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牛肉節

台山牛肉節

台山牛肉節又稱水步牛肉節,是台山市一項傳統民間節日,代表著當地人自身的文化傳統。水步牛肉節的起源地是水步山口圩。圩期一年一次——農曆九月九日。相傳清光緒乙末年(1895年),水步橫水族人在此西邊興建北帝廟,重陽節這天宰了一頭牛為工匠加菜,余者則由眾人自由購之。有一沙浦蔡氏買二三斤置於工棚而收工回家烹食,其母適患痧症,危在旦夕,拚死吃了幾塊牛肉(出痧忌吃牛肉),吃後病症減輕,未幾痊癒。此奇事遠近相傳。次年(1896年)九月初九興圩,專賣牛肉。且買得牛肉者,須拎著牛肉從北帝廟院子正門入而從小門出才回家,以求消災避禍。後傳說為九月初九趁山口圩,吃牛肉,就可以去病除痛,消災避禍,吉祥順利。

基本信息

水步牛肉節是台山市一項傳統民間節日,代表著當地人自身的文化傳統。水步牛肉節的起源地是水步山口圩。圩期一年一次——農曆九月九日。相傳清光緒乙末年(1895年),水步橫水族人在此西邊興建北帝廟,重陽節這天宰了一頭牛為工匠加菜,余者則由眾人自由購之。有一沙浦蔡氏買二三斤置於工棚而收工回家烹食,其母適患痧症,危在旦夕,拚死吃了幾塊牛肉(出痧忌吃牛肉),吃後病症減輕,未幾痊癒。此奇事遠近相傳。次年(1896年)九月初九興圩,專賣牛肉。且買得牛肉者,須拎著牛肉從北帝廟院子正門入而從小門出才回家,以求消災避禍。後傳說為九月初九趁山口圩,吃牛肉,就可以去病除痛,消災避禍,吉祥順利。

九月九日趁水步圩吃牛肉成為地方風俗,民國初至抗日戰爭前,頗為興盛。人們從江門、新會、公益、開平、白沙、斗山等地四面八方趕來趁圩,買牛肉回家與家人親戚烹食。1955年私人耕牛打價歸社,政府禁宰耕牛。於是九月九趁圩吃牛肉的風俗停了下來。1980年,北帝廟雖不存在,但人們還是恢復了趁圩吃牛肉的地方風俗。1998年後,人們每逢九月九都赴水步趁圩吃牛肉(當然還捎回家煮吃)。從事飲食行業的都趕早在圩坡地上搭起帳篷,擺上炊具,做起了熟食生意。人們圍桌小憩,品嘗香味撲鼻的牛腩蘿蔔,鮮牛肉燴制的粥粉面飯。小攤檔的風車、水果、蔬菜、小食等等應有盡有。九月九趁水步山口圩吃牛肉逐步演變為水步牛肉節。2008年8月25日水步牛肉節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政府做好引導,媒體加強宣傳推介,一年一度的水步牛肉節影響力越來越大。除了本地的遊客,還有五邑地區以及廣州、佛山、深圳、珠海和港澳等各地遊客紛至沓來。

為提升活動檔次,豐富活動內容,使活動更具規模,更有影響力,今年,在中共台山市委宣傳部和台山市旅遊局的指導下,水步鎮人民政府聯手台山市旅遊協會、台山百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水步鎮文化廣場為主場地,舉辦“2013 台山水步牛肉美食文化節”, 進一步傳承和發揚水步牛肉節文化,打造不一樣的台山美食盛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