捲成一個圓筒形。如果螞蟻沿著紙壁走,最後它又會回到出發點,這就是壓縮維的一個例子。如果能沿著著名的莫比烏斯帶走,也會發生上述現象,當然,它是3維的,但如果沿著它走過,總是會回到出發點的。莫比烏斯帶從維的角度講是壓縮的,按照物理學它有3個維,但誰在上面行走,都只能認知成一個維。這就有點像左圖上的人:上行或下行,但永遠不會走到盡頭。如果螞蟻不是沿著紙筒彎曲的壁行走,它就永遠不會返回到原出發點。這就是二維(或者說被我們所感知的那種維)的例子,沿著它一直走,就不可能返回到原來的出發點。

預言

2017年11月,霍金再次做出“預言”,稱人類可能在2600年前就會滅絕。霍金認為,隨著地球人口增長,能源消耗將會增加,地球將變成一個“熊熊燃燒的火球”。霍金認為,要擺脫這場災難,只能去尋找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他還稱,“人類如果還想把自己的存在延長100萬年的話,就要無畏地去往自己從未去過的地方。”  

謠言

霍金先生喜歡將複雜的科學研究結果用通俗語言向世人科普,受到許多人愛戴。但同時網路上也出現了一些謠言,對霍金先生的觀點斷章取義,借其名義大肆傳播。  

【傳聞 1 】霍金髮布新理論:人類掉進黑洞可逃至另一宇宙。

【真相】這條謠言的產生是源於國內某些媒體在新聞標題上對霍金原話本意的扭曲。2015年8月霍金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演講中講到“If you feel you are in a black hole, don't give up. There's a way out”。霍金所述的“人類掉進黑洞可逃至另一宇宙”是一種修辭性說法,試圖將複雜問題描述的簡單一點,但他本意並非人能完整的從黑洞出來,而是人的部分信息有可能從黑洞離開,到達另一個宇宙的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人。對此《Business insider》報導時的解釋是“這不意味著你可以指望活著進入黑洞再活著出來。真正得以保留的是人體包含的信息,而不是你的肉身。而且人體信息也不一定能被完整不變的保存,可能只是一些根本無法完整還原的無用信息。”

【傳聞 2 】霍金稱2045年人類將永生不死,已被證實

【真相】霍金2013年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的採訪時,提及了自己對生命的看法。“人的大腦和一台電腦的工作原理本質上差不多。所以單純從理論上來說:有一天,人的意識是可能脫離肉體,保存到一種設備里的,這樣就會形成一種新型的死後生命形態。”但霍金沒認為人類技發展到2045年,就能實現意識的複製和保存了。相反,他認為“實現這個目標所需的技術遠超我們現在的掌控”。現在就斷言2045年能實現意識的複製和保存,霍金本人形容這是一個“童話故事”。

【傳聞 3 】美國科學家霍金稱:外星人早已不是肉體凡胎,或為能量體!

【真相】這個說法起源於2010年,被某些媒體翻出來進行了錯誤的報導,這些媒體聲稱霍金認為外星人可能已經進化成“能量體”了。霍金的確經常提起外星人,甚至還親身參與了尋找外星人的項目。他在介紹2016年啟動的“突破聆聽”項目時候說:“年紀越大,我就越相信外星生命存在,在好奇了一輩子後,我開始著手幫助一個全球性項目去尋找證據。” “突破聆聽”團隊希望通過無線電和光學技術,在整個銀河系及其附近一百個星系的範圍內大規模搜尋外星智慧生命的行動,旨在發現任何地外生命的跡象。

純“能量體”這種科幻小說內的情節並不符合霍金對生命的看法,在霍金官網內有一篇寫於1996年題為《Life in the Universe》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霍金明確提出了他對生命的理解:“必須有一種從外界汲取能量並轉為自己可用能量的機制”。

