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府城

台州府城

台州府城,即臨海古城,位於臨海老城區。臨海地處浙江中部,就台州而言,適處各縣市的地域中心,在歷史上則一直是台州的政治、文化中心至台州撤地設市止。

江南古長城江南古長城

台州府城,即臨海古城,位於臨海老城區。臨海地處浙江中部,就台州而言,適處各縣市的地域中心,在歷史上則一直是台州的政治、文化中心至台州撤地設市止。
我國人文地理學鼻祖明臨海人王士性說: “兩浙十一郡城池,唯吾台最據險,西南二面臨大江。西北 岩插天,雖烏道亦無”。臨海古城的地理位置非常獨特。東臨東湖,北環北固,西南瀕江,景色清麗,城郭雄險,素有“江南八達嶺”之美譽,堪稱江南一絕。
據志書記載,臨海古城始建於東晉末年,只是當時規模較小。唐代進行了擴建,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全部被拆, 約三千年後的大中祥符(1008—1016年)年間重建。熙寧四年(1071年)又將原在東湖以外的東面城牆移建於東湖以內,,從此規模一直未變,但歷代均有修繕, 唯瓮城建於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城牆規模舊志載為: “周圍一十八里”,實測6286.63米。現城東面已無存,西南二面基本為宋至明清的舊物,北面大固山上則系九十年代在原牆基上重修。同時還保留著四個城門與瓮城,是江南保存最為完好的府城城牆.
臨海古城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在我國古代的城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臨海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臨海古城具有防禦和防洪的雙重功能,由於城牆的防洪功能,又使其構造極其獨特。一是城門構造的獨特性。城門在結構上與一般城的不同之處:一方面除採用大木門啟閉外,在木門外側做好防洪閘槽,每逢大水,便用槽木疊閉。另一方面因為大門的高度均明顯高於城門洞的拱券,為便於操作,在門洞的中間部位均有一橫長方形的“天窗”。二是馬面構造的獨特性。普通馬面它的平面都是方形的,而臨海古城西南一帶的馬面則是方弧結合或方斜結合的,即迎水面做成圓弧形或斜形,這樣可以減少江水的;中阻力。這在全國古城牆中,尚屬獨例。三是西南兩面城牆牆體外側固以捍城,內側加築護城,以增強其防洪能力。沿江城牆的夯土特別講究,每層均用牛踐踏,直至勺水一夜不耗為止。
另外,臨海古城較多地保留了古代的歷史信息。古代城牆的修築,早期多就地取材,或土或石,或用沙木等。以磚築城,盛行於明代。而臨海古城用磚築城是在北宋。據宋蘇夢齡《台州新城記》所述,慶曆五年(1045年)大水毀城,攝州事彭思永立即負責督修,為堅固起見,即“周之以陶甓”。作為府縣一級的城池,築於南朝的臨海古城不能算很早,但由於歷史的原因, 目前我國保存的古代府縣城基本上都是元代以後的城牆,這是因為,元代蒙古族統一中國以後,擔心各地割據抵抗,因此下令拆毀所有城牆。而臨海古城恰恰例外。元周潤祖在《重修捍城江岸記》中載: “皇元大一統,盡墮天下城郭,以示無外,獨台城不墮,備水患也。”1984年,因建造望江門大橋,面城曾開一洞,城牆的斷面外露,歷代修築的層面十分清楚,同時出土的有宋代“元 通寶”、 “元符通寶”、 “紹熙通寶”銅錢各一枚。在地表2.5米以下還發現古石門檻。可以說,與一般府城相比,臨海古城較多的保存了元代以前的原物,因此也較多地留下了歷史信息。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有“江南八達嶺”之稱的臨海古城,在明代抗倭鬥爭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抗倭名將戚繼光在臨海八年,會同台州知府譚綸改造了臨海城牆的結構,將其加高加厚,並創造性地修築了十三座二層空心敵台,極大地增強了防守能力。戚家軍以臨海古城為據點,策應閩浙沿海守防,屢敗倭寇,九戰九捷,洗雪國恥,揚眉吐氣,大振國威。後來,由於北方長城防務的需要,朝廷特將戚繼光、譚綸調到北京委以重任。戚繼光在任薊鎮總兵時,將他在臨海修築城防的經驗,運用到北方長城的增擴加強上。今存薊鎮、昌鎮、宣府、大同、山西等鎮的長城,都是按他的規劃設計加以改進增築過的。為了滿足改建北方長城的需要,他特抽調了曾經參加改建臨海城牆的三千“江東子弟兵”充任領工、監理和技術指導。現在北京八達嶺、慕田峪、司馬台、古北口、天津黃崖關、河北山海關附近的老龍頭、角山等處長城的雄姿,均是經戚繼光改進之後所留下來的。可以說,臨海古城牆堪稱北京八達嶺等長城的“師範”和“藍本”。因而臨海古城遂稱“江南長城”。
臨海江南長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區。始建於晉,擴建於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現存城牆長約5000米,蜿蜒曲折,氣勢恢宏,素有“江南八達嶺”之美譽。據史載,北國長城的空心敵台源自臨海江南長城(皆為明朝抗倭明將戚繼光修建)。江南長城除禦敵的作用外,還具有防洪功能,故在修築上十分有特色,迎水的一方修作半弧形馬面,另一方為方形,這在全國十分罕見。

[引用信息]:臨海旅遊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