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本書介紹的一百種台灣野生食用植物,都是經過嚴密的鑑定,
並思考植物體各部份的料理方法,
再判斷這些植物作為食品的品質,
區分為「優」、「良」、「可」及「不可」四個等級。
此外,亦揭載原植物的寫生圖,
再加上國內具有實際採食經驗的自然作家劉克襄,
為書中的野生食用植物現況及食用方式做註解說明,
植物攝影家呂勝由為本書做審定及提供植物照片,
讓不具備植物學知識的人,
也能夠按圖索驥,尋覓山野好滋味;
更為這個開始重視極簡、自然生活的社會,
創造出嶄新的飲食文化意涵。
本書特色:
1. 本書為日治時代作品,書中的觀點呈現出日治時期植物學家對這些食用植物的觀察。讀者可藉此了解當時植物分佈的情形,若配合今日調查所見,當能比較今昔植物的消長,印證氣候、開發、人類應用等因素對植物分佈的影響。此外,還能透過書中圖像繪製、文字描述與學名的鑑定,比較今昔學者在植物分類觀點上的差異,了解某些植物學名的演變過程。
2.由於時代的進步、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認識野菜、追求原味食蔬的口感,成為一種時尚。食用野菜不但可以滿足人們嘗鮮的心理,還能儉省荷包的開銷,更能順應回歸自然的消費潮。本書的重印,可以作為人們認識野菜、食用野菜的指南。
3.本書雖為日治時期舊作,但新增加植物學家呂勝由老師為本書作審定,並提供書中植物的實際照片,讓本書的植物能夠真實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此外,亦增補自然作家劉克襄的採食經驗,讓這些野菜能在現代社會更增添鮮活的食用新意涵。
作者介紹
姚巧梅目前在東台灣最美麗的學校——大漢技術學院教書。暇餘從事研究和翻譯。
著作有:《京都八年》(散文),譯作有:《白楊樹之秋》、《西日之町》、《台灣日治時代遺跡》、《台灣土地.日本表情》、《中年以後》、《晚年的美學》、《綠手指》、《後五十歲的選擇》、《成吉思汗一族》等三十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