但霍金並沒有說過,外星人可能已經進化為“能量體”的言論,“霍金稱外星人早已不是肉體凡胎”說法源自部分國內媒體對霍金本人本意的誤解或扭曲。

【傳聞 4 】霍金預言2030年“太陽休眠”、地球毀滅,類似的還有《瑪雅人所說的世界末日其實並不是2012年,霍金是這樣解釋的!》《霍金: 太陽將在30年內毀滅地球已被證實!》。

【真相】該謠言起源於英國《每日郵報》題為“科學家們警告太陽將在2030年進入冬眠”的文章,該文章報導了某研究團隊通過對太陽活動的分析建立了數學模型,推導出一個可能性“太陽將在2030年進入冬眠”。

霍金並沒有參與該研究,也從未為該研究背書過,關於霍金與此事的關係完全是國內媒體的編造,首次出現在2016年2月17日《科技訊》題為“霍金預言:2030年太陽休眠 地球毀滅末日來臨”的文章,將上述研究團隊換成了霍金,國外的正規報導從沒將霍金與此事聯繫在一起。

【傳聞 5 】霍金稱外星人一直在監視地球

【真相】這句話的出處來自2015年7月,霍金在倫敦一個為期10年的外星人尋找計畫的揭幕儀式上的發言,霍金原話的意思是“地外文明有可能存在,如果存在的話,也許他們能看見我們發出的信號,並理解其意義。當然也有可能這些信號只是在毫無生息的宇宙間遊蕩,沒有其他文明了,沒人能看見這些告訴全宇宙地球有生命和文明的信號。無論何種情況,我們自己去尋找都是找到答案最好的方法。我們是智慧生物,我們必須知道答案。”

他的意思並非是“霍金稱外星人一直在監視地球”。

【傳聞6 】霍金警告人類不要嘗試登月,“BBC:6月15日訊息,霍金再發警告不要登月,科學家證實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

【真相】霍金並沒有說過“人類不要登月”,更沒提過“月球背面有外星人”之類的言論。就在2017年11月24日,霍金在微博上回復TFBOYS(加油男孩)組合隊長王俊凱探索宇宙的問題時,提到“未來人類對地球的破壞正在威脅著我們,我們應該考慮探索其他有潛力的星球以延續人類的發展”。  

社會活動

2016年4月12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在紐約新世貿中心觀景台宣布了名為“突破攝星”的計畫,將同俄羅斯商人尤里·米爾納、美國社交網站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合作建立一個新的太空探索項目,建造大批微型星際飛船,並以五分之一光速的速度將它們發射前往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當天是聯合國確定的第六個國際載人航天日,也是人類首次載人航天飛行55周年紀念日。

米爾納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突破射星”計畫的初步投資將為1億美元,用來開發製造使用雷射推進的微型星際飛船,並在當前一代人的時間內實現飛到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的目標。

據介紹,計畫建造的微型星際飛船名為“納米飛行器”,它由一塊名為“星片”的電腦晶片作為船體。米爾納在發布會上展示了“星片”的成品原件。該晶片僅有兩三厘米見方,幾克重,但集成了攝像機、光子推進器、導航和傳輸部件,是具有完整太空探測功能的飛行器,而製造成本僅相當於一部iPhone手機。

該晶片會安裝上名為“光帆”的超材料布蓬,通過地面發射高能雷射助力推進,“光帆”可吸收雷射能量,帶動微型飛船前行。由於飛船的質量非常小,在太空中又幾乎沒有阻力,在雷射的不斷加速下,理論計算顯示其速度可達五分之一光速。如果成功的話,這可使飛船用約20年時間到達距離地球4.37光年的半人馬座阿爾法星附近。半人馬座阿爾法星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之一,但現有最快宇宙飛船也需花費3萬年時間才能飛到那裡。

霍金在發布會上說,嚮往飛翔是人類的天性。

對於霍金的計畫,中國專家認為,想法很好,但目前具有科幻色彩。“嚴格地說,霍金提出的太空飛行器算不上‘飛船’,只是一個幾厘米見方的飛行物,其構想的雷射推進技術在工程方面也很複雜,”空間技術研究專家龐之浩介紹說。  

