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魁巷

但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後,瓜農再帶著他赴宴,就有點難為情。 一天,一個親戚搬新房,請瓜農赴宴,恰好小孩不在家,他就自己去了。 後來,瓜農一連數日不見兒子的蹤影,才恍然大悟那夜之事,原來是自己的逆子所為。

簡介

台魁巷,泉州古街巷名,位於泉州舊城區西街開元寺東邊,從西街邊向北至大寺後路口,地處泉州市舊城區開元寺保護片區內。因該巷原有一座奇仕宮,又名奇仕巷;又因該巷處在開元寺東塔邊,別稱東塔巷;該巷另一別稱為白塔巷。

名稱由來

台魁巷巷名的由來,有莊際昌題字一說。明代泉州狀元莊際昌為該巷奇仕宮題“雁塔鍾靈”的匾額,希望泉州能出更多的宰相(台)和狀元(魁),因此得名“台魁巷”。
除了莊際昌題字一說,還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教子故事。閩南有句俗語“寵兒宰瓜”,意為過分地溺愛自己的兒子,以至引來殺身之禍。據傳從前在泉州舊城區西街的一條小巷裡,住著一戶人家,戶主是個種瓜能手,中年方得一子,真是喜從天降。一家人自是非常的疼愛,放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孩一天天地長大了。由於父母過分地疼愛,他從小養成了事事占先,不愛讀書的不良習慣,終日遊蕩。
過去泉州人有個習俗,就是逢紅白喜事、上樑等大事時,都要宴請親朋和鄰居。瓜農每次赴宴時,總是把小孩帶去。但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後,瓜農再帶著他赴宴,就有點難為情。可每次都被他又哭又鬧得沒有辦法,只好勉強地帶他去。一天,一個親戚搬新房,請瓜農赴宴,恰好小孩不在家,他就自己去了。回來時已是傍晚,他順便到自己的瓜地看看,結果看到一顆已成熟的瓜,便隨手割了帶回家。由於在親戚家赴宴時多喝了點酒,所以瓜農回家後,也沒點燈,抱著瓜直接上床睡覺了。
當晚夜闌人靜的時候,在瓜農朝頭的那邊,突然響起“喇”的一聲,接著一個黑影便從他的房間快速地溜了出去。瓜農從夢中驚醒,燃蠟一照,只見一把雪亮的利刀深深地插在他頭旁的瓜上。他見此狀,知是有人要謀害他,但又想不出何人為何要害他。後來,瓜農一連數日不見兒子的蹤影,才恍然大悟那夜之事,原來是自己的逆子所為。他一方面痛心生此逆子,懊悔自己種瓜有能卻教子無方,另一方面又慶幸自己那天割了一瓜才不致喪命。
卻說瓜農的兒子自從誤認為殺死父親之後,再也不敢回家了,便到處流浪。正在他流落無依之際,恰遇一將軍出榜招兵,遂投身行伍,隨兵出征去了。不出幾年工夫,他竟屢立戰功,被薦升至提督。他就任後,憶起兒時之事,不覺痛心自責,要回泉州老家到他父親墳前請罪。誰知提督回到家一看,見他父親還健在人間,不由悲喜交加,跪在父親跟前,哭著向父親謝罪。其父在眾人的勸說下,原諒了兒子的罪過,同時也自責不該對小孩過分地溺愛。父子終於團圓,各述起過去的事情。提督隨即在他原來所住的地方興建府第,並盡心盡力地孝敬二位老人至他們去世。
因“宰”字閩南方言與“台”同音,“宰瓜”遂成“台瓜”,人們便稱那條巷為“台瓜巷”,後諧音為“台魁巷”。台魁(瓜)巷這個地名因此廣泛流傳開來,沿用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