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通史(上下冊)

內容介紹

《台灣通史(套裝全2冊)》內容簡介:百年前,張之洞嘗勸學日:“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是時,國勢頹危,列強環伺,傳統頻遭質疑,西學新知亟亟而人。一時間,中西學並立,文史哲分家,經濟、政治、社會等新學科勃興,令國人亂花迷眼。然而,淆亂之中,自有元氣淋漓之象。中華現代學術之轉型正是完成於這一混沌時期,於切磋琢磨、交鋒碰撞中不斷前行,湧現了一大批學術名家與經典之作。而學術與思想之新變,亦帶動了社會各領域的全面轉型,為中華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時至今日,中華現代學術已走過百餘年,其間百家林立、論辯蜂起,沉浮消長瞬息萬變,情勢之複雜自不待言。溫故而知新,述往事而思來者。“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之編纂,其意正在於此,冀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收納各學科學派名家名作,以展現中華傳統文化之新變,探求中華現代學術之根基。

作者介紹

連橫(1878-1936),字武公,號雅堂,又號劍花。連橫的先祖興位公是福建龍溪人,因年少時家遭不幸,於是遠離家鄉,渡海到台灣,定居在當時鄭成功控制下的台南,到連橫出世時已是第七代人。出生於書香世家,連橫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一次,連橫的父親將購到的一部《台灣府志》送給他,並告訴說:“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歷史。”可以說,連橫有志於撰修《台灣通史》實源於此。 由於痛恨清政府的喪權辱國、腐敗墮落,連橫於甲午戰爭後攜眷返回大陸,在廈門創辦《福州日日新報》,鼓吹排滿。但由於清政府嫉恨連橫的言論,報紙遂遭封禁。連橫不得已又攜眷返回台灣,重主《台南新報》漢文部。三年後移居台中,主《台灣新聞》漢文部,並與林痴仙、賴悔之、林幼春一起創辦櫟社,以道德文章相切蒯,《台灣通史》的撰寫也是從這時候開始。 1911年秋,連橫大病初癒,遠遊大陸,沿長江西溯至武漢,然後又北渡黃河到達北京。當時趙爾巽主持清史館工作,聘連橫入館共事,正因為此,連橫得以盡覽館中所藏有關台灣建省檔案,而將其全部收入正在編撰的《台灣通史》中。1914年倦遊而歸台,即開始潛心著述《台灣通史》,五年後,完成《台灣通史》的修撰工作。章太炎先生在讀後認為是民族精神之所附,此書為必傳之作。 1933年,連橫決意回大陸定居,居住在上海,以遂其終老祖國之志。1936年春,連橫因患肝病在上海去世,享年59歲。彌留之際,仍告誡其子震東:“今寇焰迫人,中日終必一戰,光復台灣即其時也。汝其勉之!”其子連震東後為著名政治家,其孫連戰更為國民黨主席,外孫女林文月為台灣著名作家、教授。連橫一生著述甚豐,除了《台灣通史》外,還著有《大陸詩草》、《大陸遊記》、《台灣詩乘》、《台灣語典》、《雅言》、《劍花室詩集》、《雅堂文集》、《台灣稗乘》、《台灣詩薈》等;在寫作《台灣通史》的過程中,他還將30餘種極其珍貴的史料編輯成《台灣叢刊》,對其後的台灣史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作品目錄

台灣通史(上)自序凡例卷一開闢紀(起隋大業元年終於明永曆十五年)卷二建國紀(起明永曆十五年終於三十七年)卷三經營紀(起清康熙二十二年終於光緒二十年)卷四獨立紀(起清光緒二十一年終於是年九月)卷五疆域志卷六職官志卷七戶役志卷八田賦志卷九度支志卷十典禮志卷十一教育志卷十二刑法志台灣通史(下)卷十七關征志卷十八榷賣志卷十九郵傳志卷二十糧運志卷二十一鄉治志卷二十二宗教志卷二十三風俗志卷二十四藝文志卷二十五商務志卷二十六工藝志卷二十七農業志卷二十八虞衡志卷二十九列傳一 顏思齊、鄭芝龍 寧靖王 諸臣 諸老 陳永華 林圯、林鳳 劉國軒卷三十列傳二 施琅 吳球、劉卻 朱一貴 歐陽凱 藍廷珍 楊文魁、殷化行、阮蔡文、王郡卷三十一列傳三 王世傑 吳風 施世榜、楊志申、吳洛、張振萬 林成祖、胡焯猷、張必榮、郭元汾 台東拓殖 吳福生、黃教 林爽文 孫景燧 福康安 楊廷理 鄭其仁、李安善 陳周全、高夔卷三十二列傳四 海寇 王得祿 謝金鑾、鄭兼才 吳沙 姜秀鑾、周邦正 許尚、楊良斌 姚瑩、徐宗斡 張丙 方振聲 李石、林恭 鄭勒先 郭光侯、施九緞卷三十三列傳五 戴潮春 林文察 丁曰健 林奠國 林占梅 羅冠英、陳澄清 沈葆楨 袁聞柝 劉銘傳 劉璈 林平侯卷三十四列傳六 (一)循吏 (二)流寓 (三)鄉賢 (四)文苑卷三十五列傳七 (一)孝義 (二)勇士 (三)貨殖 (四)列女卷三十六列傳八 邱逢甲 吳湯興、徐驤、姜紹祖、林崑岡 吳彭年 唐景崧、劉永福後序連雅堂先生家傳連橫先生學術年表連橫與《台灣通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