所獲榮譽

歐巴馬親自為霍金頒獎 歐巴馬親自為霍金頒獎

1989年獲得英國爵士榮譽稱號。

英國皇家學會學員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倫敦皇家天文學會的埃丁頓勳章。

梵蒂岡教皇科學學會十一世勳章。

霍普金斯獎。

美國丹尼歐海涅曼獎。

麥克斯韋獎。

英國皇家學會的休斯勳章。

1978年獲世界物理學界最高獎—愛因斯坦獎章。

1988年與羅傑·彭羅斯共同獲得了的沃爾夫物理獎。

1988年,史蒂芬·威廉·霍金的書《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獲沃爾夫基金獎。

2009年8月12日,獲得自由勳章——由歐巴馬親自頒獎。

2017年4月27日,獲得2017GMIC X組委會致敬榮譽。

人物評價

《時空本性》 《時空本性》

我是一個樂觀的、浪漫的,並且頑固不化的人。( 霍金自我評價)

我還有很多事情想做,人如果什麼夢想都沒有,就等於死亡。( 霍金自我評價)

霍金最吸引我的特質是他對科學真理的不懈追求。( 浙江工業大學教授吳忠超評)

人們追隨霍金,固然有他身體缺陷所帶來的‘殘缺美’,但我更相信,這是他學術思想魅力導致的結果。( 中科院物理所碩士生黃映洲評)  

他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出眾的才華和幽默感將繼續為世界各地的人們帶來勇氣和希望。( 霍金的子女在父親去世的聲明中評)  

他的傑出之處在於,以及他給我的啟發是,當我20歲讀他的著作《時間簡史》的時候,我真切地感受到物理的美妙,他讓我相信我們是可以去理解宇宙奧秘的,並且這將是一件美好的,值得享受的事情。( 英國物理學家,曼徹斯特大學粒子物理學教授布萊恩·考克斯評價)  

霍金先生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也是一位長期與疾病作頑強鬥爭的鬥士,為科學為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霍金先生生前曾三次來華,中國領導人曾會見他,中國科學家和科學愛好者們也同他進行過愉快的交流。霍金先生關心中國的發展建設,對中國的科技進步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霍金先生還十分喜愛中國文化,正是在他的強烈堅持下並通過助手的幫助,他最終登上了中國的長城。我們對霍金先生不幸去世表示哀悼和惋惜,向他的家屬表示慰問。我相信,霍金先生和他作出的貢獻將被永遠銘記。( 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評)  

人物軼事

預測世界盃冠軍

如何才能讓三獅軍團英國隊再次奪冠,史蒂芬·霍金研究很久並且有了初步的成果後,在發布會上用公式闡述英格蘭奪冠的要素。包括三獅軍團需要在海拔500米以下的球場比賽,而當氣溫提升僅僅5攝氏度時,他們的奪冠幾率會下降59%;英格蘭隊在當地下午3點比賽時會提升三分之一的幾率奪冠,身著紅色比賽球衣則會提升5分之一等。

冰桶挑戰

霍金接受冰桶挑戰,子女代為被冰水澆 霍金接受冰桶挑戰,子女代為被冰水澆

2014年,72歲的霍金接受“冰桶挑戰” ,子女代其冰水澆頭。

出唱片

2014年11月,霍金與Pink Floyd再度合作的單曲《Talkin'Hawkin》問世,令世人充滿期待。

由於罹患肌萎縮側索硬化症,霍金全身肌肉萎縮,只能藉助貼在臉上的感測器感應臉頰肌肉運動打字,再用電腦聲音合成器發聲。這次是霍金與Pink Floyd的第二次合作,上一次是在該樂隊1994年發行的一張專輯中,霍金曾為單曲《繼續交談》誦讀歌曲引言。  

申請姓名專利

2015年3月,霍金計畫申請姓名專利,成立基金會,推動運動神經元疾病等的研究,並防止不肖人士濫用他的名字謀利。

霍金是繼暢銷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作者JK·羅琳、前足球明星貝克漢姆(DavidBeckham)後,第三個為自己的名字申請專利權的名人。

