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經典三十

台灣文學經典三十是1999年在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建會)委託《聯合報》副刊評選“台灣文學經典名著”中入選決審的30本書。 批評者認為這次評選是當時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以“在台灣的中國文學”作為台灣文學經典,但批評者被李昂批評“太多的政治、太少的文學”、被陳芳明批評“排他”。 1999年3月25日,台灣筆會第六屆會長鄭清文在《新新聞周刊》說:“《聯合報》的這份台灣文學經典名單充分表現了‘中華中毒’的病!

台灣文學經典三十是1999年在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建會)委託《聯合報》副刊評選“台灣文學經典名著”中入選決審的30本書。批評者認為這次評選是當時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以“在台灣的中國文學”作為台灣文學經典,但批評者被李昂批評“太多的政治、太少的文學”、被陳芳明批評“排他”。
1999年3月19日,文建會主辦、《聯合報》副刊承辦的“第一屆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在國家圖書館舉行,公布這些作品;該日上午,文建會主任委員林澄枝說,她並不介意外界的批評,每個人對經典都有自己的註解,文建會會虛心接受[1]。該日下午,台灣筆會第七屆會長李喬、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王世勛、作家巫永福、作家鍾肇政等人召開記者會,發表〈搶救台灣文學〉聲明,認為文建會公器私用、草率推舉“台灣文學經典”且交給“頗受爭議的報社副刊”執行,且認為評審明顯以“反本土意識”為取捨標準,“本土評論家”被排除在外,選出的作品“多篇和台灣土地人民絕緣”[1]。另外,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發表聲明批評這次評選:“這項活動已挑起文學界重大爭議,擴大社會裂痕,也傷害了長年為台灣文學努力的作家的感情。”
1999年3月25日,台灣筆會第六屆會長鄭清文在《新新聞周刊》說:“《聯合報》的這份台灣文學經典名單充分表現了‘中華中毒’的病!……我認為,要發起一個‘中國文學中毒’的消毒運動!”[2]
1999年4月3至4日,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成員楊長鎮在《台灣日報》批評這次評選:“國家最高文化行政機器與著名‘拒(反)本土’的文化工業合作,利用來自人民的公共資源,向社會提出了一套以在台灣的中國文學為主體、配襯以少數本土文學的作品系列,作為‘台灣文學經典’。藉由國家與資本的權力,而不是社會的、歷史的、生活的演化,這樣的經典的生產過程,從起心動念的那一刻,就已無疑是高度政治性而突兀地、頑強地、粗暴地企圖延續戒嚴時代的中國殖民主義論述!……當有人企圖重建在台灣的中國文學作為‘台灣文學’、而且是‘台灣文學經典’(也就是台灣文學的主體部分)的時候,當然必須誠實面對關於認同和文學場域歸屬的質疑!”[3]
1999年4月25日,台灣教師聯盟官方刊物《台灣教師》刊登宜蘭高中教師賴瑞鼎的文章批評這次評選:“此次‘台灣文學經典’的評選,由台灣最‘統’的報紙和對待‘台灣文學’充滿偏見的官方單位合力演出,不禁令人聯想:是不是又要收編史觀、搶奪正統‘歷史解釋權’的陰謀?……台灣的‘中國作家’霸占台灣文學的市場,轉化台灣意識成為中國意識(楊青矗語),毋寧是我輩教育工作者最憂心忡忡的一件事。……一個不承認自己是‘台灣人’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評選為‘台灣文學經典’,是真正的謬誤。”[4]1999年6月15日,《笠詩刊》推出〈搶救台灣文學特輯〉,邀請7位學者專家及文藝界人士撰稿批評這次評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