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作檉

史作檉

史作檉,哲學思想家、詩人,兼及繪畫藝術,早年就讀於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曾任教於台灣大學、台灣文化大學、台灣新竹高中,並在台灣各大學巡迴演講,在台灣師範大學舉辦講座,極受歡迎。有五十多部著述,擁有廣泛影響。著有《三月的哲思》、《三月後的五卷》、《九卷》、《時間中的苦索》、《塞尚藝術的哲學隨想》、《倫勃朗藝術的美學內涵》、《聆聽的世界》、《藝術的終極關懷》、《美感與安慰》、《形上美學》、《哲思日記》、《生命現象》、《中國哲學的智慧》、《憂鬱是中國人的宗教》。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史作檉的獨樹一幟,表現在他以生命的徹知徹解為其終極指向。這使他成為當代中國難得一見的存在型哲學家。

今日學術界之缺乏創造性,在以知識為目的的客觀研究下,以符號解符號,看不到創造的可能性;而史作檉形上美學的提出,則為我們啟示了開創新文明的可能性。

這是台灣淡江大學教授李正治先生在《史作檉的形上美學及其對學術的啟示》一文中,對史作檉先生所作的評論。

人物影響

史作檉先生有關科學、哲學、人類學、藝術,以至於宗教的作品,都是其數十年深入研究與系統探討的成果;同時,史先生的這些作品皆屬原創水平之性質,而不只是文字、理論的堆砌與整理。史先生集詩人、音樂家、畫家與哲學家於一身,還曾嘗試成為數學家。我們可以說他是一位終生實踐孔子所言“敏而好學”的人。《生命現象》這部書中的《生命現象》一卷是史先生四十五歲以前的知名作品,其中的另外一卷《哲學、美學與生命之刻痕》則詳述著史先生五十七歲前後撰寫這本書時的生活、心情,也對其複雜之哲學人類學方法,有許多扼要的提示。

史作檉先生認為哲學最重要的功能,即在於說明與解讀藝術,並且能作為說明的橋樑,把宗教與科學會通。同時讓此四大人類文明領域,能透過哲學之會通,使人獲得正確與完整的理解,有較充分的可能通透人類文明,並設法成熟自身之靈魂。他又認為在哲學之外,人應當再通過詩歌,使讀者聆聽到原始者內心的鏇律與音符,最終設法還原到人與自然的直接聯繫中。一方面是省悟自身,亦具備昂首闊步的全功能之無限可能;另一方面,是以成熟後的新生命力,涵蓋外在文明中的謊言與暴力,代之以互愛的真實,使人內在的大丈夫般的浩然正氣能夠湧現出來,環繞與包圍人之生活。

生命對史作檉先生而言是一種不休止的自我校正過程,生命對他而言仍是為了尋求一種“生機之活”與“人類心靈之大開闔世界之可能與喚醒”。透過生命現象的尋求,史先生真正想告訴讀者的正是:人應該使自我“徹底地打開,成為一個貫徹而所阻止之痛快的人”。

生命不是其他任何事物,也不能由其他事物代替.其他一切則是生命的自然延伸,惟創作與生命最為接近.如果整個生活就存在於一種創作氛圍上,生命實際上就已進入到生活裡面.但每個人都必須按照自己的方式重新來過一次,並親自去加以證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