霍金髮微博 找地球兄弟

2016年4月12日是國際航天日,英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在中國開通個人微博。首條訊息發出後不足一天,冬粉數量已超200萬。  

宇宙理論

霍金還由此進行大膽假設,宣稱如若人類掉入黑洞可能也不會消失。他說,不幸的太空旅行者不會被困在黑洞裡,而是可以逃逸,但他們將無法回到原來的宇宙,而是會逃往另一個宇宙。“這是有可能的,不過黑洞必須足夠大。如果黑洞在旋轉,可能會生成通往另一個宇宙的通道。所以,如果你感覺你掉進了黑洞,不要放棄,還是有辦法出去的。”  

霍金生前夙願:想死在外太空 

他在70大壽時說:“我確定我的殘疾和成名有關,我的體力極為有限,從事研究的宇宙本質卻浩瀚無垠。”熱愛宇宙的霍金2014年時說,其實一輩子最大的希望,是能在外太空死去。  

流行文化

《時間簡史》的家庭影視版於1993年製成,在《星際迷航》影集中扮演史巴克的演員由李奧納德·尼摩伊擔任,在發布派對里,介紹霍金入場的任務。派對結束後,尼摩伊知悉霍金是《星際迷航》的超級影迷,渴想參與演出,尼摩伊因此與製作人商量,在《銀河飛龍》影集中的《墮落》一集安排給霍金三分鐘時間表演,霍金飾演自己,在全息成像平台里與愛因斯坦、牛頓、生化人百科比賽撲克牌。同年,著名搖滾樂團平克·佛洛伊德在作曲繼續講吧里特別置入霍金的“說唱”。1999年,霍金在《辛普森家庭》系列卡通片中的一集為自己的卡通角色配音。

很多關於霍金生平的記錄片陸續被製成,包括《真實的霍金》(2001)、《霍金簡介》(2002)、《霍金的故事》(2004)、《霍金:宇宙大師》(2008)、 《霍金:我的簡史》(2013)、《萬物理論》(2014).

霍金也曾經在動畫影集《飛出個未來》與情景喜劇影集《生活大爆炸》客串演出。另外,在2014年上映的電影《萬物理論》中,飾演霍金的英國男演員埃迪·雷德梅尼因優秀演技而贏得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男主角以及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等獎項,而霍金亦提供了計算機化的聲音給該片。

人物逝世

英國當地時間2018年3月14日凌晨3時46分,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2018年3月31日,史蒂芬·霍金的葬禮在劍橋大學的教堂舉行,霍金的骨灰將被安葬在另一位傳奇科學家牛頓的墓旁。  

後世紀念

英國《衛報》在訃聞中寫道:“科學蒼穹上一顆最閃耀的明星隕落了”。  

英國廣播公司在訃聞中評價說,霍金畢生都致力於科學知識的普及,他已經成為普通人眼中理論物理的代言人。  

史蒂芬·威廉·霍金 史蒂芬·威廉·霍金

劍橋大學官方推特賬號在紀念推文中引用了霍金的一句話:“記得仰望星空,不要只看腳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位物理學家帶給人們最大的啟發或許就是,提醒人們偶爾從生活的細小和瑣碎中抬起頭,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心。  

英國物理學家,曼徹斯特大學粒子物理學教授布萊恩·考克斯在悼念霍金的推文中表示,只要這世界上還存在科學家,霍金的精神遺產就將繼續激勵他們前行。  

霍金去世後,世界各地網友在社交媒體發起紀念活動。有網友在社交媒體平台推特發文“剛剛看到霍金去世的訊息”,並配上了哭泣的圖片。中國網友也在社交媒體發文紀念。  

2018年3月14日,外交部發言人陸慷主持例行記者會,就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等答問,對霍金先生不幸去世表示哀悼和惋惜,向他的家屬表示慰問。  

2019年3月13日,為了紀念霍金在黑洞方面的開創性研究,英國皇家造幣廠推出了鑄有“黑洞”的50便士紀念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